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中国东部森林土壤中植硅体积累和硅形态分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1 19:03

  本文关键词:中国东部森林土壤中植硅体积累和硅形态分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岩性 气候 植硅体碳 碳汇 非结晶态硅 土壤剖面


【摘要】:虽然目前有关植硅体封存有机碳(phytolith-occluded organic carbon,PhytOC)形成机制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但是其对作为地质时间尺度上的净碳汇,在全球生物地球化学碳循环和大气CO_2浓度的调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选取我国东部地区不同的森林生态系统土壤为研究对象。运用逐级化学提取法、重络酸钾外加热氧化法、偏硼酸锂熔融-稀硝酸溶解法、分光光度法、重液悬浮等方法来测定土壤中植硅体及非结晶硅的含量。研究热带和亚热带不同森林生态系统土壤中植硅体的积累特征,并且对不同气候带花岗岩风化壳剖面中非结晶态硅的分布特征进行研究。为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硅体长期的生物地球化学碳汇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1)以亚热带地区的毛竹林、杉木林、板栗林土壤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三种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剖面中植硅体及植硅体碳的储量来研究不同森林类型对土壤中植硅体碳积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三种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剖面中植硅体及植硅体碳的含量均随着土壤剖面深度的增加而明显的降低;毛竹林土壤剖面中植硅体碳的储量(3.91 tha-1)明显的高于板栗林(2.67 tha-1)和杉木林(1.18 tha-1)土壤剖面中植硅体碳的储量。研究地区土壤剖面中植硅体碳的储量在0~40 cm范围内,随着剖面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在40~100 cm范围内,随着剖面深度的增加而降低。毛竹林土壤剖面中植硅体碳占土壤有机碳的比例明显的大于板栗林和杉木林土壤剖面中植硅体碳占有机碳的比例。所有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森林类型对其土壤剖面中植硅体及植硅体碳储量有很大的影响。(2)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选择花岗岩和玄武岩风化壳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不同风化壳中植硅体及植硅体碳的储量来研究气候和岩性对土壤中植硅体碳积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亚热带地区花岗岩风化壳和玄武岩风化壳中植硅体碳含量分别为0.31±0.02 mg g-1和0.13±0.03 mg g-1;热带地区花岗岩风化壳和玄武岩风化壳中植硅体碳含量分别为0.12±0.02 mg g-1和0.04±0.01 mg g-1。土壤剖面中植硅体碳含量的分布与植硅体的含量分布一致,两者之间存在着显著性相关(玄武岩风化壳:R2=0.477,p0.01;花岗岩风化壳:R2=0.603,p0.01)。所有的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和岩性对土壤中植硅体碳的积累有很大的影响。(3)亚热带地区花岗岩和玄武岩风化壳中植硅体碳的储量分别为2.75±0.23 tha-1、1.98±0.37 tha-1;热带地区花岗岩和玄武岩风化壳中植硅体碳的储量分别为1.77±0.22 tha-1、0.57±0.08 tha-1。亚热带地区花岗岩风化壳和玄武岩风化壳中植硅体的周转时间分别为1018年和960年;热带地区花岗岩风化壳和玄武岩风化壳中植硅体的周转时间分别为584年和433年。亚热带地区植硅体的周转时间明显大于热带地区,并且同一气候带不同土壤剖面之间的植硅体周转时间没有明显的差异。这表明相对于岩性差异来讲,气候对土壤剖面中植硅体周转的影响更大。(4)亚热带和热带花岗岩和玄武岩风化壳中有效硅含量的变化范围是0.036 mg g-1~0.545 mg g-1,并且随着土壤剖面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玄武岩风化壳中有效硅的含量明显大于花岗岩风化壳中有效硅的含量。玄武岩风化壳中植硅体含量与有效硅含量之间有明显的正相关(R2=0.208,p0.05);而花岗岩风化壳中植硅体含量与有效硅之间存在着负显著性相关(R2=0.241,p0.05)。这表明在花岗岩风化壳地区(特别是亚热带花岗岩风化壳地区)额外的施加硅肥(例如:岩粉施加等),可以有效的增加土壤中的生物地球化学碳汇。(5)以中国东部地区不同气候带的花岗岩风化壳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土壤剖面中的非结晶态硅含量来研究气候对花岗岩风化壳中硅形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酸可溶态硅、可氧化态硅、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硅、无定形硅的含量变化范围较大。非结晶态硅在不同气候带的分布表现出较大的差异,这表明气候对土壤剖面中非结晶态硅分布有较大的影响。(6)当植物死亡或凋谢后,植物体内形成的植硅体会归还到土壤中。植硅体分解产生的硅会进入到陆地生态系统硅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研究结果显示,热带雨林和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的植硅体归还通量明显大于寒温带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的植硅体归还通量,从而导致热带地区土壤中无定形硅的含量明显的大于温带地区。因此植硅体对于土壤中的非结晶态硅分布有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岩性 气候 植硅体碳 碳汇 非结晶态硅 土壤剖面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农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71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1 绪论10-18
  • 1.1 研究背景10
  • 1.2 植硅体及植硅体态碳的特性10-14
  • 1.2.1 植硅体的形成、形态及化学组成10-11
  • 1.2.2 植硅体及植硅体碳的形成机理11-12
  • 1.2.3 植硅体的地球化学稳定性12-14
  • 1.3 国内外植硅体碳汇的研究现状14-16
  • 1.3.1 植物中植硅体的碳汇研究现状14
  • 1.3.2 土壤中植硅体碳积累研究现状14-15
  • 1.3.3 土壤中硅的形态与有效性研究现状15-16
  • 1.4 选题依据与技术路线16-18
  • 1.4.1 选题依据16-17
  • 1.4.2 技术路线17-18
  • 2 亚热带地区不同森林类型对土壤中植硅体碳积累的影响18-26
  • 2.1 材料与方法18-19
  • 2.1.1 试验地概况18
  • 2.1.2 实验设计与样品采集18
  • 2.1.3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和土壤植硅体及植硅体碳的测定18-19
  • 2.1.4 数据处理19
  • 2.2 结果19-22
  • 2.2.1 土壤理化性质差异及不同土壤剖面之间植硅体含量的差异19-21
  • 2.2.2 土壤剖面中植硅体碳储量21
  • 2.2.3 土壤剖面中植硅体含量与有机碳含量之间的相关性21-22
  • 2.3 讨论22-24
  • 2.3.1 森林土壤剖面中植硅体的积累与周转22-24
  • 2.3.2 森林类型对土壤中植硅体碳积累的影响24
  • 2.4 小结24-26
  • 3 气候和岩性对中国东部地区土壤中植硅体碳积累的影响26-37
  • 3.1 材料与方法26-27
  • 3.1.1 试验地概况26
  • 3.1.2 实验设计与样品采集26
  • 3.1.3 土壤样品分析测定26-27
  • 3.1.4 数据处理27
  • 3.2 结果27-31
  • 3.2.1 土壤理化性质27-28
  • 3.2.2 土壤剖面中植硅体及植硅体碳的含量和分布28-31
  • 3.3 讨论31-36
  • 3.3.1 影响土壤中植硅体及植硅体碳积累的因素31-34
  • 3.3.2 中国东部地区森林土壤中植硅体碳的稳定性和植硅体周转34-35
  • 3.3.3 对生物地球化学碳汇管理的意义35-36
  • 3.4 小结36-37
  • 4 气候对东部花岗岩风化壳中硅形态的影响37-47
  • 4.1 材料与方法37-38
  • 4.1.1 实验样地37
  • 4.1.2 实验的设计与采样37
  • 4.1.3 样品分析37-38
  • 4.1.4 数据统计38
  • 4.2 结果38-41
  • 4.2.1 土壤理化性质38
  • 4.2.2 中国东部地区花岗岩风化壳中非结晶硅的分布38-41
  • 4.3 讨论41-46
  • 4.3.1 花岗岩风化壳中非结晶硅的空间分布41-45
  • 4.3.2 植硅体对土壤中非结晶硅的影响45-46
  • 4.4 小结46-47
  • 5 结论和展望47-50
  • 5.1 研究结论47-48
  • 5.2 研究展望48-50
  • 参考文献50-57
  • 个人简介57-58
  • 致谢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红梅;介冬梅;刘朝阳;孙艳磊;;松嫩草原羊草叶片的植硅体形态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2 吕厚远,贾继伟,王伟铭,王永吉,廖淦标;“植硅体”含义和禾本科植硅体的分类[J];微体古生物学报;2002年04期

