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数字土壤制图技术估算桉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储量
本文关键词:利用数字土壤制图技术估算桉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储量
更多相关文章: 土壤有机碳储量 数字土壤制图 地形因子 桉树人工林
【摘要】:由于传统类型估算方法未能精确反映土壤属性的空间变异,从而限制了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的精度。因此,本研究选择南宁市高峰林场中桉树人工林地为研究区,采用条件拉丁超立方抽样方法布设采样点,同时构建研究区的数字高程模型,从中提取地形因子(高程、坡度、坡向、平面曲率、剖面曲率和地形湿度指数),再使用数字土壤制图技术(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回归树模型)对各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容重、厚度进行预测制图,最后依据土壤有机碳储量计算公式叠加预测图,期望能精确估算研究区桉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储量。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依据条件拉丁超立方抽样方法采集的41个采样点能较好地代表本研究区的地形特征,满足了本研究的需要。(2)由于其他非地形因素的影响,土壤属性与地形因子之间的线性关系较弱,使得回归树预测模型对于各层次的土壤属性的空间解释能力要高于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同时,回归树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和稳定性也都优于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3)土壤有机碳密度预测精度对比结果表明:与传统类型估算方法相比,数字土壤制图技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研究区土壤有机碳储量的预测精度,特别是对于深层土壤,因此,本研究利用回归树预测模型估算得到的研究区桉树人工林全剖面土壤有机碳储量的精度较高。本研究最后使用回归树预测模型得到的土壤属性预测图进行研究区桉树人工林地全剖面土壤有机碳储量的估算,得到研究区的土壤有机碳储量约为33.72×10~6kg。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储量 数字土壤制图 地形因子 桉树人工林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714.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引言9-19
- 1.1 选题背景9-11
- 1.2 选题意义11
- 1.3 研究进展11-17
- 1.3.1 传统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方法的研究11-13
- 1.3.2 数字土壤制图技术的研究13-15
- 1.3.3 土壤有机碳储量计算的相关属性研究15-17
- 1.3.4 小结17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17-19
- 1.4.1 研究内容17-18
- 1.4.2 拟采用技术路线图18-19
- 2. 材料与方法19-28
- 2.1 研究区介绍19-20
- 2.2 地形因子20-24
- 2.3 土壤采样及实验分析24
- 2.4 土壤有机碳密度的计算24-25
- 2.5 土壤-景观预测模型25-26
- 2.5.1 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25
- 2.5.2 回归树预测模型25-26
- 2.6 传统土壤类型估算方法26
- 2.7 模型预测精度评价26-28
- 3 地形因子和土壤属性数据的分析28-35
- 3.1. 地形因子基本统计分析28-29
- 3.2 采样点上土壤属性的基本统计分析29-31
- 3.3 土壤属性之间的相关关系31-32
- 3.4 土壤属性与地形因子的相关关系32-33
- 3.5 小结33-35
- 4 土壤属性空间预测模型的建立35-41
- 4.1 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35-36
- 4.2 回归树预测模型36-39
- 4.3 回归预测模型的基本特征39
- 4.4 小结39-41
- 5 数字土壤制图技术应用及评价41-61
- 5.1 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41-50
- 5.1.1 土壤有机碳含量预测制图41-43
- 5.1.2 土壤容重预测制图43-46
- 5.1.3 土层厚度预测制图46-48
- 5.1.4 多元线性回归预测图调整48-50
- 5.2 回归树预测模型50-60
- 5.2.1 土壤有机碳含量预测制图50-53
- 5.2.2 土壤容重预测制图53-56
- 5.2.3 土层厚度预测制图56-60
- 5.3 小结60-61
- 6 土壤有机碳密度预测及土壤有机碳储量的估算61-73
- 6.1 多元线性回归预测土壤有机碳密度制图61-64
- 6.2 回归树预测土壤有机碳密度制图64-67
- 6.3 土壤有机碳密度预测图的预测精度验证67-70
- 6.3.1 建模点验证67-68
- 6.3.2 集中序列采样点验证68-70
- 6.4 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基本特征及土壤有机碳储量70-71
- 6.5 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结果的准确性及不确定分析71-72
- 6.6 小结72-73
- 7. 结论与展望73-76
- 7.1 结论73-74
- 7.2 创新点74
- 7.3 不足及展望74-76
- 参考文献76-84
- 附录84-86
- 致谢86-87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8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柳红东;陈梅;王爱英;张磊;;新疆石河子棉区耕层土壤有机碳储量的估算[J];河南农业科学;2008年06期
2 苏永中,赵哈林;土壤有机碳储量、影响因素及其环境效应的研究进展[J];中国沙漠;2002年03期
3 周涛,史培军,王绍强;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中国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J];地理学报;2003年05期
4 张雷,严红,魏n\;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影响其分解因素[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5 李甜甜;季宏兵;孙媛媛;罗建美;江用彬;王丽新;;我国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6 张金萍;张保华;刘子亭;;山东省聊城市耕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动态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07年11期
7 于建军;杨锋;吴克宁;李玲;吕巧灵;;河南省土壤有机碳储量及空间分布[J];应用生态学报;2008年05期
8 岳曼;常庆瑞;王飞;霍艾迪;;土壤有机碳储量研究进展[J];土壤通报;2008年05期
9 田玉强;欧阳华;徐兴良;宋明华;周才平;;青藏高原土壤有机碳储量与密度分布[J];土壤学报;2008年05期
10 黄从德;张健;杨万勤;张国庆;王永军;;四川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J];生态学报;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红梅;马友鑫;郭宗峰;刘文俊;;西双版纳土壤有机碳储量及空间分布特征[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2 刘静宇;孟静静;黄少鹏;丁志强;盛静卫;;吉林省靖宇县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分布规律分析[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采访人 本报记者 王敬涛;退耕还林使土壤有机碳储量增加[N];中国气象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马坤;若尔盖高寒湿地土壤有机碳储量时空变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2 徐艳;中国北方主要农业生态区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及其经济学解释[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3 苗正红;1980-2010年三江平原土壤有机碳储量动态变化[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渝欣;近30年来安徽省典型区农田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D];南京大学;2014年
2 刘素真;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及其空间分布[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3 田潇;普定后寨河流域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D];贵州大学;2015年
4 李豪杰;基于高密度剖面的河南省土壤有机碳储量精确估算[D];郑州大学;2016年
5 范晓晖;利用数字土壤制图技术估算桉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储量[D];广西大学;2016年
6 李霞;若尔盖湿地土壤有机碳储量时空变化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6年
7 张青青;流沙河上游景观演变与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D];四川农业大学;2008年
8 张天琴;吉林西部县域尺度农田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变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包承宇;云南省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及空间分布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14年
10 蔡奎;河北平原区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控制因素及趋势分析[D];石家庄经济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7881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788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