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炭与氮肥配施对红壤线虫群落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生物质炭与氮肥配施对红壤线虫群落的影响
【摘要】:利用生物质炭改良土壤近年来受到关注,但仍缺乏对土壤动物群落变化的认识.基于野外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用量的生物质炭(0、10、20、30、40 t·hm~(-2))与氮肥(60、90、120kg N·hm~(-2))配施对干旱期和湿润期红壤理化性质和线虫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生物质炭在干旱期和湿润期均显著影响土壤含水量和pH.随生物质炭施用量的增加,土壤含水量先增加后降低,而土壤pH保持增加的趋势.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碳氮比及基础呼吸均受到生物质炭和氮肥的显著影响,且低量生物质炭对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碳氮比及基础呼吸有刺激作用,而高量生物质炭则对其有抑制作用.如生物质炭施用量低于30 t·hm~(-2)时,在干旱期和湿润期均促进土壤微生物活性.此外,生物质炭的效果也依赖于不同采样时期.如在施用量高于30 t·hm~(-2)时,微生物生物量碳在干旱期显著高于对照,在湿润期与对照无显著差异;而微生物生物量氮则呈相反趋势.可溶性有机物和矿质氮在干旱期受到生物质炭和氮肥的显著影响,但是在湿润期仅受到氮肥的影响.生物质炭、氮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在干旱期和湿润期均显著影响线虫数量及营养类群的结构.高量生物质炭和氮肥配施能够提高土壤线虫的数量.值得注意的是,生物质炭显著提高了干旱期食真菌线虫的比例,尤其在干旱期趋势明显,暗示在生物质炭作用下土壤食物网结构趋向于以真菌主导的能流通道.总之,生物质炭对红壤的效果呈现出复杂的影响趋势,不仅依赖于生物质炭的施用量及与氮肥的交互作用,而且与红壤的采样时期有关,表明今后生物质炭的研究应结合多种生态因子.
【作者单位】: 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江西红壤研究所;
【关键词】: 旱地红壤 生物质炭 微生物生物量 线虫群落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71263)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KYZ201207)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PAPD)资助~~
【分类号】:S154.386
【正文快照】: 我国南方红壤地区水热条件丰富,然而旱地红件的充足与否.众所周知,水分和养分是影响作物生壤退化严重,极大地限制了该区农业的可持续发产的关键因素[9].因此,综合评价不同水肥条件下生展[1].我国秸秆资源丰富,将其还田可提供许多生态物质炭的综合作用更具有应用指导价值.服务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卜晓莉;薛建辉;;生物炭对土壤生境及植物生长影响的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学报;2014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黄德荣;衡德茂;倪宏章;陈实;;施用生物炭对土壤和作物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5年02期
2 孙震;刘满强;桂娟;李辉信;胡锋;焦加国;;减施氮肥和控制灌溉对稻田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4年03期
3 侯艳伟;池海峰;毕丽君;;生物炭施用对矿区污染农田土壤上油菜生长和重金属富集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4年06期
4 邢树文;李创光;陈培峰;张宝鑫;方周涵;;潮汕地区两季稻田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差异分析[J];生态科学;2014年05期
5 王楠;陈小云;刘满强;李大明;王明伟;李辉信;胡锋;;红壤旱地和水田土壤用量对线虫分离效果的影响[J];土壤;2015年01期
6 刘婷;叶成龙;李勇;陈小云;冉炜;沈其荣;胡锋;李辉信;;不同有机类肥料对小麦和水稻根际土壤线虫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5年19期
7 刘雨迪;成艳红;;不同林地类型对土壤性质和线虫群落结构的影响[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15年05期
8 杨永霞;张嘉炜;王晶;冯小虎;崔红;;生物炭对烤烟质体色素代谢的影响[J];烟草科技;2015年1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钰飞;有机、无公害和常规蔬菜种植模式下温室土壤生物群落结构及食物网的特征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雨迪;红壤地区农田土壤线虫群落对耕作年限和施肥措施的响应及指示价值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周志红;李心清;邢英;房彬;张立科;彭艳;;生物炭对土壤氮素淋失的抑制作用[J];地球与环境;2011年02期
2 唐光木;葛春辉;徐万里;王西和;郑金伟;李恋卿;潘根兴;;施用生物黑炭对新疆灰漠土肥力与玉米生长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1年09期
3 ;Amendment of Acid Soils with Crop Residues and Biochars[J];Pedosphere;2011年03期
4 张旭东,梁超,诸葛玉平,姜勇,解宏图,何红波,王晶;黑碳在土壤有机碳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J];土壤通报;2003年04期
5 花莉;张成;马宏瑞;余旺;;秸秆生物质炭土地利用的环境效益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0年10期
6 张晗芝;黄云;刘钢;许燕萍;刘金山;卑其诚;蔺兴武;朱建国;谢祖彬;;生物炭对玉米苗期生长、养分吸收及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0年11期
7 黄超;刘丽君;章明奎;;生物质炭对红壤性质和黑麦草生长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1年04期
8 高海英;何绪生;耿增超;佘雕;殷金岩;;生物炭及炭基氮肥对土壤持水性能影响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年2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许涛;竹炭对梨园土壤碳—氮—磷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2年
2 黄剑;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量及土壤酶的影响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晖;周忠清;文举;徐正猛;史方春;;水稻生产氮肥需要量与利用率试验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2 武金果;;河南省不同区域小麦氮肥应用效果及适宜施氮量研究[J];河南科学;2013年11期
