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经营模式对东北红松天然次生林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特性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不同经营模式对东北红松天然次生林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特性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东北红松天然次生林 森林经营模式 土壤酶 土壤微生物
【摘要】:天然次生林由于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价值,因而选择合理的天然次生林经营模式对实现森林多目标功能经营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丹青河林场四种经营模式(传统森林经营模式(FM1)、目标树森林经营模式(FM2)、调整育林法森林经营模式(FM3)和无干扰森林经营模式(FM4))的东北红松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分别研究四种经营模式对土壤酶活性、微生物数量、微生物生物量以及微生物碳源利用和功能多样性的差异,并探讨土壤化学性质对这些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指标的影响。结果如下:(1)四种森林经营模式下东北红松天然次生林上层(0-20cm)土壤酶活性(蔗糖酶、脲酶、蛋白酶、酸性磷酸酶以及过氧化氢酶)、微生物数量(细菌、放线菌、真菌以及微生物总数)、微生物生物量(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磷)均显著高于下层(20-40cm)土壤(p0.05)。(2)五种土壤酶活性在上层土壤中均表现为FM1FM2≈FM3≈FM4。在下层土壤中,蔗糖酶表现为FM1≈FM2≈FM3FM4,蛋白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也是FM1FM2≈FM3≈FM4;脲酶活性在FM1中显著高于FM3和FM4(p0.05),但与FM2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过氧化氢酶活性则是FM1和FM3(二者间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FM2和FM4(二者间差异不显著)(p0.05)。(3)在两个土层,四种经营模式林分土壤细菌的数量最多,放线菌次之,而真菌数量最少;土壤细菌数量和微生总数都是M4FM1≈FM2≈ FM3,真菌数量则表现为FM1FM2≈FM3≈FM4。土壤放线菌数量在四种林分上层土壤中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下层土壤,则是FM1林分土壤放线菌数量最少,FM2、FM3、FM4之间则无显著差异(p0.05)。(4)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在上层土壤中表现为FM1FM2≈FM3≈ FM4;而在下层土壤中则是FM1FM2≈FM3FM4。微生物生物量氮在两个土层中均是FM1FM3FM2FM4。在表层土壤中,FM1微生物生物量磷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三种模式(p0.05),FM2也显著高于FM4(p0.05), FM3和FM2、FM4之间都没有显著差异(p0.05);在下层土壤中则是FM1 ≈FM2≈FM3FM4。(5)FM1林分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最弱且与其他三种模式差异显著(p0.05),功能多样性最低;FM4的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最强,功能多样性最高;而FM2和FM3两种森林经营模式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和功能多样性处于FM1和FM4之间,且两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6)土壤有机碳均是影响土壤酶活性、微生物数量以及微生物生物量含量的主要因子;土壤全氮也是影响脲酶和蛋白酶活性、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生物量氮含量的主要因子;土壤全磷也是影响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磷的主要因子;碱解氮也主要影响着土壤细菌数量和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土壤酸碱度也是影响土壤真菌分布的主要因子之一。而碱解氮、速效钾、速效磷、有机碳和碳氮比则显著影响着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7)不同经营模式表层土壤质量综合评价表明,FMl的得分最高,土壤质量最佳;FM4林分土壤质量最差;FM2、FM3两种森林经营模式处于中间水平,但FM2要略好一些。传统森林经营模式(FM1)整体上有利于土壤酶活性的提高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积累,对土壤碳素和氮素的周转也较为有利,对土壤真菌的生长也有促进作用,土壤质量最佳;但却不利于细菌的生长,也会降低土壤微生物的碳源利用能力和功能多样性。无干扰森林经营模式(FM4),具有较高的土壤细菌数量和微生物总数,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能力和功能多样性也相对较高。目标树(FM2)和调整育林法两种森林经营模式(FM3)处于两者之间,且整体差别不大,表层土壤质量的综合评价也基本与这一结果相符。
【关键词】:东北红松天然次生林 森林经营模式 土壤酶 土壤微生物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714.3
【目录】:
- 摘要5-8
- ABSTRACT8-13
- 第一章 前言13-18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13-14
- 1.2 土壤酶及土壤微生物研究进展14-18
- 1.2.1 土壤酶研究进展14-15
- 1.2.2 土壤微生物数量研究进展15-16
- 1.2.3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研究进展16
- 1.2.4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16-18
- 第二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18-23
- 2.1 样地设置与样品采集18-19
- 2.2 实验方法19-21
- 2.3 数据处理21-23
- 第三章 不同经营模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23-29
- 3.1 土壤酶活性的差异23-25
