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天然林转换为人工林后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动态变化

发布时间:2017-08-23 16:10

  本文关键词:天然林转换为人工林后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动态变化


  更多相关文章: 森林转换 CO_2、CH_4和N_2O 天然林 人工林 环环因子


【摘要】: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土土陆地面积的33%,森林土壤土库占土土土壤土储量的40%左右。森林土壤是温室气体重要的排放环或吸收土。土地利用及覆被变化影响了土壤温室气体排放,改变了土土温室气体的收支平衡。森林转换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一种方式,通过改变林型的土壤理化性质和群落结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或吸收。我国亚热带地区占土国陆地面积的25%左右,天然阔叶林是该地区的典型代表植被,随着商品林的开发,大面积的天然阔叶林经皆伐转变为人工林,显著改变了土壤土、氮循环和温室气体的排放。本研究以亚热带天然阔叶林(BL)和由天然林转换而来的针阔混论人工林(CB)、马尾松人工林(MP)和杉木人工林(CF)为研究对象,在浙江临安玲珑山通过一年的定位试验,系统研究了天然林转换为人工林后土壤温室气体(CO_2、CH_4和N_2O)通量和土壤水溶性有机土、氮以及铵态氮、硝态氮含量的季节变化特征,探讨了亚热带天然阔叶林转换为人工林对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天然阔叶林和由天然阔叶林转换而来的针阔混论人工林、马尾松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土壤CO_2排放呈现一致的季节变化动态,表现为夏秋季高,冬春季低。天然阔叶林、针阔混论人工林、马尾松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土壤CO_2排放速率变化范围分别为:73.4-407.9 mg·m-2·h-1、60.9-417.8 mg·m-2·h-1、67.2-550.6 mg·m-2·h-1和14.9-434.9 mg·m-2·h-1,土壤CO_2年累积排放量分别为:16.5 t·hm-2·a-1、17.1 t·hm-2·a-1、21.1 t·hm-2·a-1和12.0 t·hm-2·a-1,天然阔叶林转换为马尾松人工林,土壤CO_2排放显著增加(P0.05);转换为杉木人工林,土壤CO_2排放显著降低(P0.05);转换为针阔混论人工林,对土壤CO_2排放没有显著影响。4种林地土壤CO_2排放速率土土壤地下5cm温度均呈现显著性相关关系(P0.05),土土壤含水量均无相关性;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天然阔叶林转换为马尾松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显著论高了土壤呼吸对环环因子的敏感性,转换为针阔混论人工林土壤呼吸对环环因子的敏感性没有发生显著改变。(2)4种林地土壤N_2O排放呈现一致的季节变化规律,夏秋季高,冬春季低,4种林地土壤均表现为N_2O环。天然阔叶林、针阔混论人工林、马尾松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土壤N_2O年平均排放速率分别为:35.8 ug·m-2·h-1、18.1 ug·m-2·h-1、27.4ug·m-2·h-1和8.1 ug·m-2·h-1。4种林地土壤N_2O年累积排放通量分别为:3.0 kg·hm-2·a-1、1.7 kg·hm-2·a-1、2.2 kg·hm-2·a-1和1.1 kg·hm-2·a-1,天然阔叶林转换为针阔混论人工林、马尾松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后土壤N_2O年累积排放量分别下降了42.2%、25.4%和63.1%。4种林地土壤N_2O排放速率土土壤地下5cm温度和土壤铵态氮含量均呈现显著性相关关系(P0.05),土土壤含水量和土壤硝态氮含量均无相关性。(3)天然阔叶林、针阔混论人工林、马尾松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土壤CH_4吸收速率呈现一致的季节动态,最大值出现在8月,最小值出现在1月。4种林地土壤均表现为CH_4土,天然阔叶林、针阔混论人工林、马尾松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土壤CH_4吸收速率变化范围分别为-38.5-245.7 ug·m-2·h-1、-96.0-172.6 ug·m-2·h-1、-58.7-176.3ug·m-2·h-1和-84.1-183.4 ug·m-2·h-1,4种林地土壤CH_4年累积吸收量分别为5.5kg·hm-2·a-1、2.9 kg·hm-2·a-1、4.3 kg·hm-2·a-1和4.7 kg·hm-2·a-1。天然阔叶林转换为针阔混论人工林、马尾松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后,土壤CH_4年累积吸收通量分别下降了47.1%、22.5%和15.8%。4种林地土壤CH_4吸收速率土土壤含水量均无相关性;除针阔混论人工林外,其他3种林地土壤CH_4吸收速率均土土壤地下5cm温度呈显著相关关系。(4)天然阔叶林、针阔混论人工林、马尾松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土壤排放温室气体的综合温室效应分别为:17.2t g·CO_2·hm-2·a-1、17.5t g·CO_2·hm-2·a-1、21.6t g·CO_2·hm-2·a-1、和12.2 t g·CO_2·hm-2·a-1;天然阔叶林转换为针阔混论人工林,土壤排放温室气体的综合温室效应未发生显著改变,转换为马尾松人工林,显著增加了土壤排放温室气体的综合温室效应,转换为杉木人工林显著降低了土壤温室气体的综合增温潜势。
