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白浆土土壤养分及大豆产量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9-18 13:05

  本文关键词: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白浆土土壤养分及大豆产量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白浆土 秸秆还田 土壤养分含量 大豆产量


【摘要】:为确定秸秆还田方式对白浆土土壤养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试验设置了普通翻耕的对照处理以及秸秆覆盖还田、心土还田和秸秆焚烧的3种还田方式。3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在耕层部分(0~20 cm),普通翻耕处理区土壤氮素和有机质含量测定值最低,而土壤磷素和钾素含量最高;在白浆层(20~40 cm),秸秆心土还田处理的土壤碱解氮、全氮、有效磷、全磷和有机质含量最高;在淀积层(40~60 cm),不同秸秆还田方式,氮素、磷素和有机质含量变化差异较小,钾素表现为土壤下层含量比表层高。两年的数据显示秸秆心土还田处理大豆产量最高,说明秸秆心土还田对土壤地力提升效果明显,利于大豆增产。
【作者单位】: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
【关键词】白浆土 秸秆还田 土壤养分含量 大豆产量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东北平原瘠薄盐碱中低产田改良技术集成示范”(2012BAD05B01)
【分类号】:S158;S565.1
【正文快照】: 白浆土是三江平原主要低产土壤之一,占总耕地面积39%[1],黑土层薄(0~20 cm左右),土壤贫瘠,养分总储量低,心土层过硬。白浆土低产原因包括土壤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而这两方面的原因多出在白浆层(20~40 cm)上[1-2],因此改良此类土壤对进一步提高粮食单产意义深远。秸秆还田是把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星;刘勤;王德建;张斌;;长期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J];土壤;2007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The Impacts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Purchase Subsidies on Mechanized Crop Residue Recycling[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1年05期

2 王璐;肖健;;稻麦轮作体系下氮素的优化管理[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17期

3 李贤胜;;宣城市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现状与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2年03期

4 田琪;杜欣;张恒铭;周建华;;农机补贴对农户机械化秸秆还田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2期

5 马义虎;葛立立;杨凯鹏;刘立军;;有机肥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及土壤环境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6期

6 田东;徐修奎;朱文明;丁建方;王瑞;陈升军;;洪泽湖农场稻麦机械化秸秆全量还田技术应用现状及成效[J];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07期

7 闫俊杰;乔木;田长彦;周生斌;卢磊;;不同培肥方式对伊犁新垦区淡灰钙土的熟化效果[J];干旱区研究;2013年01期

8 王素娟;孙肖青;;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3年09期

9 尹飞;;秸秆焚烧对土壤的影响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3年13期

10 韩晓君;张先政;;不同作物秸秆腐熟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13年1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屈会娟;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轮作秸秆全量还田对冬小麦的生理生态效应[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2 沈学善;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秸秆全量还田对夏玉米生育及产量影响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3 刘玉学;生物质炭输入对土壤氮素流失及温室气体排放特性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1年

4 张坤;麦秸强化油—盐污染土壤生物修复过程研究及场地中试[D];清华大学;2008年

5 刘微;水稻转Bt基因对稻田土壤光合碳固定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6 王玉彦;设施黄瓜不同种植模式及其土壤修复机理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9年

7 芮雯奕;长三角农田土壤固碳技术的固碳潜力及激励机制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8 许仁良;麦秸还田对水稻产量、品质及环境效应的影响[D];扬州大学;2010年

9 李华;旱地地表覆盖栽培的冬小麦产量形成和养分利用[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10 王丙文;保护性耕作农田碳循环规律和调控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延华;秸秆还田条件下稻麦生产密肥调控技术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2 张丽娟;砂姜黑土玉米秸秆碳、氮矿化特征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3 李小磊;微生物菌剂及耕作方式对小麦/玉米土壤生物化学特性的影响[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4 李佳佳;秸秆-膨润土-PAM对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生长的调控效应[D];西南大学;2011年

5 徐军;秸秆-膨润土-PAM对土壤肥力及作物产量的调控效应[D];西南大学;2011年

6 高小丽;施肥对西北半干旱地区土壤养分、胡麻养分吸收及产量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7 杜璇;粉碎秸秆还田用量对土壤主要物理化学性状和作物生长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8 路文涛;秸秆还田对宁南旱作农田土壤理化性状及作物产量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9 郭家文;云南甘蔗主产区土壤养分状况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10 顾丽;长期与短期秸秆还田后稻米品质的差异性变化研究[D];扬州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孝勇,武际,朱宏斌,王允青;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3年05期

2 王振忠,吴敬民,陈留根,朱普平;稻麦两熟地区秸秆全量直接还田施肥技术的增产培肥效果[J];江苏农业学报;2003年03期

3 汪建飞,邢素芝;农田土壤施用化肥的负效应及其防治对策[J];农业环境保护;1998年01期

4 周卫军,王凯荣,刘鑫;有机物循环对红壤稻田土壤N矿化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04年01期

5 赖庆旺,黄庆海,李茶苟,熊春桂;无机肥连施对红壤性水稻土有机质消长的影响[J];土壤肥料;1991年01期

6 薛坚,赵秉强,李凤超,李增嘉;秸秆直接还田的定位研究[J];土壤肥料;1993年02期

7 史吉平,张夫道,林葆;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壤腐殖质含量的影响[J];土壤肥料;2002年01期

8 王志明,朱培立,黄东迈,刘海琴;秸秆碳的田间原位分解和微生物量碳的周转特征[J];土壤学报;2003年03期

9 劳秀荣,孙伟红,王真,郝艳如,张昌爱;秸秆还田与化肥配合施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J];土壤学报;2003年04期

