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绿僵菌MabrlA在产孢调控作用和致病机制中的功能研究
本文关键词:蝗绿僵菌MabrlA在产孢调控作用和致病机制中的功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蝗绿僵菌 C2H2型锌指转录调控因子 基因敲除 产孢 侵染致病能力
【摘要】:昆虫病原真菌在农业害虫防治中作为重要的杀虫真菌,其分生孢子是杀虫真菌类农药的主要有效作用单元。因此,研究昆虫病原真菌产孢调控,对于提高孢子产率和孢子质量,进而促进杀虫真菌农药应用具有重要作用。brlA编码一种C2H2型锌指转录调控因子,在丝状真菌产孢和菌丝生长调控中起着中心调控作用,与abaA和wet A共同组成调控产孢特异基因表达的brlA-abaA-wetA中心途径。在构巢曲霉中,敲除该基因后产孢功能丧失,菌丝呈短而硬的毛发状。但是,在蝗绿僵菌中其功能没阐明。本文实验材料采用昆虫病原真菌蝗绿僵菌,通过同源重组方法构建基因敲除菌株和回复菌株对该基因的功能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蝗绿僵菌全基因序列数据库和全基因组文库,克隆得到MabrlA全长cDNA序列与构建敲除载体所用的左右臂(800bp以上)序列;构建MabrlA基因敲除载体和回复载体,进行蝗绿僵菌的遗传转化,筛选得到目标转化子;2.MabrlA的缺失影响蝗绿僵菌的产孢、抗逆特性和毒力。平板菌落和显微观察表明:敲除MabrlA后,蝗绿僵菌产孢减少(菌落生长减弱、产孢延迟、分枝数减少);逆境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敲除MabrlA孢子耐受性降低。经UV-B照射处理,ΔMabrlA菌株的半抑制萌发时间比WT和CP的半抑制萌发时间提前2.8h;热激处理后,ΔMabrlA菌株的半抑制萌发时间比WT和CP的半抑制萌发时间提前1.7h。在添加细胞壁破坏剂的培养基上,ΔMabrlA菌株耐受性降低。ΔMabrlA菌株细胞壁厚度极显著增厚。3.在蝗绿僵菌中,利用定量PCR技术,分别测定MaflbA、MaflbC、Maste12、MabrlA、MafluG、MafadA和MawetA敲除突变菌株中其它产孢调控基因的表达水平,确定两条调控途径:由fluG-flbs产孢调控途径和Fad A(Gα)产孢调控途径共同调控产孢,brlA处于调控途径的关键位置,flbB和flbC双向调控产孢;4.蝗绿僵菌MabrlA调控孢子细胞壁主要成分的含量和分布,从而影响其抗逆特性。荧光染料染色总甘露聚糖,发现ΔMabrlA菌株孢子表面暴露出来的总甘露糖的荧光强度弱于WT,ΔMabrlA菌株孢子表面暴露出来的壳聚糖的荧光强度弱于WT,ΔMabrlA菌株的β-1,3-葡聚糖荧光强度与WT无差异;ΔMabrlA菌株菌丝表面暴露出来的壳聚糖分布不均匀。提取细胞壁组成分析,ΔMabrlA菌株的几丁质含量是野生型的三倍,甘露糖蛋白是野生型菌株的30%,而葡聚糖含量与野生型相差不大。5.蝗绿僵菌MabrlA缺失导致东亚飞蝗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反应增强,是其毒力丧失的重要机制。经ΔMabrlA菌株处理的蝗虫不死亡,ΔMabrlA菌株的附着胞形成率显著少于WT、附着胞的膨压降低。附着胞穿透体表过程中,ΔMabrlA菌株的水解蛋白酶Pr1和Chi上调表达;ΔMabrlA菌株在蝗虫体内不生长;ΔMabrlA菌株的黑化作用加强、酚氧化酶活性提高;血细胞和脂肪体中TOLL通路免疫信号基因Lmspatzle、Lmcactus上调表达,增强寄主的免疫,抵抗真菌的侵染。在蝗绿僵菌中的作用,特别是MabrlA对蝗绿僵菌细胞壁成分的含量和分布的影响,进一步影响蝗绿僵菌的抗逆特性和侵染致病能力,研究昆虫病原真菌产孢调控机制和侵染致病的分子机制,对充分挖掘其在生物防治中的潜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关键词】:蝗绿僵菌 C2H2型锌指转录调控因子 基因敲除 产孢 侵染致病能力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476.1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英文摘要5-9
- 1 绪论9-16
- 1.1 引言9
- 1.2 研究背景9-13
- 1.2.1 昆虫病原真菌产孢研究进展9-10
- 1.2.2 昆虫病原真菌的致病机制10-12
- 1.2.3 丝状真菌产孢分子研究进展12-13
- 1.3 立题依据及研究目的13-14
- 1.4 研究内容14
- 1.5 实验技术路线14-15
- 1.6 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15-16
