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绿阔叶林改造为毛竹林对土壤养分库和碳库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常绿阔叶林改造为毛竹林对土壤养分库和碳库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常绿阔叶林 毛竹林 土壤养分库 土壤碳库 有机碳矿化
【摘要】: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显著影响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近年来,天然林被改造为人工林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使得经营管理措施和凋落物类型发生改变,从而对土壤养分库和碳库特征造成显著影响。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是我国分布面积较广、经济效益较高的经济树种之一。近年来,为了追求较高的经济效益,营林者将部分天然常绿阔叶林改造为毛竹林,并采取了一系列人为集约经营措施,如施肥、去除林下杂草、翻耕等,从而对土壤养分库和碳库特征产生显著影响。因此,本研究选择相邻的天然常绿阔叶林和毛竹林样地(毛竹林由常绿阔叶林改造而来),采集并分析测定了土壤养分库特征(包括不同氮素形态、磷素形态和钾素形态以及土壤酶活性),有机碳储量和不同形态活性碳库;通过固态13C核磁共振方法分析了土壤总有机碳的化学结构特征;并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从而较系统地探明了天然常绿阔叶林改造为毛竹林对土壤养分库和碳库的影响。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常绿阔叶林改造为毛竹林后,表层(0-20 cm)和亚表层(20-40 cm)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显著增加,水溶性有机氮和微生物量氮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表层土壤全氮含量显著增加(P0.05),而亚表层土壤全氮含量无显著变化。常绿阔叶林改造为毛竹林后,表层和亚表层土壤树脂交换态磷(Resin-Pi)、NaHCO3提取态无机磷(NaHCO3-Pi)、HCl提取态无机磷(HCl-Pi)以及残留态磷(Residual-P)含量显著增加;表层和亚表层土壤的NaHCO3提取有机态磷(NaHCO3-Po)含量显著下降(P0.05)。土壤表层的NaOH提取态无机磷(NaOH-Pi)含量显著增加,而NaOH提取态有机磷(NaOH-Po)含量显著降低(P0.05);表层土壤速效钾、缓效钾、全钾和矿物态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而亚表层全钾和矿物态钾含量无显著变化;不同类型的酶活性的下降程度有所差别,其中,表层土壤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下降显著;亚表层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下降显著(P0.05)。(2)常绿阔叶林改造为毛竹林后,表层(0-20 cm)和亚表层(20-40 cm)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下降19.7%和13.5%;毛竹林表层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热水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和易氧化碳含量分别下降34.4%、25.8%、30.4%和25.2%,亚表层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热水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和易氧化碳含量分别下降38.4%、19.8%、34.1%和22.2%(P0.05)。土壤有机碳的13C核磁共振波谱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碳形态所占有机碳百分比组成差异显著。天然常绿阔叶林和毛竹林表层和亚表层土壤的有机碳组分比例均以烷氧碳为最高,其次为烷基碳。天然常绿阔叶林改造为毛竹林后,土壤有机碳的烷氧碳比例、芳香碳比例以及芳香度均显著降低,而烷基碳比例和A/O-A值均显著增加(P0.05)。(3)室内培养模拟土壤有机碳矿化过程分析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林改造为毛竹林后,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和累计矿化量显著下降(P0.05)。在培养180天周期内,在25℃条件下,常绿阔叶林0-20 cm和20-4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矿化量分别为毛竹林土壤的1.24和1.16倍,在35℃条件下,上述指标分别为1.11和1.18倍。温度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具有显著影响,温度越高土壤碳矿化量越大,常绿阔叶林和毛竹林的不同土层(0-20 cm和20-40 cm)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和累计矿化量随着温度的增加均显著提高(P0.05)。不同培养温度条件下,常绿阔叶林和毛竹林土壤同一土层不同CO_2-C分配比例均无显著差异。
