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南山区植被恢复对土壤氮矿化中微生物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宁南山区植被恢复对土壤氮矿化中微生物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植被恢复 群落结构多样性 微生物量 代谢活性 酶活性
【摘要】:宁南山区经过十多年的退耕还林还草工作,植被得到了有效恢复,生态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均有所改善。然而,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在植物和土壤相互作用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微生物在植物生长所需的主要养分——氮素矿化过程中的动态变化特征尚不清楚。因此,为了揭示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对土壤氮矿化中微生物多样性及活性变化的影响,为丰富陆地生态系统氮转化的微生物生态理论、促进区域植被恢复重建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农地玉米作对照,选取宁南山区典型植被恢复方式下的3种草地:天然草地、人工草地和自然恢复草地;3种人工林地:柠条、山桃和山杏;以及山杏和苜蓿林草间作7种植被下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在采用高通量测序明确了不同植被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基础上,通过室内模拟矿化56 d和原位矿化2 a的试验研究了土壤矿化过程中微生物量、氨化细菌、代谢活性和酶活性的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其影响因素。主要结论如下:(1)宁南山区5种植被下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大于真菌,所测得细菌归属于29门,77纲,137目,253科,378属,686种,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Bacillus(芽孢杆菌属)数量最多,占2.1~11.5%,且丰度为人工林地(7.5%)农地(5.4%)草地(4.7%);多样性在苜蓿地最高,山桃地最低。真菌归属于28门,45纲,71目,92科,109属,114种;优势真菌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优势属为Gibberella(赤霉菌),占真菌总数的1.2~14.1%;多样性指数在人工草地农地天然草地人工林地。(2)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变化范围为8.2~221.1 mg/kg,埋管矿化半年,降低了52.2%~94.2%;春季大于秋季,高出26.6%-215.1%;秋季埋管1 a,管外高于管内1.5~5.9倍,埋管2 a,管内高出管外1.3~6.7倍,;微生物量氮的变化范围为12.0~49.0mg/kg,埋管矿化半年增加了35.6%~210.1%,春季大于秋季,高出5.4%~105.1%;秋季埋管2 a高于1 a,高出1.0~1.8倍。氨化细菌0.21×104~3.15×104 cfu·g-1,柠条天然草地农地人工草地山桃,培养结束后降低了26.7%~85.1%。原位春季埋管1 a比秋季埋管1 a微生物量碳氮普遍较高,室内模拟矿化天然草地人工草地农地,山桃林柠条林农地;微生物体碳氮比春季埋管1 a大于秋季埋管1 a,随矿化时间的增加而增大,矿化2 a,变化范围为5.3-7.6。微生物熵在0.32%~3.54%之间,随矿化时间增加而增大,说明人工林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碳处于积累过程,自然恢复草地矿化大于积累。林地中微生物碳为季节变化敏感指标,而在草地中微生物量氮对季节变化更敏感。(3)室内模拟发现土壤微生物呼吸强度变化范围为14.7~184.3 mg·kg-1·d-1,在前9天显著降低61.8%~72.4%,不同的林地间表现为乔木灌木,在草地中为天然草地人工草地,都大于农地;原位矿化土壤呼吸强度为118.5~313.56 mg·kg-1·d-1,高于室内模拟培养,管外矿化0.5 a,呼吸强度增加49.3%~105.8%,秋季埋管1 a高于2 a,高出25.1%~56.4%;室内模拟代谢熵(0.21~1.78)小于原位矿化培养(1.0~17.7),表明室内模拟矿化微生物对碳的利用率较低,矿化1 a大于2 a,高出2~11.9倍,管外10月是8月的1.1~5.4倍,秋季(10月)比春季(4月)高出1.2~3.6倍;净矿化速率只有柠条地在矿化前期(0-28 d)出现了负值,其他植被在整个矿化时期都处于矿化大于累积的过程。微生物呼吸与土壤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水分相关性不大,温度是土壤呼吸速率季节变化的主要控制因子。(4)土壤蛋白酶活性呈现出天然草地人工草地自然恢复草地,柠条山桃山杏;室内模拟变化范围为1.56~11.39 ug/g,培养结束时下降了15.0%~72.2%,秋季埋管1 a显著大于春季埋管1 a,春季埋管1.5 a后普遍小于春季埋管1 a。天冬酰胺酶活性为自然恢复草地天然草地人工草地,柠条山杏山桃。室内模拟条件下变化范围为0.04~1.85 mg/g,第28 d显著升高,增加了2.7~24.5倍,天冬酰胺酶活性在秋季逐渐降低,埋管2 a最小。土壤蛋白酶与土壤温度和水分、有机碳、全氮、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pH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水平,与微生物量碳和铵态氮呈线性相关;土壤天冬酰胺酶活性与土壤温度、有机碳和pH显著相关,与铵态氮线性相关。