- 2 蝗绿僵菌MabrlA的功能分析16-62
- 2.1 主要材料16-20
- 2.1.1 供试菌株和昆虫16
- 2.1.2 质粒载体16
- 2.1.3 主要培养基、实验溶液16-18
- 2.1.4 主要试剂18-19
- 2.1.5 主要设备19-20
- 2.2 主要方法20-35
- 2.2.1 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20
- 2.2.2 根癌农杆菌AGL-1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电转化20-21
- 2.2.3 农杆菌介导的蝗绿僵菌的转化21-22
- 2.2.4 微量提取真菌的基因组22
- 2.2.5 基因全长比对及cDNA ORF全长克隆22-23
- 2.2.6 MabrlA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23-24
- 2.2.7 MabrlA基因的敲除、回复表达载体构建24-26
- 2.2.8 敲除菌株、回复菌株的初步筛选验证26-27
- 2.2.9 Southern blot验证MabrlA敲除、回复菌株27-29
- 2.2.10 MabrlA对蝗绿僵菌生长与产孢的影响29-30
- 2.2.11 MabrlA对蝗绿僵菌孢子特性的影响30
- 2.2.12 MabrlA对蝗绿僵菌孢子细胞壁的影响30-33
- 2.2.13 MabrlA调控蝗绿僵菌产孢的途径33
- 2.2.14 毒力实验分析33-35
-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35-58
- 2.3.1 生物信息学分析MabrlA基因35-37
- 2.3.2 MabrlA重组载体的构建及转化菌株验证37
- 2.3.3 MabrlA对蝗绿僵菌生长与产孢的影响37-41
- 2.3.4 MabrlA对蝗绿僵菌孢子特性的影响41-44
- 2.3.5 MabrlA对蝗绿僵菌孢子细胞壁的影响44-48
- 2.3.6. MabrlA调控蝗绿僵菌产孢的途径48-51
- 2.3.7 MabrlA对蝗绿僵菌致病性的影响51-58
- 2.4 讨论58-62
- 3 主要结论和后续工作建议62-64
- 3.1 主要研究结论62
- 3.2 后续试验建议62-64
- 致谢64-66
- 参考文献66-74
- 附录74-75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的目录74-75
- B 序列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昌聪;彭军;黄志;谢玉萍;黄俊生;;绿僵菌发酵工艺的研究进展[J];热带农业科学;2008年06期
2 陈瑞勤;;紫外线-亚硝酸复合诱变选育高抗逆性绿僵菌的初步研究[J];河北省科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3 任巧云;殷宏;关贵全;马米玲;刘爱红;李有全;刘军龙;牛庆丽;金玉荣;罗建勋;;10种农药与绿僵菌的相容性测定[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4 李中元;刘静;张传博;;绿僵菌致病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J];贵州农业科学;2009年04期
5 黄志;梁昌聪;杨腊英;刘磊;陆红霞;黄俊生;;绿僵菌农药助剂的筛选及混配防治荔枝蝽蟓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4期
6 张秋;;绿僵菌毒素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0期
7 常金梅;何衍彪;赵燕龙;柳凤;詹儒林;;绿僵菌致病力的制约因素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6期
8 刘刚;;中科院完成杀虫绿僵菌比较基因组研究[J];农药市场信息;2011年03期
9 盛慧;;通用旋转组合设计优化绿僵菌发酵培养基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24期
10 于永浩;龙秀珍;曾宪儒;韦德卫;曾涛;;绿僵菌防治蛴螬的应用研究进展[J];南方农业学报;201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立辉;付延荣;;绿僵菌毒杀蚊幼虫的影响因素[A];《中国虫生真菌研究与应用》(第一卷)[C];1986年
2 程美真;张玉琢;陈祝安;谢佩华;黄基荣;;绿僵菌防治豆田蛴螬试验[A];全国生物防治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1995年
