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江苏省月亮山三种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及小气候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2 06:35

  本文关键词:江苏省月亮山三种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及小气候特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墨西哥柏林 杨林 桃林 土壤理化性质 小气候


【摘要】:为了探讨盱眙县月亮山困难地不同人工林对土壤以及小气候的改善能力,为困难地树种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盱眙县月亮山生态园墨西哥柏林、杨林、桃林为研究对象,同时设置裸地为对照,研究三种人工林林分土壤理化性质、小气候以及林内空气负离子浓度指标。结果表明:(1)墨西哥柏林土壤容重显著低于裸地,三种人工林之间差异不显著;墨西哥柏林土壤孔隙度和土壤贮水能力高于桃林和裸地,低于杨林,其值分别为52.83%和297.04t/hm2;四种样地土壤含水量杨林和墨西哥柏林较高,但墨西哥柏林低于杨林。(2)四种样地pH差异不显著;有机质、全N、速效N含量杨林和墨西哥柏林高于桃林和裸地;全P含量裸地最高,其次为桃林,最后为墨西哥柏林和杨林,且桃林、裸地与杨林、墨西哥柏林差异显著。全K含量墨西哥柏林地最大,其次是杨林,最后是桃林和裸地。速效K含量杨林和墨西哥柏林较高,且速效K含量不同土层差异极显著。(3)四种样地日均气温与土壤日均温度差异显著;夏季和秋季杨林和墨西哥柏林气温与土壤温度要显著低于桃林和裸地,春季和冬季四种样地气温差异不显著。四种样地空气湿度日变化差异显著,夏季和秋季三种人工林空气湿度差异显著,但是春季和冬季空气湿度差异不显著,同时杨林和墨西哥柏林土壤湿度略低于桃林和裸地,前后差异不显著。(4)四种样地负离子浓度大小依次为杨林最大,其次为墨西哥柏林,最后为桃林和裸地,墨西哥柏林日平均负离子浓度高达798个/cm3,显著高于桃林和裸地。不同季节负离子浓度墨西哥柏林高于桃林和裸地,春季和冬季差异显著,而夏季和秋季差异极显著,墨西哥柏林内空气质量等级达到B级。(5)通过对月亮山三种人工林的土壤理化性质、小气候特征和负离子浓度指标分析和研究,对三种人工林做出了整体评价,三种人工林改善困难地能力依次为杨林墨西哥柏林桃林。
【关键词】:墨西哥柏林 杨林 桃林 土壤理化性质 小气候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714.2;S716.3
【目录】:
  • 致谢3-4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前言9-15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9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9-15
  • 1.2.1 土壤理化性质研究10-11
  • 1.2.2 小气候研究11-13
  • 1.2.3 负离子研究13-15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15-19
  • 2.1 研究区概况15
  • 2.2 试验设计15
  • 2.3 研究内容15-16
  • 2.3.1 土壤理化性质研究15-16
  • 2.3.2 林分小气候研究16
  • 2.3.3 负离子浓度研究16
  • 2.4 研究方法16-17
  • 2.4.1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16
  • 2.4.2 林内外小气候观测16
  • 2.4.3 负离子浓度研究16-17
  • 2.5 数据处理17-18
  • 2.6 技术路线18-19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19-34
  • 3.1 不同人工林土壤物理性质分析19-21
  • 3.1.1 不同人工林土壤容重19
  • 3.1.2 不同人工林土壤孔隙度19-20
  • 3.1.3 不同人工林土壤的贮水能力和含水量20-21
  • 3.2 不同人工林土壤化学性质分析21-25
  • 3.2.1 不同人工林土壤pH值21-22
  • 3.2.2 不同人工林土壤有机质含量22
  • 3.2.3 不同人工林土壤全N、全P、全K含量22-24
  • 3.2.4 不同人工林土壤速效N、速效P、速效K含量24-25
  • 3.3 不同人工林对小气候影响分析25-30
  • 3.3.1 不同人工林对空气温度日变化的影响25-26
  • 3.3.2 不同人工林对空气温度季节变化的影响26
  • 3.3.3 不同人工林对空气湿度日变化的影响26-27
  • 3.3.4 不同人工林对空气湿度季节变化的影响27-28
  • 3.3.5 不同人工林对土壤温度日变化的影响28
  • 3.3.6 不同人工林对土壤温度季节变化的影响28-29
  • 3.3.7 不同人工林对土壤湿度季节变化的影响29-30
  • 3.4 不同人工林对负离子浓度影响分析30-34
  • 3.4.1 不同人工林空气负离子浓度日变化30-31
  • 3.4.2 不同人工林空气负离子浓度季节变化31
  • 3.4.3 不同人工林空气负离子的评价31-34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34-35
  • 4.1 结论34
  • 4.2 讨论34-35
  • 参考文献35-4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观荣,林书蓉,李淑仪,蓝佩玲,廖新荣,王尚明,杨国清,简明,林琳,陈孝;雷州半岛桉树人工林地力退化的成因与防治措施[J];土壤与环境;2002年03期

