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废弃物生物炭对红壤丘陵区瘠薄土壤碳矿化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林业废弃物生物炭对红壤丘陵区瘠薄土壤碳矿化的影响
【摘要】:生物炭施入土壤的固碳潜力已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关注,研究生物炭对土壤碳矿化的影响机制对深入理解土壤-生物炭的固碳机理有重要科学意义。选取我国红壤丘陵区广泛分布的典型树种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为原料制备生物炭,在控制培养条件下,生物炭按照1%、2%和5%的质量比加入土壤,研究生物炭对该区典型瘠薄土壤碳矿化的影响。培养过程中定期测定CO_2碳释放量(CO_2-C),培养结束后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p H等性质。结果表明,生物炭促进了CO_2-C累积释放量,其中5%的生物炭效果最明显。采用First-order模型拟合相对碳总量(生物炭碳+土壤碳)的CO_2-C累积释放量,结果表明,该值随着生物炭施用量增加而降低,最高值出现在无生物炭的土壤对照处理。当施用量为5%时,生物炭可显著促进土壤碳总量释放;但施用量为2%时,生物炭对土壤碳释放的影响不明显。此外,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均随生物炭施用量增加而降低。两种生物炭均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且最高值均出现在施用5%的处理(分别为53.93±9.87和43.45±3.44 mg·kg~(-1));两种生物炭按5%比例施用时,可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但施用其他比例时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变化不明显。因此,对采用林业废弃物生物炭改良红壤丘陵区的土壤而言,应采取较低量的施用策略,在达到土壤-生物炭固碳目标的同时亦可避免短期内的土壤碳损失。
【作者单位】: 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水生植物与流域生态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生物炭 施用量 碳矿化 土壤改良 固碳
【基金】:国家青年基金项目(41501516) 江苏省青年基金项目(BK20150682)
【分类号】:S156.2
【正文快照】: 引用格式:姜灿烂,赵汝东,蔡天明,李辉信.林业废弃物生物炭对红壤丘陵区瘠薄土壤碳矿化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6,25(2):202-208.JIANG Canlan,ZHAO Rudong,CAI Tianming,LI Huixin.The Effects of Forestry-waste Biochar on Carbon Mineralization in AnInfertile Soil in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杨放;李心清;刑英;程红光;张立科;何云勇;王兵;;生物炭对盐碱土氮淋溶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4年05期
2 张祥;王典;姜存仓;朱盼;雷晶;彭抒昂;;生物炭对我国南方红壤和黄棕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年08期
3 ;[J];;年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郑浩;芦竹生物炭对农业土壤环境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2 殷大伟;生物炭改良白浆土的初步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3年
3 刘祥宏;生物炭在黄土高原典型土壤中的改良作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3年
4 徐振华;生物炭对中国北方酸化土壤的改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昌见;生物炭对砂壤土理化性质及番茄生长性状的影响及其关键应用技术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5年
2 王浩;不同水分条件下生物炭对土壤特性和高粱生长的影响[D];山西大学;2015年
3 李晓梅;秸秆生物炭对黑土碳库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4 张瑞;生物炭对滨海盐碱土理化特性和小白菜生长的影响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5 张峥嵘;生物炭改良土壤物理性质的初步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6 公丕涛;柠条生物炭生产及其对半干旱地区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4年
7 朱继荣;施用生物炭对采煤塌陷区土壤培肥效应的影响[D];浙江师范大学;2014年
8 方培结;生物炭对石灰土性质及土壤系统中碳迁移转化的影响研究[D];广西大学;2014年
9 张祥;花生壳生物炭改良酸性土壤的效应及其对脐橙苗生长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4年
10 吕一甲;生物炭肥对土壤性质、玉米生长及水肥利用效率影响试验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7742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774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