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不同生物炭施加量的土壤水分入渗及其分布特性

发布时间:2017-09-09 14:41

  本文关键词:不同生物炭施加量的土壤水分入渗及其分布特性


  更多相关文章: 土壤 水分 入渗 生物炭


【摘要】:为了揭示生物炭施加到黑土区土壤后形成的特殊双层土壤结构对土壤水分入渗及其分布的影响,该研究采取室内与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积水入渗条件下不同生物炭施加量(0、10、20、40和80 t/hm~2)的土壤水分入渗特性,并建立了生物炭-土壤双层土壤结构水分分布模型,对不同生物炭施加量的农田土壤水分分布进行了模拟。结果显示,生物炭-土壤双层结构土壤水分入渗过程表现为斜率由大变小的两段非线性曲线,转折点为入渗锋面到达生物炭-土壤交界面后暂停继续下渗,上层土壤质量含水率累积到界面含水率超过临界含水率42.5%的时间;生物炭的施加使土壤入渗率、饱和导水率和临界吸力与对照相比提高的比例范围分别为21.95%~112.20%、14.29%~52.38%和13.75~78.69%,同时也可显著增强上、下层土壤的持水性能。在上层土壤厚度为20 cm时,影响临界吸力的因素只有生物炭的施加量,且其与施炭量的相关性大于土壤入渗率和饱和导水率;施用生物炭条件下的土壤水分分布规律可以用本研究所建立的生物炭-土壤双层土壤结构水分分布模型来表达。研究表明,生物炭添加能够改善黑土区土壤持水能力和水分入渗特性,有利于作物生长,减少地表径流和水土流失;同时也为生物炭在黑土区农业生产上的应用选择合理施加量提供科学参考。
【作者单位】: 东北农业大学水利与建筑学院;黑龙江省高校节水农业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粮食产能提升协同创新中心;农业部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土壤 水分 入渗 生物炭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479033)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4BAD12BO1) 东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yjscx14072)
【分类号】:S152.72
【正文快照】: 王艳阳,魏永霞,孙继鹏,张雨凤.不同生物炭施加量的土壤水分入渗及其分布特性[J].农业工程学报,2016,32(8):113-119.doi:10.11975/j.issn.1002-6819.2016.08.016 http://www.tcsae.orgWang Yanyang,Wei Yongxia,Sun Jipeng,Zhang Yufeng.Soil water infiltration and distribut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义群;董元华;;土壤改良剂的研究与应用进展[J];生态环境;2008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鸿斌;赵兰坡;刘会青;王宇;;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渗透性影响的机理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7期

2 韩长泽;刘云;完颜华;董元华;;不同配比有机肥和改良剂对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4期

3 李占宏;白守德;崔志永;高将;;利用粉煤灰改良风沙土物理性质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6期

4 费振文,,顾国安;砂姜黑土水分动态变化田间观测结果初报[J];安徽农业科学;1995年03期

5 周丽明;王亮;王琳琳;刘广烈;;土壤水分运动参数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04期

6 张燕;夏红斌;翟振萍;;发润土壤改良剂改良盐碱土效果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11期

7 裴红霞;谢华;崔静英;王学梅;秦小军;;风沙土施用土壤改良剂对樱桃番茄生育及产量的影响[J];北方园艺;2011年23期

8 王千;许一飞;雷廷武;;降水入渗过程的模型研究[J];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学报;1993年04期

9 王千;曾德超;向欣;;雨后土壤结壳试验与分析[J];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学报;1994年04期

10 贺康宁;林地土壤水分运动的数学模型[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2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瑞珍;探地雷达检测土壤物化质量的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2 吴春先;甲硫嘧磺隆和单嘧磺酯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李婧;三峡库区紫色砂岩地主要森林类型水文效应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4 冯杰;水及溶质在有大孔隙的土壤中运移机制研究[D];河海大学;2001年

5 李新平;红壤坡地植物篱笆生态系统水土保持效应及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6 李阳兵;重庆市典型岩溶山地生态退化机理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2年

7 孙景生;控制性交替隔沟灌溉的节水机理与作物需水量估算方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8 王平全;粘土表面结合水定量分析及水合机制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1年

9 李毅;覆膜条件下土壤水、盐、热耦合迁移试验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2年

10 张崇玉;土壤固定态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雪冉;矿区复垦土壤压实特征及蘑菇料施用改良效果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2 张晓峰;北方平原新型灌溉排水模式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3 蓝明菊;富营养化污水灌溉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4 张行洋;地源热泵非连续运行钻孔周围土壤温度场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5 刘超;模拟降雨条件下非均质包气带中“三氮”迁移转化规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6 周岩;土壤调理剂(保水剂)对砂土和砂壤土结构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1年

7 刘玉涛;隔盐措施对滨海盐碱地土壤水盐运动及四个树种生长与光合作用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8 任镇江;土地整理工程对紫色土颗粒特性与持水性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1年

9 徐军;秸秆-膨润土-PAM对土壤肥力及作物产量的调控效应[D];西南大学;2011年

10 郁科科;沙坡头沙漠春季沙层含水量与含水条件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易杰祥;刘国道;孙水芬;田野;;膨润土的土壤改良效果及其对作物生长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0期

2 李吉进,徐秋明,张宜霞,倪小会,侯满平;膨润土对土壤水分和玉米植株生育性状的影响[J];北京农业科学;2001年06期

3 左建;孔庆瑞;;沸石改良碱化土壤作用的初步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87年03期

4 姜淳,周恩湘,霍习良,高德深;沸石改土保肥及增产效果的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93年04期

