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及其矿化特征
本文关键词:豫西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及其矿化特征
更多相关文章: 黄土丘陵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团聚体 土壤有机碳 矿化
【摘要】:以豫西黄土丘陵区阔杂林、刺槐林、灌草地、果园和耕地土壤为对象,应用室内培养法,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及其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利用方式地之间5mm,2~5mm两个粒级风干团聚体含量无显著差异,阔杂林、刺槐林、灌草地和果园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较耕地均显著提高,刺槐林和灌草地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较耕地显著提高;阔杂林、刺槐林、灌草地和果园土壤结构破坏率较耕地均显著降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团聚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较大粒级团聚体形成和稳定性的影响上。不同利用方式地均以0.25~2m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最高;同一利用方式地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差异较小,但各粒级团聚体对有机碳贡献率差异较大,团聚体对有机碳的贡献率主要取决于团聚体的含量。不同利用方式地5,2~5,0.25~2mm 3个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的累积矿化量和矿化速率均为刺槐林地阔杂林地灌草地果园耕地;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矿化速率变化规律基本一致,拟合符合对数函数;团聚体可矿化有机碳的分配比例随粒级减小而变大,大团聚的固碳能力较小团聚体强。
【作者单位】: 河南科技大学林学院;
【关键词】: 黄土丘陵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团聚体 土壤有机碳 矿化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U1404322) 河南科技大学博士科研基金(09100687)
【分类号】:S153.6
【正文快照】: 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结构的基本单元,也是土壤养分的贮存库和各种微生物的生境,其数量和质量决定土壤的性质和肥力[1]。土壤团聚体对土壤有机碳产生物理保护,影响着土壤有机碳的储存、分解和转化,研究土壤各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分布是了解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的主要途径之一[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文倩,关欣;土壤团聚体形成的研究进展[J];干旱区研究;2004年04期
2 王清奎,汪思龙;土壤团聚体形成与稳定机制及影响因素[J];土壤通报;2005年03期
3 宁丽丹,石辉,周海军,刘世荣;岷江上游不同植被下土壤团聚体特征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5年08期
4 石辉;;转移矩阵法评价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J];水土保持通报;2006年03期
5 安韶山;张扬;郑粉莉;;黄土丘陵区土壤团聚体分形特征及其对植被恢复的响应[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8年02期
6 苏静;赵世伟;;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评价方法比较[J];水土保持通报;2009年05期
7 李江涛;钟晓兰;赵其国;;耕作和施肥扰动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09年06期
8 杨如萍;郭贤仕;吕军峰;侯慧芝;郭天文;;不同耕作和种植模式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0年01期
9 罗明;周运超;;喀斯特地区碳酸盐岩发育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年04期
10 郝翔翔;窦森;安丰华;李明敏;;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腐殖质组成及胡敏酸结构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仇建飞;窦森;;添加玉米秸秆培养对土壤团聚体中腐殖质组成和性质的影响[A];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陈晶晶;蒋先军;;稻田长期垄作免耕对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生物活性的影响[A];第五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马永玉;蒋先军;张维;周明厚;;采用二维光学图像和三维断层扫描研究单一粒径土壤团聚体的分形特征[A];第五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窦森;关松;李凯;;土壤团聚体中有机质研究进展[A];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刘彩霞;黄为一;;耐盐碱细菌对盐碱土壤团聚体形成的促进作用[A];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二届全国农业微生物研究及产业化研讨会》和《第十一届全国杀虫微生物学术研讨会》暨《湖北省暨武汉市微生物学会和内蒙古微生物学会2008年会》论文摘要[C];2008年
6 黄雁飞;陈秋实;区惠平;顾明华;;耕作方式对土壤团聚体与有机碳含量的影响[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中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7 罗红燕;蒋先军;谢德体;;细菌在不同土壤团聚体粒径中分布的遗传多样性比较及对耕作方式的响应[A];第五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本文编号:8484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848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