【关键词】:常绿阔叶林 毛竹林 土壤养分库 土壤碳库 有机碳矿化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农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71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1 天然林改造为人工林影响土壤养分库和碳库的研究进展10-17
- 1.1 天然林改造为人工林对土壤养分库的影响10-12
- 1.1.1 天然林改造为人工林对土壤氮库的影响10-11
- 1.1.2 天然林改造为人工林对土壤磷库的影响11-12
- 1.1.3 天然林改造为人工林对土壤钾库的影响12
- 1.2 天然林改造为人工林对土壤碳库的影响12-15
- 1.2.1 天然林改造为人工林对土壤碳储量的影响12-14
- 1.2.2 天然林改造为人工林对土壤活性碳库的影响14
- 1.2.3 天然林改造为人工林对土壤有机碳库稳定性的影响14-15
- 1.3 总结15-17
- 2 研究背景和研究思路17-19
- 2.1 研究背景17-18
- 2.2 研究内容18
- 2.3 技术路线18-19
- 3 常绿阔叶林改造为毛竹林对土壤养分库的影响19-32
- 3.1 材料与方法20-23
- 3.1.1 研究区概况20
- 3.1.2 试验设计及取样20
- 3.1.3 测定项目与方法20-23
- 3.1.3.1 土壤基本理化性状测定20-21
- 3.1.3.2 土壤氮库的测定21
- 3.1.3.3 土壤磷库的测定21-22
- 3.1.3.4 土壤钾库的测定22
- 3.1.3.5 土壤酶的测定22-23
- 3.1.4 数据处理与分析23
- 3.2 结果与分析23-28
- 3.2.1 常绿阔叶林改造为毛竹林对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影响23-25
- 3.2.2 常绿阔叶林改造为毛竹林对土壤氮库的影响25-26
- 3.2.3 常绿阔叶林改造为毛竹林对土壤磷库的影响26-27
- 3.2.4 常绿阔叶林改造为毛竹林对土壤钾库的影响27-28
- 3.2.5 常绿阔叶林改造为毛竹林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28
- 3.3 讨论28-30
- 3.4 结论30-32
- 4 常绿阔叶林改造为毛竹林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32-43
- 4.1 材料与方法33-35
- 4.1.1 研究区概况33
- 4.1.2 试验设计与取样33
- 4.1.3 测定项目与方法33-34
- 4.1.3.1 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测定33-34
- 4.1.3.2 土壤有机碳化学结构特征的测定34
- 4.1.3.3 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的测定34
- 4.1.4 数据处理34-35
- 4.2 结果与分析35-40
- 4.2.1 常绿阔叶林改造为毛竹林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35
- 4.2.2 常绿阔叶林改造为毛竹林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影响35-36
- 4.2.3 常绿阔叶林改造为毛竹林对土壤有机碳化学结构的影响36-38
- 4.2.4 常绿阔叶林改造为毛竹林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的影响38-40
- 4.3 讨论40-42
- 4.4 结论42-43
- 5 结论与展望43-45
- 5.1 主要研究结论43
- 5.2 研究展望43-45
- 参考文献45-59
- 个人简介59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59-60
- 致谢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仰贞;扩大毛竹林妙法──竹鞭诱导[J];植物杂志;1997年06期
2 何东进,洪伟,吴承祯;毛竹林各组分能量估算模型的研究[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0年05期
3 郑成洋,何建源,罗春茂,方燕鸿;不同经营强度条件下毛竹林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变化[J];生态学杂志;2003年06期
4 尤添革,林秀琴;毛竹林的连续型直径分布变化方程[J];生物数学学报;2004年04期
5 南平;;冻害后毛竹林管理要点[J];农家之友;2008年03期
6 彭九生;程平;曾庆南;;江西毛竹林冰压灾害后恢复重建技术措施与建议[J];世界竹藤通讯;2008年02期
7 邓居松;严伍明;闵登科;;江西奉新毛竹林灾后重建与恢复技术规程[J];世界竹藤通讯;2008年03期
8 杨亮;彭鸿;;毛竹林可持续生态经营的措施[J];民营科技;2011年12期
9 刘文静;江桂兰;;关于对毛竹林喷滴灌溉的技术分析[J];民营科技;2011年11期
10 周慧;胡志红;;喷灌毛竹林技术应用与分析[J];民营科技;2011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汤孟平;;基于相邻网格调查的近自然毛竹林结构特征研究[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3 森林经理与林业信息化的新使命论文集[C];2009年