- 3.2 土壤化学性质与土壤酶活性的关系25-29
- 第四章 不同经营模式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29-33
- 4.1 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差异29-30
- 4.2 土壤化学性质与微生物数量的关系30-33
- 第五章 不同经营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33-38
- 5.1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差异33-34
- 5.2 土壤微生物熵差异34-35
- 5.3 土壤化学性质与微生物生物量的关系35-38
- 第六章 不同经营模式对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38-44
- 6.1 土壤微生物碳源种类平均利用的动态特征38
- 6.2 土壤微生物碳源类型利用的比较38-39
- 6.3 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种类利用的能力39-41
- 6.4 土壤化学性质对土壤微生物碳源种类利用的影响41-43
- 6.5 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指数的差异43-44
- 第七章 不同经营模式土壤质量综合评价44-47
- 第八章 讨论与总结47-54
- 8.1 讨论47-51
- 8.1.1 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分析47-48
- 8.1.2 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分析48-49
- 8.1.3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分析49-50
- 8.1.4 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分析50-51
- 8.2 总结51-54
- 参考文献54-62
- 致谢62-6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光双;杨凯春;;针对天然次生林进行分类经营的对策[J];民营科技;2010年04期
2 周新年;蔡瑞添;巫志龙;郑丽凤;陈金太;林海明;周成军;;天然次生林考虑伐后环境损失的多目标决策评价[J];山地学报;2010年05期
3 王鹏;陈丽华;卞西陈;武巧英;;北沟林场天然次生林群落结构与种群分布格局[J];应用生态学报;2011年07期
4 丛燕;;浅析天然次生林的形成原因及改造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27期
5 常胜忠;刘长东;马燕;;延安北部林区天然次生林近自然经营理念[J];科技信息;2012年28期
6 刘玉强;;天然次生林抚育在生态保护中的作用[J];民营科技;2013年03期
7 李绍忠;;辽东三块石天然次生林的排序[J];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1987年04期
8 丁宝永,张彦东,姚国权;黑龙江省天然次生林开发培育模式的探讨[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3年01期
9 卢琦,罗天祥,金烈谊,赵体顺,王理顺,菅根柱;天然次生林多维空间格局的数量排序[J];自然资源;1997年04期
10 马增旺,毕君,史秀芝;太行山天然次生林资源现状与可持续发展战略[J];河北林业科技;199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白玉茹;单志涛;乌志颜;丁明秀;;燕山丘陵区天然次生林改造技术及效果分析[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8年
2 余新晓;徐军亮;马履一;;华北土石山区小流域天然次生林演替规律研究[A];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3 王永安;刘雄鹰;;北京天然林保护的现状分析与思考[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4 胡万良;谭学仁;孔祥文;;辽东山区现有天然次生林保护与可持续经营技术研究[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协二○○三年学术年会农林水论文精选[C];2003年
5 胡万良;谭学仁;孔祥文;;辽东山区现有天然次生林保护与可持续经营技术的研究[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6 贺占魁;刘胜祥;;神农架巴山冷杉群落及其演替的研究[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本报记者 范建 通讯员 白秀萍;哈尔滨的天然次生林为何长得好[N];科技日报;2010年
2 记者 刘翠萍;保护天然次生林改善生态环境[N];协商新报;2012年
3 ;乔灌型天然次生林封育模式[N];山西科技报;2002年
4 本报记者 叶珊;树种单一 过半森林需改造[N];东莞日报;2009年
5 梁飞昊;阳城 改善环境惠及子孙[N];山西日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缪宁;川西亚高山红桦—岷江冷杉天然次生林的空间格局分析[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9年
2 张洪军;东北东部山区天然次生林生态空间构建机制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1年
3 辛颖;阿什河上游天然次生林与人工林小流域水文生态效益对比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4 卢军;帽儿山天然次生林树冠结构和空间优化经营[D];东北林业大学;2008年
5 于宁楼;九龙山不同森林类型立地长期生产力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1年
6 胡进耀;巴山水青冈(Fagus pashanica)原始林及天然次生林生态学特征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9年
7 郑丽凤;闽北天然次生林择伐强度的阈值和择伐策略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明雨;间伐对秦岭天然次生林光合特性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李小清;华西雨屏区天然次生林及其人工更新后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3 范W毘,
本文编号:8543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854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