【关键词】:植被恢复 群落结构多样性 微生物量 代谢活性 酶活性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154.3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3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3-20
- 1.1 土壤氮矿化及相关微生物群落组成的研究进展13-15
- 1.2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研究进展15-16
- 1.3 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的研究进展16-17
- 1.4 土壤氮矿化相关酶的研究进展17-18
- 1.5 选题依据及目的与意义18-20
- 1.5.1 选题依据18-19
- 1.5.2 目的意义19-20
- 第二章 研究内容和方法20-29
- 2.1 研究内容20-21
- 2.2 技术路线21
- 2.3 研究方法21-29
- 2.3.1 研究区概况21-22
- 2.3.2 研究样地概况22-25
- 2.3.3 野外原位矿化试验方案25-26
- 2.3.4 室内模拟矿化试验方案26
- 2.3.5 测定指标及其方法26-28
- 2.3.6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28-29
- 第三章 不同植被下土壤细菌、真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特征29-42
- 3.1 材料与方法29-31
- 3.1.1 土壤DNA的提取、PCR扩增、荧光定量29-30
- 3.1.2 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30-31
- 3.2 结果与分析31-40
- 3.2.1 细菌群落多样性结果及分析31-36
- 3.2.2 真菌群落多样性结果及分析36-40
- 3.3 讨论40
- 3.4 小结40-42
- 第四章 不同植被土壤氮矿化中微生物量和氨化细菌的变化特征42-55
- 4.1 结果与分析42-52
- 4.1.1 室内模拟矿化过程中的变化特征42-45
- 4.1.2 野外原位矿化半年管内外微生物量的变化特征45-47
- 4.1.3 春季埋管培养不同时间微生物量的变化特征47-49
- 4.1.4 秋季埋管培养微生物量变化49-52
- 4.2 讨论52-54
- 4.2.1 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氮矿化中微生物量变化的影响52-53
- 4.2.2 季节变化对土壤氮矿化中微生物量的影响53-54
- 4.3 小结54-55
- 第五章 不同植被土壤氮矿化过程微生物代谢活性的变化特征55-67
- 5.1 结果与分析55-64
- 5.1.1 室内模拟过程中微生物代谢活性的变化特征55-58
- 5.1.2 不同植被野外埋管矿化半年土壤代谢活性的变化特征58-60
- 5.1.3 春季埋管矿化不同时间微生物代谢活性的变化特征60-62
- 5.1.4 秋季埋管矿化不同时间微生物代谢活性的变化特征62-64
- 5.1.5 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与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及微生物量的关系相关性分析64
- 5.2 讨论64-65
- 5.2.1 不同植被类型对微生物代谢活性的影响64-65
- 5.2.2 季节变化对土壤氮矿化中微生物代谢活性的影响65
- 5.3 小结65-67
- 第六章 不同植被土壤氮矿化中酶活性的变化特征67-76
- 6.1 结果与分析67-73
- 6.1.1 室内培养过程中的变化特征67-68
- 6.1.2 不同植被土壤野外埋管矿化半年酶活性变化特征68-70
- 6.1.3 春季埋管矿化不同时间酶活性变化特征70-71
- 6.1.4 秋季埋管矿花不同时间酶活性变化特征71-72
- 6.1.5 土壤养分与酶活性之间的关系72-73
- 6.2 讨论73-75
- 6.2.1 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74
- 6.2.2 季节变化对土壤氮矿化中酶活性的影响74-75
- 6.3 小结75-76
- 第七章 主要结论76-78
- 参考文献78-86
- 致谢86-87
- 作者简介8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辛志光;;宁南山区干旱风的初步探讨[J];宁夏农林科技;1964年07期
2 李鹏德;;宁南山区降水量丰枯变化分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年05期
