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甘肃中东部旱区秸秆还田量对土壤水分、玉米生物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8-23 14:38

  本文关键词:甘肃中东部旱区秸秆还田量对土壤水分、玉米生物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秸秆还田 土壤水分 玉米生物性状 甘肃中东部旱区


【摘要】:在甘肃省安定区凤翔镇的旱川地上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秸秆还田量对玉米关键生育期土壤水分、生物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试验设计为三个秸秆还田量水平,分别为100%玉米秸秆(10 500 kg·hm-2)粉碎还田、75%玉米秸秆(7 875 kg·hm-2)粉碎还田、50%玉米秸秆(5 250 kg·hm-2)粉碎还田,对照为秸秆不还田。每个处理设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玉米秸秆粉碎后均匀翻埋至0~25 cm的土层。结果表明:播前各还田处理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均较CK有所提高,秸秆还田量由高到低,土壤含水量平均分别提高2.0%、2.8%和1.9%,但不同还田量之间差异不显著;玉米株高、茎粗和叶面积较对照显著增加(P0.05);100%、75%和50%等三个不同秸秆还田量处理的玉米产量较对照分别提高10.3%、5.7%和3.7%,玉米水分利用效率(WUE)较对照分别提高9.2%、4.9%和3.1%。秸秆还田措施可提高土壤的保墒贮水能力,促进作物生长,增加产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作者单位】: 甘肃省农业节水与土壤肥料管理总站;
【关键词】秸秆还田 土壤水分 玉米生物性状 甘肃中东部旱区
【基金】: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 甘财农[2014]203号
【分类号】:S141.4;S513
【正文快照】: 近年来,甘肃省中东部旱区由于化肥、农药及地膜施用量逐年加大,土壤理化性状逐渐恶化,土壤有机质含量不断下降,致使土壤贮蓄天然降水的能力变弱、耕地质量等级下降,限制了作物增产的潜力[1-2]。实行秸秆还田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补充土壤养分,增加土壤团粒体,改进土壤渗水性,是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军政;玉米嫩穗保鲜技术[J];河南农业;2000年06期

2 张振林;嫩玉米保鲜技术[J];农村天地;2000年06期

3 倪春生;嫩玉米穗常温贮鲜法[J];安徽农业;2001年06期

4 ;嫩玉米保鲜新法[J];吉林农业;2001年03期

5 易延明;夏秋贮藏嫩玉米 冬春卖个俏价钱[J];四川农业科技;2001年08期

6 ;嫩玉米穗常温贮鲜法[J];山东林业科技;2001年03期

7 井海滨;嫩玉米保鲜新法[J];农技服务;2001年02期

8 井海滨;嫩玉米保鲜新法[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1年02期

9 井海滨;;嫩玉米保鲜新法[J];专业户;2001年02期

10 潘铎;甜玉米穗的储藏[J];中国农村科技;2002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张廷光;杨通虎;熊永琴;刘莉;何贞玉;杨昌银;;玉米产量和效益与氮、钾肥施用量之关系[A];贵州省土壤学会2012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2 张泽辉;;生长调节剂对玉米产量调节效应的研究进展[A];河南省植物保护研究进展Ⅱ(下)[C];2007年

3 陈娟;叶建伟;陈根云;许大全;;N亏缺对灌浆期玉米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A];纪念殷宏章先生百年诞辰暨全国光合作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4 苏秀侠;于秀芳;祁宏伟;;糖化玉米穗芯对肉牛增重效果的研究[A];第三届全国饲料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5 王海景;王瑞;;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下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孙红闯;刘民;辛玉满;;贵州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玉米种植生态环保机械化[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4分会场:贵州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7 范贵国;周世龙;张莉;;种植绿肥对土壤理化性状和玉米产量的影响[A];贵州省土壤学会2012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8 张海儒;刘志启;张万龙;管淑春;;“立秆放牧”是农区发展生态养殖肉羊的有效途径[A];2005中国羊业进展——第二届中国羊业发展大会会刊[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源;保鲜嫩玉米市场广阔[N];湖北科技报;2004年

2 山东省宁津县农业局 刘忠强;玉米不熟 试这“两手”[N];河北科技报(农村版);2000年

3 梁琦 孟祥萍 鲁威 (吉林12316新农村热线 梁琦 吉林农网 孟祥萍);“地趴玉米”呼唤加快储粮方式改革[N];农民日报;2010年

4 梁琦 孟祥萍 本报记者 王文辉;“地趴玉米”遭遇冷春尴尬[N];吉林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郭树勋;玉米适时晚收可增产[N];焦作日报;2010年

6 作物栽培专家 胡文河;玉米贮藏前要晾晒[N];吉林农村报;2014年

7 齐海山 孙英威 任鹏飞;拉长产业链 吉林“大苞米”变成“金豆子”[N];中国特产报;2006年

8 赵炜;加强玉米穗粒期管理[N];瓜果蔬菜报.农业信息周刊;2007年

9 邢台三帮种业 赵志强;玉米新秀——三北蠡玉13号[N];河北科技报;2007年

10 沧州市沧县农业局 张明军;玉米不结粒的原因及对策[N];河北农民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赵鹏;玉米穗下节间长杂种优势的组学分析[D];河南农业大学;2015年

2 陈争光;玉米秸秆皮穰分离机构的试验研究及机理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2014年

3 关东明;玉米穗库发育同步性及其调控机理[D];中国农业大学;2000年

4 田宝华;不同环境条件下玉米穗部和籽粒性状的QTL定位及玉米穗行数主效QTL的验证[D];中国农业大学;2013年

5 徐中平;低磷胁迫对玉米磷吸收、转运及IAA和CTK水平与分布的影响[D];山东大学;2008年

6 吕爱枝;利用Z3HBILs进行玉米产量性状QTL鉴定及其互作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子田;玉米穗上节间数的QTL定位及遗传分析[D];河南农业大学;2010年

2 王满;玉米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3 史良国;4个玉米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分析[D];安徽农业大学;2013年

4 刘洋;基于植物虚拟模型的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优化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

5 郑瑶;玉米谷氨酰胺合成酶基因Gln1-3和Gln1-4的序列变异及其与产量相关性状的关联分析[D];扬州大学;2015年

6 许瀚元;基于SNP分子标记连锁图谱的玉米农艺性状QTL定位[D];扬州大学;2015年

7 廖新阳;基于SLAF-seq测序的抗玉米穗粒腐病分子标记开发及候选基因预测[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8 王涛;玉米IBM群体抗倒伏相关性状的QTL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9 刘敬为;布拉酵母的发酵工艺及其在玉米生产上的应用[D];天津农学院;2016年

10 宋伟;玉米穗粗的数量遗传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7256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7256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099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