【关键词】:森林转换 CO_2、CH_4和N_2O 天然林 人工林 环环因子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农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71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1 文献综述10-15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0
  • 1.2 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进展10-11
  • 1.3 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因素11-14
  • 1.3.1 温度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11-12
  • 1.3.2 水分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12
  • 1.3.3 土壤有机质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12
  • 1.3.4 pH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12
  • 1.3.5 植被及地表覆被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12-13
  • 1.3.6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13-14
  • 1.4 科学问题的提出14-15
  • 2 研究内容和方法15-19
  • 2.1 研究区概况15
  • 2.2 试验设置与测定方法15-17
  • 2.3 技术路线17-18
  • 2.4 数据处理18
  • 2.5 数据统计18-19
  • 3 森林转换对土壤CO_2通量的影响19-27
  • 3.1 结果与分析19-24
  • 3.1.1 森林转换对试验样地主要特征和表层(0-20 cm)土壤性质的影响19-21
  • 3.1.2 森林转换对土壤环环因子和土壤CO_2通量的影响21-23
  • 3.1.3 土壤CO_2通量土土壤环环因子的关系23-24
  • 3.2 讨论24-27
  • 3.2.1 土壤CO_2的排放24
  • 3.2.2 环环因子对土壤CO_2通量的影响24-25
  • 3.2.3 森林转换对土壤CO_2通量的影响25-26
  • 3.2.4 结论26-27
  • 4 森林转换对土壤N_2O通量的影响27-34
  • 4.1 结果与分析27-31
  • 4.1.1 森林转换对土壤孔隙含水量(WFPS%)、土壤氮库动态变化的影响27-28
  • 4.1.2 森林转换土壤N_2O通量的影响28-30
  • 4.1.3 土壤N_2O排放速率土环环因子的相关性30-31
  • 4.2 讨论31-34
  • 4.2.1 土壤N_2O的排放31
  • 4.2.2 环环因子对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31-32
  • 4.2.3 森林转换对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32-33
  • 4.2.4 结论33-34
  • 5 森林转换对土壤CH_4通量的影响34-40
  • 5.1 结果与分析34-37
  • 5.1.1 森林转换对土壤CH_4通量的影响34-35
  • 5.1.2 土壤CH_4通量土环环因子的关系35-36
  • 5.1.3 综合温室效应36-37
  • 5.2 讨论37-40
  • 5.2.1 土壤CH_4吸收通量37
  • 5.2.2 环环因子对土壤CH_4吸收通量的影响37-38
  • 5.2.3 森林转换对土壤CH_4吸收通量的影响38-39
  • 5.2.4 结论39-40
  • 6 结论与展望40-42
  • 6.1 主要研究结论40
  • 6.2 研究展望40-42
  • 参考文献42-53
  • 个人简介53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53-54
  • 致谢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丽云;邓湘雯;雷相东;赵仲辉;项文化;闫文德;;不同生长阶段马尾松生产力与气候因子的关系[J];生态学杂志;2013年05期

