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秸秆还田年限对稻麦轮作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不同秸秆还田年限对稻麦轮作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秸秆还田年限 土壤团聚体 土壤有机碳 稻麦轮作
【摘要】:为了揭示稻麦轮作不同秸秆还田年限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以及有机碳组分的变化特征及其响应机制,采用大田小区试验,考察不同秸秆还田年限(0,3,4,5,6,7,8,9a)对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和团聚体稳定性指数(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分形维数D)的影响,并研究其与土壤有机碳组分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条件下土壤大团聚体数量R_(0.25)、MWD和GMD均显著提升,分形维数D则显著降低,随还田年限越长趋势越明显,但短期秸秆还田(5a以内)对土壤MWD和分形维数D的改善效果不显著;长期秸秆还田显著提升了土壤总有机碳TOC,但短期秸秆还田(5a以内)与不还田处理差异不显著,长期和短期秸秆还田均对活性有机碳AC的提升效果显著;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相比AC,土壤团聚体结构稳定更能促进TOC的增长,GWD与土壤有机碳组分的拟合度最高,更适合用于揭示团聚体与有机碳组分之间的关系。
【作者单位】: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所;农业部上海农业环境与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上海市设施园艺技术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
【关键词】: 秸秆还田年限 土壤团聚体 土壤有机碳 稻麦轮作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01259) 上海市农委推广项目(沪农科推字(2015)第2-2号);上海市农委科技攻关项目(沪农科攻字(2011)第6-2号)
【分类号】:S141.4;S153.6
【正文快照】: 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结构的基本构成单元,也是农田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1-2]。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受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的综合作用影响,也是农田土壤肥力保持和碳氮循环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3-4]。粒径0.25mm的土壤团聚体为大团聚体,粒径0.25mm为微团聚体[5],不同粒径的土壤团聚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军玲;王虹艳;卢升高;;亚热带土壤团聚体测定方法的比较研究[J];土壤通报;2010年03期
2 王国强;孙焕明;;拉萨市农田和林地土壤团聚体的组成及稳定性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11期
3 郝余祥,程丽娟;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的微生物组成[J];土壤学报;1964年02期
4 WUSTAMIDIN L.A.DOUGLAS ,王鸣远;土壤团聚体破坏与雨滴能量的关系[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1986年03期
5 李越;李航;;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研究概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11期
6 史奕,陈欣,沈善敏;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机制及人类活动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2年11期
7 史奕,陈欣,沈善敏;有机胶结形成土壤团聚体的机理及理论模型[J];应用生态学报;2002年11期
8 赵京考,刘作新,韩永俊;土壤团聚体的形成与分散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J];水土保持学报;2003年06期
9 文倩,关欣;土壤团聚体形成的研究进展[J];干旱区研究;2004年04期
10 王清奎,汪思龙;土壤团聚体形成与稳定机制及影响因素[J];土壤通报;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仇建飞;窦森;;添加玉米秸秆培养对土壤团聚体中腐殖质组成和性质的影响[A];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陈晶晶;蒋先军;;稻田长期垄作免耕对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生物活性的影响[A];第五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马永玉;蒋先军;张维;周明厚;;采用二维光学图像和三维断层扫描研究单一粒径土壤团聚体的分形特征[A];第五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窦森;关松;李凯;;土壤团聚体中有机质研究进展[A];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刘彩霞;黄为一;;耐盐碱细菌对盐碱土壤团聚体形成的促进作用[A];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二届全国农业微生物研究及产业化研讨会》和《第十一届全国杀虫微生物学术研讨会》暨《湖北省暨武汉市微生物学会和内蒙古微生物学会2008年会》论文摘要[C];2008年
6 黄雁飞;陈秋实;区惠平;顾明华;;耕作方式对土壤团聚体与有机碳含量的影响[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中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7 罗红燕;蒋先军;谢德体;;细菌在不同土壤团聚体粒径中分布的遗传多样性比较及对耕作方式的响应[A];第五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徐爽;化学物质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它物理性状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於修龄;土壤团聚体/铁锰结核的三维结构、形成过程及其环境意义[D];浙江大学;2015年
3 罗红燕;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群落的空间分布及其对耕作的响应[D];西南大学;2009年
4 毛艳玲;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团聚体碳组分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5 郑红;东北温带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组分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4年
6 刘恩科;不同施肥制度土壤团聚体微生物学特性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7 文倩;半干旱荒漠化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微生物量与群落功能特性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8 郭志彬;半干旱黄土高原地区不同干预方式下撂荒地演替植被生物量与土壤物化性质变化[D];兰州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米会珍;生物炭对旱作农田土壤团聚体碳氮分布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徐灿;基于分形维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评价及其与可蚀性的关系[D];长江科学院;2015年
3 陈高起;典型岩溶区不同植被覆盖类型下土壤团聚体有机碳、氮特征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4 黎宏祥;喀斯特地区不同林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特征[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5 谷月;土壤团聚体搅拌破碎能量检测技术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6 安艳;生物质炭输入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及有机碳组分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7 张维;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中孔隙分布特征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9年
8 曹良元;土壤团聚体组成及耕作方式对微生物区系分布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9年
9 黄学茹;土壤电场与有机大分子的耦合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3年
10 卢金伟;土壤团聚体水稳定性及其与土壤可蚀性之间关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8078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807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