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节水技术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16-08-07 16:11

  本文关键词: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节水技术评价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年

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节水技术评价研究

翟治芬  

【摘要】: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人们所公认的事实,气温的升高、降水量和日照的变化均导致了农业生产的敏感性增强。合理推广农业节水技术,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明确我国气候资源的基本情况,掌握农业节水技术应用的条件,合理评估农业节水技术适宜应用和推广区域,可起到缓解气候变化导致的干旱、低温冷害等的影响,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我国1981-2010时段和B_2情景下2011-2040时段气象数据、玉米生育期数据、农业生产基本数据、中国土壤数据和DEM数据为基础数据,计算年均温度、降雨量、太阳辐射量、玉米的播种期和成熟期及其种植效益,借助GIS、多元逐步回归和灰色预测等方法,获取这两个时段我国气候资源、玉米生育期及其种植效益的空间分布规律。在此研究基础上,,构建农业节水技术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粗糙集理论、模糊数学理论及层次分析法等实现了典型节水技术的综合评价,并预测了B_2情景下地膜覆盖技术、少免耕技术和雨水集蓄技术应用的适宜区域。主要结论如下: (1)玉米地膜覆盖适宜区域主要位于: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省的中南部、吉林、辽宁、内蒙古自治区,华北地区的包括河北、山西、河南以及江苏和安徽的北部地区,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和新疆。在B_2情景下,2011-2040时段中国玉米地膜覆盖适宜区域比1981-2010时段的适宜区域有所扩大,主要位于:东北地区(不包括大兴安岭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以及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安徽、江苏的南部、江西的北部和浙江省。 (2)玉米少免耕栽培适宜区域主要包括: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的中东部和辽宁,华北地区的河北、山西的南部,山东、河南及陕西的中南部,长江中下游的平原与丘陵区、西南地区的重庆、四川、云南、贵州以及华南地区。与1981-2010时段相比,在B_2情景下2011-2040时段玉米少免耕栽培技术的各级适宜区域均有所扩大。 (3)决定雨水集蓄技术适宜性的自然因子为:降雨、土壤类型、坡度和土地利用。中国雨水集蓄技术适宜区域主要包括:黑龙江省的西部、吉林、辽宁、内蒙古的东部、河北、山西、山东东部、河南北部、陕西、甘肃的东部、宁夏南部以及四川的东部地区。与1981-2010时段相比,在B_2情景下2011-2040时段中国雨水集蓄技术适宜性区域更加集中,低级适宜区域有所缩小。 (4)根据对农业节水技术应用效果的实地调研,应用Delphi法从调查获得的20项评价指标中筛选出了9项农业节水技术综合评价指标,构建了农业节水技术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层次分析法(AHP)和粗糙集(Rough Set)引入经验因子构建农业节水技术综合评价方法(ARM)。分别应用AHP、Rough Set和ARM对甘肃省武威市的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和常规畦田灌溉在大田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在西北半干旱地区,地膜覆盖是用于种植玉米最佳技术,而秸秆覆盖技术尽管其生态效益较高,但经济效益较低,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5)在归纳整理近年来13个粮食主产省以及重庆、甘肃和新疆各省的气候资源数据、耕地数据、作物种植数据和农业技术数据基础上,建立农业基础数据库。应用多目标综合评价法对农业技术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进行评估,给出了各省农业种植二级区内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技术推荐,为国家决策部门制定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及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本文从农业节水技术的内涵和外延入手,研究了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节水技术的适宜性评估问题和现有的农业节水技术的综合评价问题,以期引导不同区域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现有农业技术的推广实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S318;S274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克芬;方崇;张春乐;;基于人工鱼群算法的投影寻踪评价方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3期

2 刘晓敏;杜纪壮;程福厚;王慧军;;华北区耗水型果树节水技术集成模式综合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4期

3 王黎明,关庆锋,冯仁国,郑景云;全球变化视角下人地系统研究面临的几个问题探讨[J];地理科学;2003年04期

4 吴正方,靳英华,刘吉平,商丽娜,赵东升;东北地区植被分布全球气候变化区域响应[J];地理科学;2003年05期

5 卢爱刚;庞德谦;何元庆;庞洪喜;院玲玲;;全球升温对中国区域温度纬向梯度的影响[J];地理科学;2006年03期

6 徐新良;刘纪远;曹明奎;张树文;;近期气候波动与LUCC过程对东北农田生产潜力的影响[J];地理科学;2007年03期

7 殷培红;方修琦;马玉玲;田青;;21世纪初中国粮食短缺地区的空间格局和区域差异[J];地理科学;2007年04期

8 何云玲;张一平;杨小波;;中国内陆热带地区近40年气候变化特征[J];地理科学;2007年04期

9 房巧敏;龚道溢;毛睿;;中国近46年来冬半年日降水变化特征分析[J];地理科学;2007年05期

10 唐国平,李秀彬,Guenther Fischer,Sylvia Prieler;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J];地理学报;2000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赵财;河西绿洲灌区主要作物田间节水灌溉技术的适应性分析[D];甘肃农业大学;2005年

2 张茂国;城市周边山区雨水集蓄利用模式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3 郭少宏;旱作农业区雨水高效利用技术与模式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司纪升;王法宏;李升东;孔令安;冯波;张宾;;旱地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理化性状和冬小麦生理特性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8年07期

2 李洪杰;宁堂原;邵国庆;王瑜;田慎重;李增嘉;曲学勇;;不同耕作方式与施氮量对麦玉两熟产量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9年03期

