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岛热带原始森林主要分布区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影响因素
本文关键词:海南岛热带原始森林主要分布区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影响因素
更多相关文章: 海南热带原始森林 土壤纵向拟合方法 土壤分层方法 土壤有机碳密度
【摘要】:以海南尖峰岭、霸王岭、五指山、吊罗山、鹦哥岭5个热带原始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层采集0 100 cm的土壤样品并分析有机碳含量,用纵向拟合法和分层估算法分别估算其土壤有机碳密度。结果显示:(1)纵向拟合法计算的5个热带原始森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别为14.98、18.46、16.48、18.81、16.66 kg·m 2,分层估算法分别为14.73、16.24、15.50、16.91、15.03kg·m 2,前者显著高于后者(p0.05);未经扰动的原始森林土壤,宜采用纵向拟合法计算土壤有机碳密度。(2)5个热带原始森林0 30 cm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占0 100 cm的50.50%、48.56%、43.49%、47.37、42.88%。(3)土壤有机碳密度与森林群落Shannon-Wiener指数(p0.01)、Simpson指数(p0.05)、物种丰富度(p0.01)、土壤容重(p0.001)存在极显著或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海拔(p0.05)、土壤孔隙度(p0.001)、土壤全氮含量(p0.001)存在极显著或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坡向、林分生物量、平均胸径、平均树高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4)由于海南地处低纬度地区,其丰富的降水和持续高温条件加速了有机质的分解和物质的再循环,导致海南森林土壤碳密度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作者单位】: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海南尖峰岭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森林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海南大学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
【关键词】: 海南热带原始森林 土壤纵向拟合方法 土壤分层方法 土壤有机碳密度
【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05050206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290223)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RITFYWZX2012-02和CAFYBB2014QA010)
【分类号】:S714.2
【正文快照】: 布区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影响因素.植物生态学报,40,292 303.doi:10.17521/cjpe.2015.0314Important findings Results showed that:(1)The average SOC density using soil vertical fitting method in JFL,BWL,WZS,DLS and YGL was 14.98,18.46,16.48,18.81,16.66 kg·m 2,re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淑兰,欧阳华,牛海山,王琳,高俊琴,张锋,田玉强;荒漠化逆转地区耕层土壤有机碳时空动态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2 李鸿博,史锟,徐德应;植物过程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5年06期
3 李正才,傅懋毅,杨校生;经营干扰对森林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研究概述[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4 于贵瑞,王绍强,陈泮勤,李庆康;碳同位素技术在土壤碳循环研究中的应用[J];地球科学进展;2005年05期
5 吕国红;周莉;赵先丽;贾庆宇;谢艳兵;周广胜;;芦苇湿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垂直分布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06年03期
6 迟传德;许信旺;吴新民;潘根兴;;安徽省升金湖湿地土壤有机碳储存及分布[J];地球与环境;2006年03期
7 于永强;黄耀;张稳;;华东地区农田土壤有机碳动态模拟研究——模型的验证与灵敏度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年06期
8 许信旺;潘根兴;曹志红;汪艳林;;安徽省土壤有机碳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J];地理研究;2007年06期
9 吴建国;艾丽;苌伟;;祁连山中部四种典型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其影响因素[J];生态学杂志;2007年11期
10 杨继松;刘景双;孙丽娜;;温度、水分对湿地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敏;;中国土壤有机碳研究综述[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0 林业与气候变化论文集[C];2009年
2 卢茜;唐英平;高人;尹云锋;马红亮;;温度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吴庆标;王效科;郭然;;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研究进展[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4 王百群;苏以荣;吴金水;;应用稳定性碳同位素研究土壤有机碳的来源构成[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核科技、核应用、核经济论坛[C];2005年
5 安静;邓波;韩建国;杨富裕;;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影响因子的研究进展[A];农区草业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秦小光;宁波;殷志强;穆燕;;末次间冰期以来渭南黄土地区土壤有机碳碳库的演变[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7 周莉;周广胜;;中国东北样带土壤有机碳对环境变化响应的研究[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8 李富山;韩贵琳;唐杨;吴起鑫;;喀斯特地区不同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氮特征:以贵州普定为例[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9 邱海源;黄志伟;王宪;;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汪青;张平究;;退耕还湿对菜子湖湿地土壤有机碳组分与质量的影响[A];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安全学术论文摘要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步宣;全球循环与土壤有机碳[N];中国矿业报;2010年
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李珍素;人为因素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N];农资导报;2006年
3 李云;中国耕作土壤固碳有潜力[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守才;水土流失对黑土坡耕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5年
2 尤孟阳;黑土母质熟化过程中的土壤有机碳组分与结构变化特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5年
3 许信旺;不同尺度区域农田土壤有机碳分布与变化[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4 徐华君;中天山北坡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5 王百群;黄土区侵蚀与干旱环境中土壤有机碳氮的变化与迁移[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6 王淑平;土壤有机碳和氮的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3年
7 孙艳丽;开封城市土壤有机碳密度、组成及时空变化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8 李典友;区域湿地和农田土壤有机碳变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9 仇开莉;沱江流域(内江段)农田土壤有机碳特征及固持能力测算[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10 刘云慧;华北平原农业土地利用对生物多样性和土壤有机碳变化的影响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8531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853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