2 邓瑞文,陈天杏,冯奰梅;热带人工林的光能利用与生产量的研究[J];生态学报;1985年03期

3 杨吉山;王兆印;余国安;张康;刘怀湘;;小江流域不同人工林群落结构变化及其对侵蚀的控制作用[J];生态学报;2009年04期

4 王进鑫,黄宝龙,王迪海;人工林地浑水入渗性能与通用入渗模型[J];生态学报;2004年12期

5 冯健,张健;巨桉人工林地土壤微生物类群的生态分布规律[J];应用生态学报;2005年08期

6 赵守国;;人工林土壤肥力变化的研究[J];林业勘查设计;2007年03期

7 刘其文;;楠木人工林土壤肥力研究[J];江西林业科技;2009年01期

8 郭忠升;邵明安;;半干旱区人工林地土壤入渗过程分析[J];土壤学报;2009年05期

9 李瑜琴;;西安地区不同降水年份人工林地土壤水分变化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年01期

10 冯健,张健,梁剑;巨桉人工林地土壤微生物类群的初步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黄晖;李明;邓怡国;;我国桉树人工林更新耕作方式的现状与分析[A];中国热带作物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李瑜琴;赵景波;;长安地区人工林地土层干化与恢复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3 王克勤;;人工林对土壤水环境的影响研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4 罗盛旭;李金英;;桉树人工林地土壤微量元素的分布特征[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5 查轩;黄少燕;;亚热带不同人工林地土壤微生物分布特征研究[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6 刘允芬;温学发;刘玲玲;;千烟洲人工林土壤CO_2通量研究[A];粮食安全与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2008年全国农业气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庞正轰;发展桉树人工林符合可持续发展需要[N];广西日报;2006年

2 省政协副主席 省林业厅党组书记 白成亮;正确评价桉树的“功过”[N];云南政协报;2010年

3 邓建华 ;中国发展林浆纸一体化是必然选择[N];海南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PHAN CONG KIEN(潘功健);广西桉树人工林叶部病害及其与乡土树种病害的关系[D];广西大学;2015年

2 陈俊松;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理论的人工林作业资源—环境—经济影响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杨钙仁;桉树人工林对林区地表水的影响[D];广西大学;2012年

4 侯淑艳;北京市低山区低效人工林结构特征与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5 李智勇;商品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的环境成本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1年

6 张宁南;广东桉树人工林耗水量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年

7 王芝泉;桉树人工林投资与生产策略模型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3年

8 玉宝;晋西人工林基于水分生产函数的密度调控模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9 徐嘉;南亚热带两种人工林土壤碳过程对减少降雨的响应[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4年

10 王纪杰;桉树人工林土壤质量变化特征[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谈正鑫;盱眙月亮山典型人工林水土保持功能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5年

2 乔阳;柳树人工林土壤生物学性状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5年

3 李莲莲;雨雪冰灾对泰和人工林土壤养分特性影响[D];江西农业大学;2013年

4 王玲;川南香椿人工林土壤质量月际动态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5 何传龙;不同间伐强度对柏木低效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的初期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6 罗亚进;不同林龄桉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活性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年

7 平光敏;江苏省月亮山三种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及小气候特征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6年

8 吴朝学;木荷人工林营养元素分配格局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9 周霆;中国人工林可持续经营[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8年

10 张晓晖;海南省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及可持续经营能力评价[D];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7176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7176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9a2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