2 杨清平;;毛竹林理水固土功能评述[A];中国林学会首届竹业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3 郑金福;占拥法;兰红星;董志燕;;低产毛竹林改造技术[A];第二届浙江中西部科技论坛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4 高志勤;;毛竹林分土壤速效养分的变化特征[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5 刘广路;范少辉;官凤英;杜满义;陈孝丑;;不同劈草时间毛竹林生产力及土壤变化特征[A];第九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6 肖复明;熊彩云;张小军;漆良华;徐海宁;章挺;;江西安福林区毛竹林群落呼吸量测定研究[A];2010中国科协年会第五分会场全球气候变化与碳汇林业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10年
7 邱永华;赖根伟;谢永水;程筵寿;;毛竹林生态经营措施探讨[A];浙江省第二届林业科技周科技与林业产业论文集[C];2005年
8 邱永华;石兴华;叶青;张文斌;黄鄸根;;毛竹林可持续生态经营措施探讨[A];第三届浙江中西部科技论坛论文集(第三卷 林业分卷)[C];2006年
9 顾小平;吴晓丽;汪阳东;;毛竹林氮素营养诊断的研究[A];中国林学会首届竹业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高志勤;;生态经营毛竹林的土壤质量与水文功能初探[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4 人工林培育理论与技术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张健康 通讯员 杨健;湖州创新毛竹林储水自灌溉新技术[N];中国绿色时报;2012年
2 江西省井冈山市林业局 朱才熙;毛竹林施肥两法[N];江苏科技报;2000年
3 游德福;残次毛竹林改造八举措[N];云南科技报;2005年
4 通讯员 姚德延邋季夏梅;庆元陈村村干部顺民意办实事[N];丽水日报;2007年
5 沈芸;毛竹林变成了“金竹林”[N];宜兴日报;2007年
6 徐红波;永修受冻毛竹林技术恢复生机盎然[N];中国绿色时报;2008年
7 记者 叶尚蓉 通讯员 潘至秦;康庄路盘活2000多亩毛竹林[N];丽水日报;2011年
8 朱才熙;毛竹林忌水平带状条垦[N];湖南科技报;2002年
9 县报道组 杨道敏 通讯员 卢成桂 赵思;苍南兴建五千亩毛竹林基地[N];浙江日报;2001年
10 凉军;毛竹林的冬季管理[N];中国特产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新;毛竹林土壤有机碳的垂直分布、季节动态及其控制机制[D];安徽农业大学;2014年
2 刘广路;毛竹林长期生产力保持机制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9年
3 陈双林;海拔对毛竹林结构及生理生态学特性的影响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9年
4 王宏;毛竹林生态型模式施肥应用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5 郭晓敏;毛竹林平衡施肥及营养管理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3年
6 余林;皖南毛竹林密度效应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年
7 吴志民;毛竹林植物多样性与保护策略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年
8 肖复明;毛竹林生态系统碳平衡特征的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7年
9 封焕英;毛竹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4年
10 刘西军;亚热带北缘毛竹林群落生产力、有机碳及养分动态[D];安徽农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琳琳;安徽泾县毛竹林凋落物产量及土壤呼吸特征[D];安徽农业大学;2014年
2 沈秋兰;毛竹林土壤氨氧化和固氮微生物特征及其演变规律[D];浙江农林大学;2015年
3 何冬华;不同经营模式对毛竹林土壤固氮菌群落结构和丰度的影响[D];浙江农林大学;2015年
4 舒海燕;浙江安吉毛竹林生态系统CO_2通量过程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5 陈霜霜;山地毛竹林与上位不同林分间边缘效应的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6年
6 李婷;覆盖对毛竹林土壤理化性质和竹笋质量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6年
7 杨婷婷;立地条件对实生毛竹林生长的影响[D];安徽农业大学;2015年
8 刘琦蕊;毛竹林氮素吸收转化与利用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6年
9 岳天;常绿阔叶林改造为毛竹林对土壤养分库和碳库的影响[D];浙江农林大学;2016年
10 陈晓峰;浙江安吉毛竹林生态系统碳通量及响应机制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8229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822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