10 陈芝兰,张涪平,蔡晓布,何建清,彭岳林;秸秆还田对西藏中部退化农田土壤微生物的影响[J];土壤学报;2005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惠光,张金莲,罗新湖,聂国华;伊宁市土壤养分的变化及施肥对策[J];新疆农业科技;2003年06期

2 徐丽华;魏朝富;谢德体;杨伟;;土壤养分遥感监测研究进展[J];农机化研究;2011年09期

3 王蓬;王海荣;;土地荒漠化过程中土壤养分变化分析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24期

4 武伟,唐明华,刘洪斌;土壤养分的模糊综合评价[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5 司欲辰;土壤养分测试仪[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1年05期

6 余顺和,杨惠兰,郑梅玲;和静县土壤养分现状及施肥对策[J];新疆农业科技;2001年05期

7 冯锋,杨新泉,李振声;植物高效利用土壤养分潜力和土壤环境良性循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完成情况总结[J];中国基础科学;2001年07期

8 刘长庆,王德科,王文香,桑为民;不同棚龄大棚土壤养分年度变化特征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1年06期

9 肖洪浪,李涛,刘立超;沙漠地区麦田土壤养分运动特征[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1年01期

10 陈浮,濮励杰,曹慧,彭补拙,杨桂山,周生路;近20年太湖流域典型区土壤养分时空变化及驱动机理[J];土壤学报;200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国安;项建军;袁全;;分散经营模式下的土壤养分的精准管理研究[A];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李红裔;张野;赵迪;吴锡欣;;基于神经网络多模型的土壤养分肥力评价[A];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马友华;胡勤远;贾盛宁;梁红霞;黄界颍;张自立;;安徽省土壤养分和肥料信息系统研究[A];第八届全国青年土壤暨第三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4 邢竹;李春杰;郭建华;王贵政;;土壤养分信息系统在平衡施肥中的应用(摘要)[A];中国地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专题篇)[C];2004年

5 郑小佳;邓良基;张世熔;张春;黄成毅;苟曦;;川中丘陵区不同地形位置下土壤养分特征研究[A];庆祝中国土壤学会成立60周年专刊[C];2005年

6 贾小红;高如泰;任慧勤;陈清;黄元仿;梁金凤;;种植结构变化对菜地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中)[C];2008年

7 张淑娟;王凤花;张海红;赵华民;;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土壤养分检测方法[A];纪念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CSAE 2009)论文集[C];2009年

8 武继承;龚子同;郑惠玲;薛毅芳;;土壤养分变化特征与土壤保护研究[A];中国地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专题篇)[C];2004年

9 张琳;张凤荣;吕贻忠;孔祥斌;王茹;;大城市郊区耕地集约利用程度变化趋势及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中)[C];2008年

10 李鑫鑫;王学奎;王沫;涂代群;牟来明;徐泽刚;宋慧洁;;稻连轮作区水稻土壤养分与微生物数量分析[A];全国第9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华凌;气候变化可导致土壤养分失衡[N];科技日报;2013年

2 高科;土壤养分测试仪[N];河北科技报;2001年

3 记者 赵红梅;“土壤养分管理与平衡施肥”让农民亩增收近200元[N];河北日报;2006年

4 通讯员 伍军邋彭建国;塔西南与喀什合作研究土壤养分[N];中国石油报;2008年

5 赵强;土壤养分的分析方法[N];山西科技报;2004年

6 通讯员  徐翔 何宜坦 记者 刘伟;全村农田吃上“营养配餐”[N];连云港日报;2006年

7 通讯员 姜晓平;磴口土壤养分含量逐年上升[N];巴彦淖尔日报(汉);2010年

8 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金继运 研究员;以分区土壤养分管理实现产业化[N];中华合作时报;2005年

9 冯国明;蔬菜合理轮种 降害增肥减病[N];中华合作时报;2006年

10 李青 何人;蔬菜栽培“一听五看”[N];山西科技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芬;陕西省土壤养分与肥料资源利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赵业婷;基于GIS的陕西省关中地区耕地土壤养分空间特征及其变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徐丽华;土壤养分预测方法的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4 刘雪梅;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检测土壤养分及仪器开发[D];东华大学;2014年

5 姜城;不同经营体制下土壤养分空间变异规律及管理技术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0年

6 许红卫;田间土壤养分与作物产量的时空变异及其相关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7 李瑞;规模经营条件下土壤养分精准管理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8 王红娟;我国北方粮食主产区土壤养分分布特征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9 程明芳;离子交换树脂膜提取土壤养分技术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2年

10 贾生尧;基于光谱分析技术的土壤养分检测方法与仪器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重洁;山西省耕地土壤养分空间分布及其与地貌禾口土壤的相关性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2 王紫如;植物在土壤肥力演替中的贡献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3 张惠;典型绿茶茶园土壤养分和重金属的空间变异特性分析及肥力质量评价[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4 罗博;昌都地区“老五县”农业土壤养分特征及综合评价[D];西南大学;2015年

5 谭春荐;保护性耕作对坡耕地土壤养分维持及水蚀防控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6 赵映翠;宜君县核桃经济林地土壤养分调查与肥力综合评价[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7 王倩;不同覆盖模式对旱地苹果园土壤养分、微生物和酶活性影响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8 员敏;榆林地区土壤养分时空变异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9 马桦薇;煤炭基地村庄复垦土壤养分时空变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10 崔丹娜;河北省西柏坡高速公路生态袋土壤变化与植被恢复情况分析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8756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8756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883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