5 牛花朋;李胜荣;申俊峰;李祯;佟景贵;;粉煤灰与若干有机固体废弃物配施改良土壤的研究进展[J];地球与环境;2006年02期

6 丁锁;苏玉红;史衍玺;朱永官;;土壤改良剂对荧蒽、苯并[k]荧蒽提取和植物吸收的影响[J];环境化学;2006年06期

7 王旭东;杨雪芹;;聚丙烯酰胺对磷素在土壤中吸附-解析与迁移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2006年02期

8 王学锋,朱桂芬,张会勇;粉煤灰和石灰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影响[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9 徐寅良,陈凯旋,陈传群,徐玉新;~(137)Cs在水—吸附剂体系中的行为[J];核农学报;2000年04期

10 介晓磊,李有田,韩燕来,谭金芳,刘世亮,康玲玲;保水剂对土壤持水特性的影响[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忠河;林振衡;付娅琦;王宏海;康全德;尤希凤;;生物炭在农业上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2期

2 何绪生;耿增超;佘雕;张保健;高海英;;生物炭生产与农用的意义及国内外动态[J];农业工程学报;2011年02期

3 何绪生;张树清;佘雕;耿增超;高海英;;生物炭对土壤肥料的作用及未来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年15期

4 谢祖彬;刘琦;许燕萍;朱春悟;;生物炭研究进展及其研究方向[J];土壤;2011年06期

5 杨放;李心清;王兵;程建中;;生物炭在农业增产和污染治理中的应用[J];地球与环境;2012年01期

6 张千丰;王光华;;生物炭理化性质及对土壤改良效果的研究进展[J];土壤与作物;2012年04期

7 陈温福;张伟明;孟军;;农用生物炭研究进展与前景[J];中国农业科学;2013年16期

8 张伟;;生物炭创造“技术土壤”[J];农业知识;2013年23期

9 张晗芝;黄云;刘钢;许燕萍;刘金山;卑其诚;蔺兴武;朱建国;谢祖彬;;生物炭对玉米苗期生长、养分吸收及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0年11期

10 姜玉萍;杨晓峰;张兆辉;陈春宏;王良军;;生物炭对土壤环境及作物生长影响的研究进展[J];浙江农业学报;201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国清;;生物炭影响土壤生态系统功能的生物学机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2 杨丹;刘限;刘鸣达;张玉龙;;生物炭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改良作用的研究进展[A];发展低碳农业 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农业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黄苹;潘波;焦杏春;;滇池底泥制备的生物炭对菲的吸附-解吸[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1暨第六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戴中民;刘杏梅;吴建军;汪海珍;徐建明;;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生物炭基本性质的表征[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上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5 闫智培;李十中;;生物质热解生产生物炭研究进展[A];全国农村清洁能源与低碳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陆海楠;胡学玉;陈威;;生物炭添加对土壤CO_2排放的影响[A];农业环境与生态安全——第五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7 孟静静;刘静宇;黄少鹏;;低碳经济下的生物炭研究[A];低碳陕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王震宇;郑浩;李锋民;;湿地植物芦竹生物炭的制备及特性表征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9 陈再明;陈宝梁;;不同裂解温度制备的松木屑生物炭对萘的吸附动力学行为[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10 李程;李小平;;生物炭对滩涂盐碱土中黑麦草生长的影响初步研究[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十二章)[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本报记者 刘霞;生物炭能否给地球降降温?[N];科技日报;2009年

2 记者 王靖tD;把生物炭还给农田[N];沈阳日报;2012年

3 白云水;唐山农民发明秸秆提取生物炭新技术[N];江苏科技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张晔;生物炭能让土壤更肥沃吗?[N];科技日报;2013年

5 记者 耿建扩 通讯员 常云亮 王小胜;农民王有权将秸秆变成“香饽饽”提取生物炭和焦油新技术获国家专利[N];光明日报;2009年

6 记者 班玮;二氧化碳变害为宝的新妙招[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7 罗冰;生物炭渐火 农林废弃物就地一“焖”变成宝[N];粮油市场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郝晓明;为子孙留一片沃土蓝天[N];科技日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鄂洋;生物炭表面有机小分子及其活性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2 张杰;秸秆、木质素及生物炭对土壤有机碳氮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3 张伟明;生物炭的理化性质及其在作物生产上的应用[D];沈阳农业大学;2012年

4 姜志翔;生物炭技术缓解温室气体排放的潜力评估[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5 勾芒芒;生物炭节水保肥机理与作物水炭肥耦合效应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5年

6 郑浩;芦竹生物炭对农业土壤环境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7 刘国成;生物炭对水体和土壤环境中重金属铅的固持[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8 Niaz Muhammad;生物炭对植稻酸性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土壤肥力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5年

9 张振宇;生物炭对稻田土壤镉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3年

10 殷大伟;生物炭改良白浆土的初步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靖;不同源生物炭的理化性质及其对双酚A和磺胺甲VA唑的吸附[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2 李昌见;生物炭对砂壤土理化性质及番茄生长性状的影响及其关键应用技术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5年

3 梁桓;影响生物炭基氮肥氮素释放因素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5年

4 武玉;生物炭对土壤中磷的形态转化以及有效性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2015年

5 李阳;生物炭输入对纳帕海青稞生长与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特征的影响[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6 邱志腾;生物炭对红壤的降酸效果与毛豆生长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5年

7 吴晶;生物炭精控制备方法的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8 盖霞普;生物炭对土壤氮素固持转化影响的模拟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9 王丽丽;不同生物炭对铅锌矿尾矿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效果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10 于志红;锰氧化物—生物炭复合材料对砷的生物有效性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本文编号:8210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8210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b4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