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洱海流域农业发展的水环境效应

发布时间:2017-08-18 06:12

  本文关键词:洱海流域农业发展的水环境效应


  更多相关文章: 洱海流域 农业面源污染 等标污染负荷法 水环境 灰色关联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水环境污染作为环境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洱海流域水环境质量有恶化趋势,这不仅制约了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而且还使当地人民的生活面临危机。本文依托国家水专项洱海项目子课题“洱海流域社会经济结构调整控污减排方案制定及生态文明体系建设(2013zx07105-005-04)”,以洱海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分析可知农业面源污染为主要污染源,占流域污染负荷总量达60%以上,据此采用统计资料与GIS制图相结合的方法,对整个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来源、贡献进行定量研究,识别出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借助灰色关联模型分析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与水环境质量相关性,辨识出主要的农业部门污染源和污染的关键区域;并据此提出适合流域农业发展的调控措施。论文的通过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洱海流域农业发展特征变化明显。从农业资源发展条件、产业结构变化和生产方式变化三个角度分析可知洱海流域农业发展特征,该区域农业发展资源条件逐渐得到改善,形成以种植业和畜牧养殖业为主的农业产业结构,且趋向于合理化转变,而农业生产方式不尽合理,农业生产经营形式亟待改善。第二,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特征。通过等标污染负荷法,计算洱海流域农业污染污染物的排放量、流失量和等标污染负荷量,分析可知流域主要污染源有种植业污染和畜牧业污染两类,其流失到水环境中的CODcr、TN和TP三大污染物,等标污染负荷比最高的是TN,仅次之的是TP,最后是CODcr;从乡镇层面看,全年等标排放量最高的是三营镇,其次是右所镇,开发区最低。第三,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特征对水环境的影响。针对流域水环境现状和变化情况分析,洱海水环境目前处于III类水质水平;借助灰色关联模型探讨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等标污染负荷指标与水环境质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畜禽养殖与洱海综合水环境的关联度相对较高,更应该引起重视;猪、牛、水稻和大蒜具体农业部门与洱海水环境的相关程度较大,其关联度分别为0.740、0.736、0.700和0.691;进而分析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对水环境的部门和空间贡献率:从部门角度可知,牛、猪与水稻的贡献率较大,目前控污重点应该集中在牛、猪、大蒜这三个主要农业部门,其次为玉米和蔬菜。从区域角度看,洱海北部片区应该是防控重点,尤其三营镇应该是重中之重,西部和东部片区贡献率相对较高,南部片区贡献率最低。第四,洱海流域农业优化发展对策建议。综合分析上述结果,分别从农业部门结构、空间结构、技术结构、农业发展模式的调整和优化,以及制度体系完善和居民意识提高等方面提出既能推进经济发展,又能控制水环境污染的适宜性对策建议。
【关键词】:洱海流域 农业面源污染 等标污染负荷法 水环境 灰色关联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71;X5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1 绪论12-24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2-14
  • 1.1.1 研究背景12-13
  • 1.1.2 研究意义13-14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14-18
  • 1.2.1 国外研究进展14-15
  • 1.2.2 国内研究进展15-17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17-18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18-20
  • 1.3.1 研究内容18-19
  • 1.3.2 研究方法19-20
  • 1.3.3 技术路线20
  • 1.3.4 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20
  • 1.4 研究区域概况20-24
  • 1.4.1 自然环境状况20-22
  • 1.4.2 社会经济发展22-24
  • 2 洱海流域农业发展特征24-34
  • 2.1 农业发展资源条件24-26
  • 2.2 农业产业结构变化26-32
  • 2.2.1 农业产业结构总体变化26-27
  • 2.2.2 种植业内部结构变化27-30
  • 2.2.3 畜牧业内部结构变化30-32
  • 2.3 农业生产方式变化32
  • 2.4 小结32-34
  • 3 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特征34-53
  • 3.1 农业污染调查和评价方法34-35
  • 3.1.1 调查范围34
  • 3.1.2 调查内容34
  • 3.1.3 评价方法34-35
  • 3.2 种植业污染调查与评价35-42
  • 3.2.1 种植业污染污染物的排放量35-37
  • 3.2.2 种植业污染污染物的流失量37-40
  • 3.2.3 种植业的农业污染负荷估算40-42
  • 3.3 畜牧业污染调查与评价42-48
  • 3.3.1 畜牧业污染污染物的排放量42-44
  • 3.3.2 畜牧业污染污染物的流失量44-46
  • 3.3.3 畜牧业污染的污染负荷估算46-48
  • 3.4 农业污染的综合评价48-51
  • 3.4.1 污染源综合评价48-49
  • 3.4.2 污染物综合评价49-51
  • 3.5 小结51-53
  • 4 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对水环境的影响53-66
  • 4.1 洱海流域水环境变化特征53-56
  • 4.1.1 TN含量变化趋势53-54
  • 4.1.2 TP含量变化趋势54
  • 4.1.3 CODMn含量变化趋势54-55
  • 4.1.4 洱海富营养化发展趋势55-56
  • 4.1.5 综合水质状况变化趋势56
  • 4.2 洱海流域农业发展与水环境变化的灰色关联度模型56-58
  • 4.2.1 灰色理论与模型56
  • 4.2.2 指标选取56-57
  • 4.2.3 结果分析57-58
  • 4.3 洱海流域农业污染对水环境影响的部门贡献率58-60
  • 4.3.1 流域农业污染负荷贡献率的部门结构58-59
  • 4.3.2 流域农业污染负荷贡献率的部门结构变化59-60
  • 4.4 洱海流域农业污染对水环境影响的空间贡献率60-64
  • 4.4.1 流域农业污染负荷贡献率的空间分布60-62
  • 4.4.2 流域农业污染负荷贡献率的空间变化62-64
  • 4.5 小结64-66
  • 5 洱海流域农业优化发展对策建议66-70
  • 5.1 调整和优化农业部门结构66
  • 5.2 调整和优化农业空间结构66-67
  • 5.3 调整和完善农业技术结构67-68
  • 5.4 调整和优化农业发展模式68-69
  • 5.5 制定和完善管理制度体系69
  • 5.6 提高流域居民环保意识69-70
  • 6 结论与展望70-72
  • 6.1 主要结论70-71
  • 6.2 不足与展望71-72
  • 参考文献72-77
  • 致谢7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光明,黄国和;水源流域农业环境系统的灰色规划研究[J];水利学报;1988年11期

