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有机种植在茉莉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提升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7-09-18 13:48

  本文关键词:有机种植在茉莉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提升中的应用


  更多相关文章: 有机种植 土壤团聚体 稳定性 茉莉


【摘要】:选取福州茉莉种植土壤,对常规与有机种植模式下的0~5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组成与分布、平均质量直径D_(MW)、几何平均直径D_(GM)、分形维数(D)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1常规茉莉种植土壤在0~50 cm土层以微团聚体(0.25mm)含量最高,67.63%,而1 mm粒级团聚体含量最低,4.13%;有机茉莉种植土壤在0~20 cm土层以大团聚体(R0.25)含量居多,59.30%,在20~50 cm土层以微团聚体(0.25 mm)所占比重大,53.36%;2有机种植在0~50 cm土层(R0.25)含量增加,分别提高了84.27%、126.85%、235.38%;3与常规种植相比,有机茉莉种植土壤团聚体D_(MW)和D_(GM)在0~50 cm土层均有所提高,常规和有机茉莉种植土壤团聚体D分别为2.84~2.92和2.53~2.85,有机茉莉种植土壤团聚体D相对较低,表明有机种植提高了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湿润亚热带生态地理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有机种植 土壤团聚体 稳定性 茉莉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71287,31000209) 福建省科技厅重点项目(2014Y0054,2014R1034-3) 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14-G-66)
【分类号】:S685.16;S152
【正文快照】: 为农业生态与环境。Tel.:17805966215;E-mail.:503241366@qq.com通信作者:王维奇(1982-),男,辽宁沈阳人,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生态与环境。Tel.:13459193831;E-mail.:wangweiqi15@163.com0引言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土壤结构的基本单元,对土壤的众多物理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军玲;王虹艳;卢升高;;亚热带土壤团聚体测定方法的比较研究[J];土壤通报;2010年03期

2 王国强;孙焕明;;拉萨市农田和林地土壤团聚体的组成及稳定性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11期

3 郝余祥,程丽娟;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的微生物组成[J];土壤学报;1964年02期

4 WUSTAMIDIN L.A.DOUGLAS ,王鸣远;土壤团聚体破坏与雨滴能量的关系[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1986年03期

5 李越;李航;;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研究概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11期

6 史奕,陈欣,沈善敏;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机制及人类活动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2年11期

7 史奕,陈欣,沈善敏;有机胶结形成土壤团聚体的机理及理论模型[J];应用生态学报;2002年11期

8 赵京考,刘作新,韩永俊;土壤团聚体的形成与分散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J];水土保持学报;2003年06期

9 文倩,关欣;土壤团聚体形成的研究进展[J];干旱区研究;2004年04期

10 王清奎,汪思龙;土壤团聚体形成与稳定机制及影响因素[J];土壤通报;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仇建飞;窦森;;添加玉米秸秆培养对土壤团聚体中腐殖质组成和性质的影响[A];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陈晶晶;蒋先军;;稻田长期垄作免耕对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生物活性的影响[A];第五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马永玉;蒋先军;张维;周明厚;;采用二维光学图像和三维断层扫描研究单一粒径土壤团聚体的分形特征[A];第五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窦森;关松;李凯;;土壤团聚体中有机质研究进展[A];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刘彩霞;黄为一;;耐盐碱细菌对盐碱土壤团聚体形成的促进作用[A];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二届全国农业微生物研究及产业化研讨会》和《第十一届全国杀虫微生物学术研讨会》暨《湖北省暨武汉市微生物学会和内蒙古微生物学会2008年会》论文摘要[C];2008年

6 黄雁飞;陈秋实;区惠平;顾明华;;耕作方式对土壤团聚体与有机碳含量的影响[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中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7 罗红燕;蒋先军;谢德体;;细菌在不同土壤团聚体粒径中分布的遗传多样性比较及对耕作方式的响应[A];第五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徐爽;化学物质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它物理性状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於修龄;土壤团聚体/铁锰结核的三维结构、形成过程及其环境意义[D];浙江大学;2015年

3 罗红燕;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群落的空间分布及其对耕作的响应[D];西南大学;2009年

4 毛艳玲;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团聚体碳组分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5 郑红;东北温带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组分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4年

6 刘恩科;不同施肥制度土壤团聚体微生物学特性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7 文倩;半干旱荒漠化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微生物量与群落功能特性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8 郭志彬;半干旱黄土高原地区不同干预方式下撂荒地演替植被生物量与土壤物化性质变化[D];兰州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米会珍;生物炭对旱作农田土壤团聚体碳氮分布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徐灿;基于分形维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评价及其与可蚀性的关系[D];长江科学院;2015年

3 陈高起;典型岩溶区不同植被覆盖类型下土壤团聚体有机碳、氮特征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4 黎宏祥;喀斯特地区不同林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特征[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5 谷月;土壤团聚体搅拌破碎能量检测技术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6 安艳;生物质炭输入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及有机碳组分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7 张维;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中孔隙分布特征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9年

8 曹良元;土壤团聚体组成及耕作方式对微生物区系分布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9年

9 黄学茹;土壤电场与有机大分子的耦合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3年

10 卢金伟;土壤团聚体水稳定性及其与土壤可蚀性之间关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8759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8759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114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