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城镇化建设中耕地保护政策研究
本文关键词:吉林省城镇化建设中耕地保护政策研究
【摘要】:城镇化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智能化及信息化的必由之路。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言而喻,是拉动内需的重要手段。然而城镇化的建设中不可避免的会占用大量耕地,耕地的减少又会威胁我国的粮食安全。我国人均耕地不足世界平均水平一半的现实,决定我国应该大力保护耕地资源,以保障粮食供给的安全。但我国城镇化的建设中,又要求必须占用一部分耕地资源,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城镇化建设中耕地保护问题的研究就具备了很强的现实意义。吉林省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其土地具备天然的农业种植优势,对其耕地保护的研究意义重大。本文主要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介绍选题的背景、意义及国内外对城镇化建设中耕地保护问题研究的现状。第二部分对城镇化及耕地保护的相关理论进行了详细阐述,作为本文研究的理论支撑。第三部分先对吉林省城镇化的现状进行分析,又分别定性与定量的分析了吉林省城镇化与耕地数量之间的关系,得出吉林省城镇化水平与耕地数量正相关的结论。随后通过对吉林省在保障全国粮食安全中的作用进行分析,说明了吉林省保护耕地的必要性与迫切性。最后,阐述吉林省耕地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第五部分提出合理对策提供依据。第四部分先对吉林省耕地保护的政策进行梳理,随后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对吉林省耕地保护政策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吉林省耕地保护政策在促进耕地数量增加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就耕地质量方面的保护效果不佳。这或许跟吉林省各级政府耕地保护侧重数量而忽视质量有关。第五部分针对吉林省耕地保护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国外及国内其他区域耕地保护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充分挖掘存量土地的使用潜力、积极推进农民工完全市民化及激励农民参与耕地保护等应对措施。之前的文献多从地质学或土壤学的角度,对耕地质量进行评价。本文以粮食安全为目标,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修正后单产这一指标,对土地质量进行衡量,是一次实质性创新。此外本文对吉林省耕地保护政策的效果,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进行评价,是之前学者未曾做过的新的尝试。
【关键词】:城镇化 粮食安全 耕地保护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323.21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1章 绪论11-17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11-12
- 1.1.1 选题的背景11
- 1.1.2 选题的意义11-12
- 1.2 国内外城镇化建设中耕地保护研究现状12-16
- 1.2.1 国外城镇化建设中耕地保护研究现状12-14
- 1.2.2 国内城镇化建设中耕地保护研究现状14-16
- 1.3 创新与不足16-17
- 第2章 城镇化与耕地保护理论综述17-21
- 2.1 相关概念界定17-18
- 2.1.1 城镇化17-18
- 2.1.2 耕地保护18
- 2.2 城镇化理论分析18-19
- 2.2.1 城镇化的意义18
- 2.2.2 城镇化的理论基础18-19
- 2.3 耕地保护理论基础19-21
- 2.3.1 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19-20
- 2.3.2 人地关系理论20
- 2.3.3 土地承载力理论20
- 2.3.4 可持续发展理论20-21
- 第3章 吉林省城镇化现状及耕地保护存在的问题21-35
- 3.1 吉林省城镇化现状21-24
- 3.1.1 吉林省城镇化发展进程22
- 3.1.2 吉林省城镇化的特征22-23
- 3.1.3 吉林省城镇化面临的问题23-24
- 3.2 吉林省城镇化与耕地资源的关系24-28
- 3.2.1 定性分析24-25
- 3.2.2 定量分析25-28
- 3.3 吉林省耕地保护的必要性28-30
- 3.4 吉林省耕地保护的迫切性30-31
- 3.5 吉林省耕地保护存在的问题31-35
- 3.5.1 水土流失侵蚀了大量耕地资源31-32
- 3.5.2 非农建设肆意占用耕地32-33
- 3.5.3 农民参与耕地保护意愿不强33
- 3.5.4 存量土地未能充分利用33
- 3.5.5 土地利用规划不合理33-35
- 第4章 吉林省耕地保护政策评价35-44
- 4.1 我国现行的耕地保护制度35-37
- 4.1.1 土地用途管制制度36
- 4.1.2 耕地占用补偿制度36-37
- 4.1.3 基本农田保护制度37
- 4.1.4 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政策37
- 4.2 吉林省耕地保护政策梳理37-38
- 4.3 吉林省耕地保护政策评价38-44
- 4.3.1 耕地数量变化38-40
- 4.3.2 耕地质量变化40-44
- 第5章 吉林省耕地保护的政策建议44-51
- 5.1 其他区域城镇化建设中耕地保护的经验借鉴44-47
- 5.1.1 国外城镇化建设中耕地保护的成功经验44-45
- 5.1.2 其他省份城镇化建设中耕地保护的成功经验45-47
- 5.2 吉林省城镇化建设中耕地保护的对策分析47-51
- 5.2.1 充分挖掘存量土地的使用潜力47
- 5.2.2 积极推进农民工彻底市民化47-48
- 5.2.3 激励农民参与耕地保护48-49
- 5.2.4 提高土地规划的合理性和执行力度49-51
- 参考文献51-54
- 致谢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丽凌;耕地保护与明天的生活[J];北京房地产;2000年06期
2 姜延卫;耕地保护对策的探讨[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3 缪瑛;数质并重,切实抓好耕地保护[J];石河子科技;2000年06期
4 杨亦民,陈和钧;城镇化与耕地保护协调发展浅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0年01期
5 刘田;增减进退之间——世纪初耕地保护形势思考录[J];中国土地;2001年06期