3 边卫国;宁南山区小麦膜侧栽培中几个关键技术的探讨[J];宁夏科技;2002年06期
4 张嘉晔;郝仕龙;赵西宁;;宁南山区气候变化与集水型生态农业建设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5 刘勇;合理开发利用宁南山区当地水资源的思考[J];市场经济研究;1998年S1期
6 杜守宇,,田恩平,王占山;宁南山区灌溉农业立体复合种植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研究[J];生态学杂志;1993年06期
7 张洪峰;王开锋;靳铁治;;宁夏宁南山区红庄林场甘肃鼢鼠分布密度与危害研究[J];四川动物;2006年04期
8 杜守宇;大力发展宁南山区──高产优质高效种植业[J];宁夏科技;1995年02期
9 李婷;赵世伟;李晓晓;马帅;;宁南山区不同年限苜蓿地土壤有机质官能团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12年12期
10 宁南山区生态经济林营造技术体系研究课题组;宁南山区生态经济林营造技术体系研究[J];宁夏科技;200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米文宝;樊新刚;谢应忠;;宁南山区退耕还林还草效益评估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2 王必强;;浅谈宁南山区肉牛微生态养殖循环模式[A];《2009中国牛业进展》论文集[C];2009年
3 王峰;彭树忠;李耿弼;王恩;;青薯168在宁南山区的表现及栽培技术[A];中国马铃薯学术研讨文集(1996)[C];1996年
4 李禄胜;;宁南山区发展劳务经济:绩效、问题与对策探析[A];西部发展评论(2005年第1期 总第15期)[C];2005年
5 李剑萍;苏占胜;张学艺;袁海燕;刘静;;宁南山区土地覆盖专题信息提取[A];全国国土资源与环境遥感技术应用交流会论文文集[C];2004年
6 张文;;宁南山区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探讨[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7 李剑萍;苏占胜;张学艺;刘静;;宁南山区土地覆盖专题信息提取[A];农业生态与卫星遥感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杜守宇;田恩平;;大力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动宁南山区农业持续稳定发展[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9 李英武;樊亚鹏;刘英;;山桃在宁南山区的适生表现及利用[A];第八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林业专题论坛)论文集[C];2012年
10 段德罡;黄梅;;促进宁南山区城镇化的人口战略转移对策——彭阳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吴丽丽;银川推进宁南山区劳务移民公寓建设[N];银川晚报;2010年
2 记者 吴少男 陈栋;我区扶贫工作存在四大困难[N];华兴时报;2007年
3 记者 王建宏;为宁南山区寻找出路[N];宁夏日报;2007年
4 记者 李东梅 实习生 陈玲;福建18位援宁干部奔赴宁南山区履职[N];宁夏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丁谦;宁南山区寒士俱欢颜的背后[N];华兴时报;2007年
6 张月静 记者 陈晓东;宁南山区农村小学生将享免费午餐[N];中国教育报;2011年
7 记者 陈晓东;宁夏确保年内山区实现“普初”[N];中国教育报;2003年
8 记者 蒲利宏;杨郎村首建农民公园[N];宁夏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陈晓东;宁南山区:今朝书声绕峁塬[N];中国教育报;2002年
10 吴宗信;宁南山区夏粮种植面积减23.8%[N];粮油市场报;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宁;宁夏南部山区养老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宁夏大学;2015年
2 倪银霞;宁南山区植被恢复对土壤氮矿化中微生物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3 王安全;试论宁南山区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的改革[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4 王之明;宁南山区农牧复合结构模式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5 安加俊;宁南山区高中档牛肉杂交生产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8571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857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