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伴生树种对原始红松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9-18 10:30

  本文关键词:伴生树种对原始红松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伴生树种 原始红松林 土壤微生物 土壤酶活 微生物多样性


【摘要】:小兴安岭原始红松林在我国天然混交林中具有最典型、最完善的生态系统,其物种多样性丰富、森林结构稳定、生产力高,使得各树种均能得到良好的生存条件。由于伴生树种不同导致红松林下的腐殖质产生差异,从而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因此,土壤微生物作为土壤环境的指示因子能够反映红松林土壤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水平。通过对土壤微生物、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的研究来评价土壤活力,进而为选取适宜红松生长的伴生树种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小兴安岭凉水自然保护区为基地,以紫椴红松林、冷杉红松林和青楷槭红松林为研究对象,选取人工红松林为对照林型,采用生态群落调查法、稀释平板法及BIOLOG ECO微平板法对各植被层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进行了分析。1、在4种林型中,土壤含水率为表层2-20cm层,且有伴生树种的混交林含水率均高于人工红松林。4种林型土壤属于酸性土壤,pH值均小于7。土壤有机质含量除了人工红松林速效磷最高外,均以有伴生树种的混交林中最高2、4种林型土壤酶活性多以7月份最高、11月份最低。青楷槭红松林和紫椴红松林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最高,冷杉红松林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最低;冷杉红松林土壤脲酶活性最高,人工红松林土壤脲酶活性最低;紫椴红松林土壤β-葡萄糖苷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和多酚氧化酶活性最高,冷杉红松林最低。3、对土壤微生物可培养类群的研究结果显示,三大微生物类群的总数为冷杉红松林紫椴红松林青楷槭红松林人工红松林。冷杉红松林细菌和放线菌总数最多;紫椴红松林真菌总数最多。4、土壤微生物AWCD值表现为冷杉红松林紫椴红松林人工红松林青楷槭红松林。SW指数为冷杉红松林青楷槭红松林紫椴红松林人工红松林;SP指数为紫椴红松林青楷槭红松林冷杉红松林人工红松林;Mclntosh指数为冷杉红松林紫椴红松林青楷槭红松林人工红松林。4种林型多样性指数均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降低。
【关键词】:伴生树种 原始红松林 土壤微生物 土壤酶活 微生物多样性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714.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1 绪论8-17
  • 1.1 原始红松林概况8-9
  • 1.2 原始红松林伴生树种概况9
  • 1.3 土壤微生物及其多样性的研究9-14
  • 1.3.1 土壤微生物概论9
  • 1.3.2 土壤微生物的研究进展9
  • 1.3.3 土壤微生物的研究方法9-14
  • 1.4 土壤酶的概述14-16
  • 1.4.1 土壤酶的作用15
  • 1.4.2 影响土壤酶活性的因素15-16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16-17
  • 2 材料与方法17-24
  • 2.1 研究地概况17-18
  • 2.1.1 气候条件17
  • 2.1.2 土壤条件17
  • 2.1.3 植被类型17-18
  • 2.2 样地选择18
  • 2.3 土壤采集18-19
  • 2.4 仪器与试剂19
  • 2.4.1 仪器19
  • 2.4.2 药品19
  • 2.5 研究方法19-23
  • 2.5.1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19
  • 2.5.2 土壤酶活的测定19-22
  • 2.5.3 土壤微生物的测定22-23
  • 2.6 数据统计23-24
  • 3 结果与分析24-44
  • 3.1 原始红松林植被群落结构组成24-25
  • 3.2 原始红松林土壤理化性质25-29
  • 3.2.1 土壤含水率25-26
  • 3.2.2 土壤的pH值26-27
  • 3.2.3 土壤养分27-29
  • 3.3 原始红松林土壤酶活性29-35
  • 3.3.1 土壤酸性磷酸酶29-30
  • 3.3.2 土壤β-葡萄糖苷酶30
  • 3.3.3 土壤脲酶30-31
  • 3.3.4 土壤过氧化氢酶31-32
  • 3.3.5 土壤多酚氧化酶32-35
  • 3.4 原始红松林土壤微生物多样性35-44
  • 3.4.1 土壤微生物三大类群的数量35-36
  • 3.4.2 土壤微生物群落平均吸光值(AWCD)36-38
  • 3.4.3 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38-44
  • 结论44-45
  • 参考文献45-50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0-51
  • 致谢51-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海冰,郝占庆,杨秀清,杨清培;黑龙江省红松林资源动态变化研究[J];生态学杂志;2005年09期

2 耿熹,张泽福,王永德;对原始红松林调节温度能力的探讨[J];气象;1984年08期

3 池桂清,姚国清,董兆琪,郭德武;人工红松林土壤中蚯蚓的数量[J];生态学杂志;1985年01期

4 郭泉水,阎洪,徐德应,王兵;气候变化对我国红松林地理分布影响的研究[J];生态学报;1998年05期

5 范先全;;人工红松林杈干治理与经营对策初探[J];黑龙江科学;2014年02期

6 孙鹏;;谈商品林内人工红松林的抚育[J];黑龙江科学;2014年02期

7 孙嘉瑞;;红松林的故事——科教电影文学剧本[J];大自然;1980年02期

8 李以宏;;《红松林的故事》列入了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的文件[J];大自然;1982年01期

9 高兴玲;走进丰林原始红松林[J];中国生物圈保护区;1998年03期

10 李景文,刘传照,任淑文,詹鸿振;天然枫桦红松林凋落量动态及养分归还量[J];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1989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记者 孙君;桓仁红松林为农民增收添银金[N];本溪日报;2012年

2 李学文 记者 张平;伊春全面停伐天然红松林[N];黑龙江日报;2004年

3 韩景江 孙雨峰 王家福;为了“国家的肺叶”更加健康[N];人民武警;2009年

4 郭春江;东北红松林亟待修复[N];中国环境报;2014年

5 孙景辉 张旭光 本报记者 王颖;200万亩人工林染绿座座荒山[N];黑龙江经济报;2008年

6 张云生 郭文涛 赵英杰;长空铁骑护林兵[N];人民公安报·消防周刊;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俊清;红松林更新与演替过程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1988年

2 李华;原始红松林生态系统水化学特征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8年

3 吴瑶;不同类型红松林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异质性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4年

4 韩阳瑞;透光抚育对长白山中期“栽针保阔”红松林碳收支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4年

5 倪瑞强;长白山典型针阔混交林群落结构与动态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静;原始红松林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的关系[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2 王宁;不同海拔红松林土壤微生物代谢特征与有机碳重要指标变化规律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3 任清政;伴生树种对原始红松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6年

4 闫丽;小兴安岭原始红松林雪化学特征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5 郎燕;小兴安岭不同类型原始红松林对降雨水化学特征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6 周延阳;红松林不同经营方式对土壤性质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7 武秀娟;原始红松林降雨过程中水化学特征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8 徐蕊;东北林区“栽针保阔”红松林不同透光强度影响效果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9 刘阳阳;天然红松林种群生长的动力学行为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4年

10 刘松春;透光抚育对长白山“栽针保阔”红松林群落结构与动态影响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8749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8749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79e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