3 张新荣,胡克,王东坡,介冬梅;植硅体研究及其应用的讨论[J];世界地质;2004年02期

4 张新荣;胡克;方石;王东坡;;东北地区泥炭表层沉积中植硅体分布特征[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7年05期

5 介冬梅;刘朝阳;石连旋;刘红梅;葛勇;;松嫩平原不同生境羊草植硅体形态特征及环境意义[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0年04期

6 介冬梅;葛勇;郭继勋;刘红梅;;中国松嫩草原羊草植硅体对全球变暖和氮沉降模拟的响应研究[J];环境科学;2010年08期

7 郭梅娥;介冬梅;葛勇;王婷;李荣麟;王刘奎;王培明;刘洪妍;刘利丹;李楠楠;;长白山区湿地表土植硅体特征及其环境意义[J];古地理学报;2012年05期

8 农日正;李仁成;董松声;何伟松;黄春玲;赵胜利;何玲玉;;碳酸盐岩红土植硅体记录的指示意义[J];中国岩溶;2013年01期

9 李自民;宋照亮;李蓓蕾;蔡彦彬;;杭州西溪湿地植物植硅体产生及其影响因素[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10 李仁成;樊俊;高崇辉;;植硅体现代过程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13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泉;;关于国际植硅体分类命名进展的介绍[A];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七届二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顾延生;Deborah M.Pearsall;赵志军;;东南亚栽培水稻、野生水稻植硅体形态特征对比研究[A];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七届二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程洁;顾延生;;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现代植物植硅体形态研究[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纪念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80周年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徐德克;李泉;吕厚远;;棕榈科植物植硅体形态分析及其环境意义[A];中国孢粉学分会七届一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吕厚远;廖淦标;;植硅体在海岸带环境和飓风沉积研究中的应用[A];中国孢粉学分会七届一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左昕昕;吕厚远;;我国旱作农业黍、粟植硅体碳封存潜力估算[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7 赵洁;顾延生;;全新世以来望东洋高山湿地环境演化的植硅体记录[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纪念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80周年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蔡U,

本文编号:7145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7145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4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