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典型森林土壤黑碳含量及不同组分中的分布特征
本文关键词:长白山典型森林土壤黑碳含量及不同组分中的分布特征
更多相关文章: 长白山 森林土壤 黑碳 轻组 重组 分布特征
【摘要】:[目的]通过实地采样对黑碳进行量化研究。[方法]利用相对密度分组方法探讨了长白山典型森林土壤黑碳含量及在不同有机碳组分中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黑碳(BC)含量在表层(A11)、亚表层(A12)分别为6.3916.55 g·kg-1、1.44 6.16 g·kg-1,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显著下降(p㩳0.01)。在A11、A12层中,轻组有机碳(LFOC)平均含量分别为66.66 g·kg-1、6.65 g·kg-1,轻组黑碳(LFBC)平均含量分别为5.63 g·kg-1、1.21 g·kg-1,同时,LFBC/LFOC在A12层(10.02%34.89%)显著高于A11层(6.99%14.45%)(p㩳0.01);A11、A12层重组有机碳(HFOC)平均含量分别为49.16 g·kg-1、36.55 g·kg-1,重组黑碳(HFBC)平均含量分别为2.69 g·kg-1、1.44 g·kg-1,HFBC/HFOC在A11层(3.36%8.08%)和A12层(3.21%7.58%)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另外,土壤中LFBC/LFOC显著高于HFBC/HFOC(p㩳0.01),LFBC/BC显著高于HFBC/BC(p㩳0.01)。[结论]长白山典型森林土壤中黑碳的含量、比例均较高;土壤表层(A11)有机碳、黑碳含量及各组分有机碳、黑碳含量均高于亚表层(A12),均随着土层加深而显著降低;轻组、重组有机碳中均含有一定比例的黑碳,黑碳主要分布在轻组分中;轻组、重组有机碳与组分中黑碳均显著相关,轻组中相关系数大于重组。
【作者单位】: 东北林业大学;
【关键词】: 长白山 森林土壤 黑碳 轻组 重组 分布特征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1BAD37B01)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1CB403202)资助
【分类号】:S714.2
【正文快照】: 森林土壤在全球碳平衡中起关键作用,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由于天然森林火灾和人为用火等原因,每年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形成了大量的黑碳(Black Carbon,BC)。据统计,全球黑碳形成的速度是50 200 Tg·a-1,大量的黑碳主要存留在地球表面[1],其中有20%的碳是由于树木发生不完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志军;苏东凯;牛丽君;于大炮;周旺明;周莉;吴胜男;代力民;;阔叶红松林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方案[J];生态学报;2015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徐文铎,何兴元,陈玮,刘常富;长白山植被类型特征与演替规律的研究[J];生态学杂志;2004年05期
2 包也;孟莹莹;周旺明;于大炮;周莉;魏亚伟;方向民;代力民;;长白山地区不同林型红松种群生态位特征[J];生态学杂志;2014年03期
3 杭子清;王国祥;刘金娥;王刚;王会;;互花米草盐沼土壤有机碳库组分及结构特征[J];生态学报;2014年15期
4 薛媛媛;张玉龙;党秀丽;;灌溉方式对蔬菜栽培设施土壤黑碳的影响[J];土壤;2014年06期
5 韩营营;黄唯;孙涛;陆彬;毛子军;;不同林龄白桦天然次生林土壤碳通量和有机碳储量[J];生态学报;2015年05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徐振邦,代力民,陈吉泉,王战,戴洪才,李昕;长白山红松阔叶混交林森林天然更新条件的研究[J];生态学报;2001年09期
2 蒋子涵;金光泽;;择伐对阔叶红松林主要树种径向与纵向生长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0年21期
3 周永斌;殷有;殷鸣放;张飞;;白石砬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然林的自然稀疏[J];生态学报;2011年21期
4 王飞,邵国凡,代力民,惠淑荣;矩阵模型在森林择伐经营中的应用[J];生态学杂志;2005年06期
5 张履勤;章明奎;;土地利用方式对红壤和黄壤颗粒有机碳和碳黑积累的影响[J];土壤通报;2006年04期
6 戴婷;李艾芬;章明奎;;浙北平原农业土壤中黑碳分布特征的研究[J];土壤通报;2009年06期
7 何跃;张甘霖;;城市土壤有机碳和黑碳的含量特征与来源分析[J];土壤学报;2006年02期
8 齐麟;于大炮;周旺明;周莉;赵福安;王长海;代力民;;采伐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碳密度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3年10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晶;;被忽视的气候杀手——黑碳[J];大科技(科学之谜);2010年07期
2 韩永明,曹军骥;环境中的黑碳及其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5年01期
3 何跃;张甘霖;杨金玲;阮心玲;赵玉国;龚子同;;城市化过程中黑碳的土壤记录及其环境指示意义[J];环境科学;2007年10期
4 支国瑞;张小曳;胡秀莲;陈颖军;薛敏;张养梅;张晓春;盛国英;傅家谟;;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黑碳减排[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9年06期
5 唐杨;韩贵琳;徐志方;;黑碳研究进展[J];地球与环境;2010年01期
6 穆燕;秦小光;刘嘉麒;殷志强;;黑碳的研究历史与现状[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1年01期
7 黄亮;张国森;吴莹;张经;;东海内陆架表层沉积物中黑碳的分布及来源[J];地球与环境;2012年01期
8 林田;方引;陈颖军;胡利民;郭志刚;张干;;东海内陆架沉积物中黑碳分布及其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相关性研究[J];环境科学;2012年07期
9 陈玲;罗濵;黄培光;袁志扬;尹淑娴;;东莞市2009年黑碳质量浓度的变化特征[J];广东气象;2012年04期
10 燕生,王耆;黑碳和碳循环[J];国外科技动态;199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崣竹子;曹幫歟;朱崇抒;R墫ㄐ,
本文编号:7751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775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