3 郭素萍;徐一强;祁学忠;赵俊生;;绿僵菌研究的新进展[A];走向21世纪的中国昆虫学——中国昆虫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4 张礼生;张泽华;高松;农向群;;绿僵菌致病病理学研究热点[A];科技创新与绿色植保——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郭素萍;麻秀芳;;绿僵菌研究的新进展[A];2007年全国生化与生物技术药物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樊美珍;郭超;;绿僵菌对土壤害虫的防治及其持效性[A];中国虫生真菌研究与应用[C];1991年
7 刘作易;;澳洲对绿僵菌的研究及其应用[A];《中国虫生真菌研究与应用》(第四卷)[C];1996年
8 农向群;李存焕;张泽华;魏海燕;;绿僵菌防治高尔夫草坪蛴螬的效果[A];第四届全国绿色环保农药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暨第三届生物农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林立辉;付廷荣;;几种培养基对绿僵菌生长及产毒能力的影响[A];《中国虫生真菌研究与应用》(第一卷)[C];1986年
10 赵俊生;贺沛芳;郭素萍;武慧真;;利用绿僵菌防治鳞翅目害虫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本报记者 张红;引进绿僵菌只是开始[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2 王浩;杀蝗绿僵菌田间示范4万亩[N];农资导报;2004年
3 王中康;杀蝗绿僵菌油悬浮剂 今年田间示范4万亩[N];农民日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 张红;青出于蓝而胜于蓝[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周刚;绿僵菌多菌灵抗性评价与罗伯茨绿僵菌组氨酸激酶及腺苷酸环化酶的生物学功能分析[D];浙江大学;2011年
2 单乐天;绿僵菌的杀蚜潜力评价与球孢白僵菌、绿僵菌及玫烟色拟青霉的孢子疏水性相关特征的解析及利用[D];浙江大学;2009年
3 王楚桃;绿僵菌侵染蝗虫差异糖蛋白及其酪氨酸蛋白磷酸酶在寄主血淋巴中的靶标蛋白分析[D];重庆大学;2007年
4 张伟;绿僵菌和蝗虫中具有降解昆虫体壁功能蛋白酶基因的分离、克隆及功能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5 李永丹;蝗虫EPV sph基因及OaEPV与绿僵菌及化学农药混用的杀虫效果[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小双;土壤细菌抑制绿僵菌作用机理的初步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5年
2 周志敏;蝗绿僵菌GTPase激活蛋白基因Gyp3的功能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3 田慧亭;蝗绿僵菌O-甘露糖基转移酶PMTs家族的功能分析[D];重庆大学;2015年
4 蒋辉;蝗绿僵菌几丁质合成酶家族的功能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5 王韦;基于转录组测序的绿僵菌MaCdc42调控机制解析[D];贵州师范大学;2016年
6 赵晶;绿僵菌紫外诱变及高毒力菌株的筛选[D];华南农业大学;2016年
7 石佑慧;蝗绿僵菌MabrlA在产孢调控作用和致病机制中的功能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8 杜民杰;水杨酸代谢在绿僵菌抗逆和致病中的作用[D];重庆大学;2016年
9 韩小勇;河北地区土壤绿僵菌特性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10 李敏;绿僵菌磷酸甘露糖异构酶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D];重庆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8233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823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