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植被恢复对亚热带侵蚀红壤团聚体养分分布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8-24 21:09

  本文关键词:植被恢复对亚热带侵蚀红壤团聚体养分分布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植被恢复 土壤团聚体 养分分布 红壤侵蚀区


【摘要】:为深入了解不同植被恢复年限下土壤团聚体养分分布特征,以典型红壤侵蚀区福建省长汀县河田地区恢复年限分别为0,5,10,15,30,80a的坡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对0—20cm和20—40cm土层不同粒径团聚体养分含量进行测定,并分析了它们与不同团聚体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06~27.71g/kg,0.54~2.12g/kg,0.034~0.171g/kg,2.20~6.89g/kg,0.31~3.30mg/kg和7.35~85.71g/kg;(2)有机碳、全氮、全磷和速效磷含量随着团聚体粒径的减小总体上表现出显著升高趋势(P0.05),全钾和速效钾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3)随植被恢复年限增加,各粒径团聚体中有机碳、全氮、全磷、速效磷含量总体上呈显著升高趋势(P0.05),全钾含量先升高后降低,而速效钾含量表现出波动增加趋势;(4)恢复初期(0a和5a)不同土层间团聚体养分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其它恢复年限0—20cm土层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全磷、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20—40cm土层(P0.05);(5)团聚体对土壤养分的贡献率表现为(5mm)(2~5mm)(0.5~1mm)(1~2mm)(0.25~0.5mm)(0.25mm),2mm粒径养分贡献率达34.18%~49.93%,土壤养分含量与0.25mm粒径相关性较强(P0.01)。植被恢复在降低土壤侵蚀的同时,土壤团聚体养分含量明显增加,土壤结构得以改善,养分固持能力得到加强。
【作者单位】: 湿润亚热带山地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
【关键词】植被恢复 土壤团聚体 养分分布 红壤侵蚀区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南方红壤侵蚀区芒萁散布的地学分析及其时空模拟”(4117123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南方离子型稀土矿区芒萁的蔓延格局与稀土迁聚响应”(41371512)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南方红壤水土流失治理技术及示范”(2013BAC08B03)
【分类号】:S157
【正文快照】: available potassium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3)During different aggregate size fractions,the contents of organic carbon,total nitrogen,total phosphorus and available phosphorus within soil aggregategenerally increased with the years of vege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骆东奇,侯春霞,魏朝富,谢德体,朱波;旱地紫色土团聚体特征的指标比较[J];山地学报;2003年03期

2 李朝霞,蔡崇法,史志华,王天巍,张琪,孙站成;鄂南第四纪粘土红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及其稳定机制初探[J];水土保持学报;2004年04期

3 安婷婷;汪景宽;李双异;;施肥对棕壤团聚体组成及团聚体中有机碳分布的影响[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4 郭万伟;肖和艾;吴金水;丁龙君;刘守龙;;红壤旱土和水稻土团聚体中磷素的分布特点[J];土壤学报;2009年01期

5 杨剑波;何腾兵;舒英格;宁婧;赵杨;;利用方式对石灰土团聚体形成的影响[J];江西农业学报;2009年03期

6 袁德玲;张玉龙;黄毅;唐首锋;任秉枢;;不同灌溉方式对保护地团聚体的影响[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09年03期

7 唐益群;张晓晖;佘恬钰;杨坪;王建秀;;贵州石漠化地区棕黄色粘性土团聚体稳定性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9年06期

8 王虹艳;吴士文;马海洋;郭军玲;卢升高;;浙南易蚀土壤的团聚体稳定性及其稳定机理[J];土壤通报;2010年02期

9 马帅;赵世伟;李婷;李晓晓;曾宪芳;;子午岭林区植被自然恢复下土壤剖面团聚体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11年02期

10 王亮;孙向阳;刘克锋;;不同施肥条件下微生物对棕壤团聚体和碳分布的影响[J];农业机械学报;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辉;窦森;;长期施用玉米秸杆对黑土团聚体中腐殖质组成和性质的影响[A];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关松;窦森;;培养条件下土壤腐殖质在黑土团聚体中的分布[A];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窦森;郝翔翔;;黑土团聚体与颗粒中腐殖质组成的比较[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上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胡乐宁;苏以荣;何寻阳;;桂西北喀斯特典型土壤的团聚体分级特征[A];农业环境与生态安全——第五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5 史奕;鲁彩艳;陈欣;;不同利用方式下黑土团聚体水稳定性与有机质关系[A];中国地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专题篇)[C];2004年

6 刘彩霞;黄为一;;耐盐碱细菌筛选及对盐碱土团聚体形成和土壤活性的影响[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中)[C];2008年

7 郝翔翔;窦森;;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黑土团聚体及其腐殖质数量特征[A];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史奕;陈欣;宋玉芳;沈善敏;;黑土轻组分C的积累分布变化及其与团聚体水稳性的关系[A];中国土地资源态势与持续利用研究[C];2004年

9 李凯;窦森;;施肥对土壤不同粒级团聚体中胡敏素数量和红外光谱的影响[A];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蒋t@霁;金辰;江春;孙波;;红壤团聚体中线虫和微生物群落的协同分布及其对土壤呼吸熵的影响[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中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裴久渤;玉米秸秆碳在东北旱田土壤中的转化与固定[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2 胡五龙;基于孔隙尺度模拟的土壤中流体运移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3 郑春燕;长期施肥对不同作物生产体系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群落的影响[D];中国农业大学;2016年

4 马仁明;降雨条件下鄂南几个红壤团聚体破碎特征及坡面侵蚀响应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5 冷延慧;长期施肥对棕壤、黑土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08年

6 柴彦君;灌漠土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固碳机制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7 闫峰陵;红壤表土团聚体稳定性特征及其对坡面侵蚀过程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8 王军光;集中水流内典型红壤分离机制及团聚体剥蚀特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9 杨伟;典型红壤团聚体力稳性及其与坡面侵蚀的关系[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10 苑亚茹;不同土地利用与施肥管理对黑土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金花;秸秆还田对长期连作棉田土壤团聚体结构及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D];石河子大学;2015年

2 薛彦飞;不同土壤管理措施对X土团聚体胶结剂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王静雯;沼液连年施用对“水稻-油菜”轮作土壤物质纵向迁移的影响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4 汪超;黄土高原古土壤中有机碳的垂向分布和现代黑垆土不同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分配[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5 王天高;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团聚体中腐殖质及养分分布特征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6 刘冬;不同侵蚀度红壤团聚体中粘粒矿物分布特征及其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7 许晨阳;土壤电场对粘土矿物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3年

8 李婕;不同土壤管理措施对X土团聚体碳、氮分布及碳矿化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9 刘振东;粪肥配施化肥对华北褐土团聚体稳定性及养分含量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10 杜介方;施肥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中球囊霉素的影响[D];大连交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331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7331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d4f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