2 赵中华;邱祖民;;桃江流域农业区氮平衡及时空差异性[J];水电能源科学;2012年05期

3 杨雪;梅凯;吴昊;;太湖流域农业面源氮磷流失生态拦截工程技术[J];中国给水排水;2012年22期

4 王艳艳;孙勇;赵言文;;江苏省太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分析及防治措施[J];江西农业学报;2008年08期

5 付意成;阮本清;许凤冉;;永定河流域农业土壤氮磷损失的计算及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2年16期

6 华璀;王艳;卢远;;左江流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健康评价[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7 杨怀钦;杨友仁;李树清;倪喜云;;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对策建议[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7年05期

8 赵中华;邱祖民;;基于AnnAGNPS模型的桃江流域农业区水文模拟研究[J];水电能源科学;2012年09期

9 Evangelos KAKOUROS;Yousif K.KHARAKA;June A.BERDORFER;;美国犹他州中部Green River流域农业区硒的淋出速度和形态(英文)[J];地学前缘;2006年01期

10 倪喜云;;浅析低碳循环农业在洱海流域的应用[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佟玲;康绍忠;;西北旱区石羊河流域农业耗水对变化环境响应的研究[A];2007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记者 赵琳;确保“两湖”流域农业结构调整实现突破[N];玉溪日报;2014年

2 记者 陈聚珍;服务节水农业 加强生态建设[N];武威日报;2009年

3 记者 师晓京;我国全面调查太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N];农民日报;2002年

4 乔川;四川大桥水库 力保春灌用水[N];中国水利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辉;洱海流域农业发展的水环境效应[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2 程祖灏;基于水环境承载力的洱海流域农业发展规划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3 李璇;水环境约束下洱海流域农业结构调整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4 何丽;小流域农业环境与污染治理[D];辽宁大学;2011年

5 李晓雁;基于SWAT模型的香溪河流域农业水资源规划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6930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6930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19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