2 张明;;岩性和土壤对黔中地区马尾松生长的影响[J];贵州农学院学报;1983年01期

3 张旭东,薛明华,许军;安徽马尾松人工林营养元素分配格局的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1993年01期

4 莫江明,郁梦德,孔国辉;鼎湖山马尾松人工林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动态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1997年04期

5 黄莉;吴福忠;杨万勤;宋会兴;陈良华;谭波;苟小林;李志萍;;炼山及遮阳网覆盖对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的影响[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4年02期

6 王燕,戈峰,李镇宇;马尾松诱导化学物质变化的时空动态[J];生态学报;2001年08期

7 杨会侠;汪思龙;范冰;张伟东;韦翠娥;;马尾松人工林发育过程中的养分动态[J];应用生态学报;2010年08期

8 杨青;张一;周志春;马雪红;刘伟宏;丰忠平;;异质低磷胁迫下马尾松家系根构型和磷效率的遗传变异[J];植物生态学报;2011年12期

9 杜虎;宋同清;曾馥平;温远光;彭晚霞;;桂东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的生物量及其分配特征[J];西北植物学报;2013年02期

10 黄承标,梁宏温;桂东南地区马尾松工程幼林郁闭过程的生态环境变化特征[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199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周志春;泰国峰;王章荣;陈天华;;马尾松制桨材材性的遗传变异及其改良的若干问题[A];林木遗传改良讨论会文集(杉木、马尾松等树种)[C];1991年

2 刘强;;杉木、马尾松和米槠人工林有机碳储量及垂直分布特征[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谌红辉;丁贵杰;许基煌;温恒辉;;马尾松造林密度对林分生长与效益的影响研究[A];第九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4 温佐吾;;造林技术措施对马尾松林分生长影响的定量分析与预测[A];贵州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集[C];2005年

5 《全国马尾松种子园建立技术》研究协作组;王章荣;陈天华;;马尾松无性系种子园建立技术的研究[A];林木遗传改良讨论会文集(杉木、马尾松等树种)[C];1991年

6 张义昌;刘凡弟;;马尾松种子园建立技术研究[A];中国林木遗传育种进展[C];1991年

7 张明慧;;马尾松改良1.5代种子园营建技术与现状分析[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2 功能基因组时代的林木遗传与改良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省林科院研究员 唐效蓉;抚育间伐马尾松 促长提质又增效[N];湖南科技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徐占升;农业专家传授种养技巧[N];福建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靳爱仙;马尾松人工林健康评价及生态恢复模式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年

2 谌红辉;广西马尾松人工林定向培育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3 季孔庶;马尾松扦插繁殖与矿质营养的生理遗传学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1996年

4 杨青;马尾松感知异质低磷胁迫的根构型和磷效率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年

5 杨章旗;马尾松材性与产脂性状遗传改良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6 黄家荣;马尾松人工林生长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7 周志春;马尾松优质纸材选择及其生态遗传学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0年

8 谢善高;广西马尾松采脂林综合经营技术及其产业化模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9 刘青华;马尾松生长与材性的遗传变异、基因作用方式及环境影响[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年

10 王霞;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初期效果分析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金珠;马尾松经营管理计算机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的研制[D];福建农林大学;2008年

2 简才源;马尾松幼苗水肥需求规律与定量调控方案研究[D];贵州大学;2015年

3 唐静;保留母树数对马尾松天然更新及群落结构的影响[D];贵州大学;2015年

4 陈婷敬;6个马尾松优良种源的生长及养分吸收[D];贵州大学;2015年

5 姚世雄;基于组件GIS的马尾松收获预估专家系统构建[D];贵州大学;2015年

6 陈广财;高峰林场马尾松产脂量影响因子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7 邓平;马尾松人工林植被生物量及碳密度特征[D];江西农业大学;2015年

8 郭挺;川南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特征[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9 王燕;川南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土壤水土保持功能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10 黄莉;炼山和遮阳网覆盖对马尾松人工林土壤碳氮磷动态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7259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7259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926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