6 陈茵茵,褚玉江;入世后广东耕地保护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中国土地科学;2002年02期
7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耕地保护[J];中国土地科学;2005年02期
8 汤建东,梁山然;耕地保护中的政府责任[J];生态环境;2005年05期
9 张凤荣;张琳;;耕地保护如何纳入政绩考核体系[J];中国土地;2006年08期
10 成婧;;我国耕地资源流失的原因及耕地保护对策研究[J];山东国土资源;2006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秀茹;马勇冰;王秋兵;;当前耕地保护的难点及对策[A];中国土地学会625论坛-第十九个全国“土地日”:保障科学发展,保护耕地红线论文集[C];2009年
2 晏涵;刘觉民;任国平;黄怡;刘丽;胡浩怡;;长沙市耕地保护和利用问题的探讨[A];2007年中国土地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秦明周;卢红岩;;耕地保护中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A];2007年中国土地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刘卫东;;论耕地保护认识的误区[A];2007年中国土地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葛敬光;;浅谈城市化进程中的耕地保护措施[A];建设现代农业的理论与实践——“发展科学技术,,建设现代农业”征文选[C];2007年
6 佟伟光;杨爱萍;张大安;;美、中耕地保护的比较和借鉴[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曾敏;;成都市创新耕地保护机制的探索与实践[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赵京;胡柳;;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中的耕地保护——新形势下的耕地保护问题研究[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郭力娜;;我国耕地保护研究综述[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张玉征;;浅谈耕地保护的途径和具体措施[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君宇 杜新波 胡杰;让全社会来监督耕地保护[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2 田网;耕地保护仍是热点[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3 记者 董超文邋通讯员 傅伦为 实习生 郭怡晨;深圳耕地保护具有特殊意义[N];深圳商报;2007年
4 记者 张中源;自治区2008年度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履行情况检查组在我地区检查工作[N];日喀则报;2009年
5 记者 钟伟 通讯员 春明 福刚;省耕地保护验收组来我市检查指导[N];德州日报;2009年
6 记者 常慕城;省检查组来菏检查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履行情况[N];菏泽日报;2009年
7 朱道林 王翔;创耕地保护新机制 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N];东方城乡报;2009年
8 武永清;我市召开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座谈会[N];太原日报;2009年
9 记者 武春晖;扎实履行耕地保护责任目标[N];淮南日报;2010年
10 记者 潘燕 实习生 丁静茹;郑州出台政策加强耕地保护[N];郑州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吴泽斌;耕地保护利益冲突及其管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郑纪芳;城市化进程中的耕地保护:相关主体行为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3 牛海鹏;耕地保护的外部性及其经济补偿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张效军;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5 张全景;我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耕地保护绩效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6 毛良祥;耕地保护补偿标准与补偿基金规模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7 石志恒;农户耕地保护行为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8 薛凤蕊;我国农地确权对耕地保护影响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霄;农民参与耕地保护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2 于兰红;我国农民耕地保护主体地位的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3 石彦;基于农户行为的耕地保护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4 马驰;构建我国区域间耕地保护补偿机制探讨[D];河南大学;2009年
5 冷磊世;关于耕地保护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6 邵宏斌;武汉市城乡结合部农户参与耕地保护的动力机制与对策建议[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7 任继伟;农户参与耕地保护的行为分析及程度评判[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8 邓健;重庆市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9 张雅琴;地方耕地保护的途径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10 王翠华;农户参与耕地保护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189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718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