3 张海树;;氮肥施用有技巧[J];宜宾科技;2004年04期
4 邵立群;;氮肥与硝酸盐[J];今日科技;1987年06期
5 宋德友,黄明贤,,王伟彬,王德成;氮肥机械深施节本增效[J];河南科技;1995年05期
6 陆宇燕;李丕鹏;;氮肥污染的危害[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1期
7 徐华,邢光熹,蔡祖聪,鹤田治雄;土壤水分状况和氮肥施用及品种对稻田N_2O排放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1999年02期
8 郑则广;;棚室内有害气体的危害与预防[J];科技致富向导;1996年11期
9 胡明芳,田长彦,马英杰,王林霞,吕昭智;南疆棉花磷钾肥底基础上的氮肥效应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年03期
10 李松兴;陈聪聪;;氮肥对环境的影响及防治[J];科技资讯;2013年1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同科;张俊英;;环境质量与氮肥施用[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2 蔡贵信;;农田中氮肥的氨挥发[A];氮素循环与农业和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3 李晓林;张福锁;刘兆辉;;山东设施蔬菜氮肥施用现状及其对环境的影响[A];氮素循环与农业和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4 郭建华;赵春江;王秀;孟志军;马伟;;旱作玉米施用氮肥对土壤氮素淋溶和移动的影响[A];第二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Mohammad Saiful Alam;;氮肥施用对水稻水中甲烷氧化的抑制作用研究[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下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巨晓棠;刘学军;张福锁;;过量施用氮肥和不合理的氮肥施用方法是氮肥引起环境污染的根源[A];青年学者论土壤与植物营养科学——第七届全国青年土壤暨第二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7 同延安;梁东丽;张树兰;高义民;赵护兵;;氮肥与环境[A];氮素循环与农业和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8 朱兆良;;氮肥施用对中国农业的贡献和对环境的影响[A];氮素循环与农业和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9 朱兆良;;协调我国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氮素管理问题[A];中国科协2001年学术年会分会场特邀报告汇编[C];2001年
10 吕殿青;Ove Emteryd;同延安;张文孝;;农用氮肥的损失途径与环境污染[A];《氮素循环与农业和环境》专辑——氮素循环与农业和环境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楠;现代农业需要科学施肥[N];中国化工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罗芸 实习生 唐武 特约通讯员 黄燕子 通讯员 何描;尽快改变农民过度依赖氮肥状况[N];重庆日报;2005年
3 特约记者 吴志雄;水稻氮肥合理利用研究通过鉴定[N];农资导报;2005年
4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马骥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张卫峰;农户“减肥”意愿微弱[N];农资导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黄朝武 通讯员 何志勇;应用新技术少施30%氮肥粮食产量不会减[N];农民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汪名立;氮肥施用过量会致减产[N];新农村商报;2010年
7 中化化肥高级顾问、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王兴仁;冰雪干旱怎么施氮肥[N];农民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张立平 实习生 佟迎宾;化肥:巨大的污染暗流[N];天津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张星海;氮肥施用应控制[N];北京科技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黄朝武 实习生 王海霞;氮肥施用不能“多多益善”[N];农民日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杜连凤;长江三角洲地区菜地系统氮肥利用与土壤质量变异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2 汤勇华;中国农田化学氮肥施用和生产中温室气体(N_2O、CO_2)减排潜力估算[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3 陈婧;基于统计模型的中国南方稻区适宜施氮量及氮素损失估算[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靖民;不同基因型水稻对施用氮肥的响应及氮效率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4年
2 汤庆峰;棉田氮肥优化管理体系的建立及其效应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4年
3 李梦婷;氮肥运筹对籼粳亚种间杂交中稻甬优4949产量形成及氮肥吸收利用的影响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4 雷福成;氮肥施用技术对小麦“信阳234”产量和品质影响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5 杨立年;水稻高产与氮肥高效利用栽培技术的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6 唐浩月;棉花不同氮肥比例施用效应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7 胡伟;控释氮肥对棉花植株和土壤氮素含量及产量的影响[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8 罗付香;氮肥调控对不同小麦品种碳、氮代谢及微量元素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06年
9 宋付朋;控释氮肥对水稻的生长效应及稻田养分的迁移转化特征[D];山东农业大学;2003年
10 刘建;氮肥施用对通育粳1号产量、品质及其效益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7305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730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