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微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8-22 08:33

  本文关键词: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微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植被恢复模式 土壤微生物量 土壤酶活性 通径分析 紫色土


【摘要】:采用经典统计和通径分析,研究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4种植被恢复模式[草本(GS)、灌草(FG)、灌丛(FX)和乔灌(AF)]表层(0~15cm)土壤微生物量与酶活性变化特征,探讨其与理化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在4种模式中,土壤微生物量以灌草模式最高(P0.05),草本模式最低(P0.05);脲酶活性以草本模式最高(P0.05),乔灌模式最低(P0.05),碱性磷酸酶活性以乔灌模式最高(P0.05),草本模式最低(P0.05),蔗糖酶活性以灌丛模式最高(P0.05),乔灌模式最低(P0.05)。通径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的直接和主要影响因素为土壤有机碳;蔗糖酶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微生物量碳,而从总效应来看,各因素对蔗糖酶活性的影响较小;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全氮,但全氮对脲酶活性表现为强烈的负效应,而对碱性磷酸酶活性表现为强烈的正效应。土壤微生物量以及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的剩余通径系数均较大,说明有其他因素对其具有影响。
【作者单位】: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理学院;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园林学院;
【关键词】植被恢复模式 土壤微生物量 土壤酶活性 通径分析 紫色土
【基金】:湖南省科技厅项目(S2006N332) 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16C0559) 湖南省林业科技创新计划项目(XLK201341) 湖南省衡阳市农业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4KN27) 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项目资助
【分类号】:S154
【正文快照】: 土壤微生物与土壤酶是指示植被恢复过程中生态系统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1]。一方面,两者均作用于土壤物质转换、能量平衡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对土壤养分、结构、稳定性和植被生态恢复产生重要影响[2];另一方面,微生物周转快,对环境变化敏感[3-4],能反映土壤质量不同环境条件下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成娥,梁银丽;不同氮磷施肥量对玉米生育期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1年02期

2 王淑平,周广胜,孙长占,姜亦梅,姜岩,刘孝义;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动态及其生物有效性研究[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3年01期

3 李贵桐,张宝贵,李保国;秸秆预处理对土壤微生物量及呼吸活性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3年12期

4 张海燕,张旭东,李军,王冬梅;土壤微生物量测定方法概述[J];微生物学杂志;2005年04期

5 张丽华;黄高宝;张仁陟;;旱作条件下不同覆盖及耕作方式对土壤微生物量磷的影响[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6 孙凯;刘娟;凌婉婷;;土壤微生物量测定方法及其利弊分析[J];土壤通报;2013年04期

7 何振立;;土壤微生物量的测定方法:现状和展望[J];土壤学进展;1994年04期

8 陶水龙,林启美,赵小蓉;土壤微生物量研究方法进展[J];土壤肥料;1998年05期

9 龚伟,胡庭兴,宫渊波,王景燕;土壤微生物量P研究综述[J];四川林勘设计;2005年02期

10 黄懿梅,安韶山,曲东,李盟军;两种测定土壤微生物量氮方法的比较初探[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志明;朱培立;黄东迈;刘海琴;;~(14)C标记秸秆对土壤微生物量C动态变化及其周转的影响(摘要)[A];中国地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专题篇)[C];2004年

2 王志明;朱培立;黄东迈;刘海琴;;~(14)C标记秸秆对土壤微生物量C动态变化及其周转的影响[A];江苏土壤肥料科学与农业环境[C];2004年

3 谢勇;王昌全;李冰;向盼来;董敏;;沼渣施用年限对土壤微生物量C、N剖面分布的影响研究[A];中国农作制度研究进展2008[C];2008年

4 张雪艳;田永强;高艳明;高丽红;;夏季填闲对连作温室黄瓜土壤微生物量和酶活性的影响[A];中国园艺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贾文涛;朱鲁生;于长伟;王金花;王军;;硫丹对土壤微生物量以及土壤呼吸的影响[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0暨第五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王晓凌;;中国西北半干旱黄土高原地区多年生苜蓿草地土壤干旱对土壤微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A];第二届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与政策设计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徐华勤;肖润林;宋同清;;覆盖与间作对亚热带丘陵区茶园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A];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向万胜;华中亚热带红壤与水稻土磷素的形态与转化过程[D];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蓓;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04年

2 马雪珍;南亚热带典型乡土阔叶人工林土壤微生物量氮、可溶性氮及活性有机碳研究[D];广西大学;2016年

3 郭娇娇;施肥措施对杨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D];南京林业大学;2014年

4 何容;武夷山亚热带森林土壤微生物量沿海拔高度的变化[D];南京林业大学;2007年

5 艾娜;不同处理土壤微生物量对氮素的固持及其调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6 程伟;土壤有效磷含量对土壤微生物量及代谢活性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13年

7 王明;干湿交替驱动下土壤微生物量及N_2O变化规律[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8 黄剑;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量及土壤酶的影响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9 周平;铜陵矿区农田土壤微生物量和酶活性研究[D];安徽大学;2013年

10 梁斌;黄土区不同培肥措施对土壤微生物量和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7181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7181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5d4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