3 张晓艳;王风云;刘淑云;王丽丽;尚明华;王殿昌;;玉米生产风险数据采集规范[J];山东农业科学;2012年02期

4 谭晓慧;模糊综合评判与灰色聚类在岩性分类中的应用[J];安徽地质;1996年04期

5 丁霁明;王家庆;;基于灰关联度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过程评价的研究[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6 申明金;汽油干点与常压蒸馏操作参数的灰色关联分析[J];安徽化工;2005年05期

7 王江红;于丽莹;马英慧;刘红欣;栾天浩;;灰色GM(1,1)模型预测吉林省高粱播种面积[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20期

8 姜玉美;;浅议我国发展保护性耕作的必要性、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21期

9 李成军;吴宏亮;康建宏;许强;;保护性耕作下玉米田土壤水温效应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11期

10 钟陆演;艾尧;;吐鲁番市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年1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曙峰;王维;徐道青;屈磊;;覆盖免耕对棉田土壤物理性质及棉花生理特性的影响[A];土肥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赵秀兰;;近50年中国东北地区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A];2012北京气象学会中青年优秀论文评选论文集[C];2012年

3 张德汴;赵斐苗;霍继超;张睿;;气候变化与开封市小麦产量响应分析[A];经济策论(下)[C];2011年

4 江清霞;惠付梅;葛战旗;董羽仑;;漯河市近53年气候变化特点分析及其应对措施[A];经济策论(下)[C];2011年

5 刘晓迎;杨娜娜;卢学锋;王长坤;罗长青;;气候变暖背景下豫北地区冬小麦和夏玉米光热资源利用效率研究[A];经济策论(下)[C];2011年

6 张天骄;佟明国;李凯华;;后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研究[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A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7 王庆杰;何进;梁忠辉;李洪文;李问盈;朱惠斌;;东北地区玉米垄作免耕播种机研究现状[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汲文峰;贾洪雷;佟金;;旋耕-碎茬仿生刀片田间旋耕作业功耗的试验研究[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翟治芬;严昌荣;刘爽;刘勤;;适应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技术评价研究进展[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张立波;;1961~2010年气候变暖对中国气候生长期的影响分析[A];第八届长三角气象科技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戎丽丽;水权质量与水资源经济效率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2 冯福学;不同耕作措施对绿洲灌区冬小麦“根土系统”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3 种培芳;荒漠植物红砂、白刺和沙拐枣抗旱指标及抗旱性综合评价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4 杨江山;保护性耕作对旱区小麦—菘蓝轮作土壤生态及作物生理特性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5 文俊强;石灰石粉作混凝土掺合料的性能研究及机理分析[D];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2010年

6 王润元;中国西北主要农作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兰州大学;2010年

7 周莉荔;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市场配置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8 蒋鼎国;无线传感器网络农业信息监控系统设计与数据融合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9 曲建军;基于提速线路TQI的轨道不平顺预测与辅助决策技术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10 晏水平;膜吸收和化学吸收分离CO_2特性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英;湖北省区域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苏伟;油菜轻简化生产中几项养分管理关键技术的初步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通乐嘎;免耕稻田磷素动态及组分特征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乐丽鑫;耕作方式对稻田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白毓昕;幼虫密度对粘虫生长发育及防御能力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杜武青;西部大气环境中聚酯玻璃钢老化及室内外老化相关性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7 陈林;基于GIS的流域水文数据的时空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8 李雨航;哈尔滨市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赵振霞;基于神经网络的节水灌溉适宜技术优选模型研究及系统开发[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10 吴晓东;淄博市计划用水指标体系与管理制度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法宏,冯波,王旭清;国内外免耕技术应用概况[J];山东农业科学;2003年06期

2 武玉艳;葛兆帅;蒲英磊;刘光启;;基于熵值法的农业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价——以江苏省盐城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4期

3 朱雪志;邓小华;;永州市稻田种植模式经济效益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1期

4 刘春龙;;改进的主成分分析法及其在水质评价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2期

5 刘晓敏;王慧军;李运朝;;农户采用小麦玉米农艺节水技术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以河北省黑龙港区吴桥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2期

6 王海东,崔友富,刘学刚,刘典昱;淮北冬季气候变暖对小麦生产的影响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1998年02期

7 郑伟;张艳红;;气候因素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7年11期

8 李焕玉;许孟会;李亚男;汪可可;;气候变化对濮阳夏玉米生产的影响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04期

9 王硖;李霞;;气象因素对运城夏玉米生产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11期

10 苏珍,施雅风;小冰期以来中国季风温冰川对全球变暖的响应[J];冰川冻土;200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源泉;高旺盛;隋鹏;;保护性耕作技术界定指标探讨[A];中国农作制度研究进展2008[C];2008年

2 朱强;李元红;;论雨水集蓄利用技术[A];中国水利学会200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景社;区域节水灌溉综合效应评价方法与应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刘孝宝;雅安山区耕地后备资源综合生产力评价[D];四川农业大学;2002年

2 姜德贵;旱情评价及抗旱减灾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2年

3 罗华;湘中地区稻田高产高效种植模式比较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3年

4 云雅如;过去20年我国黑龙江省主要粮食作物种植格局变化同气侯变暖之间的关系[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5 魏华;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物元可拓方法与实证研究[D];广西大学;2006年

6 张雁;基于RS、GIS的喀斯特地区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7 李伟娟;基于GIS的黑龙江省甘南县旱情等级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者也;国际农业节水技术和灌溉设备展览会在京举行[J];农机科技推广;2002年05期

2 崔桂官;朱芝键;;农业节水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8期

3 ;2000年中国国际农业节水技术和灌溉设备展览会[J];世界农业;2000年02期

4 伍鹏;;《经济日报》出版农业节水专页[J];节水灌溉;1989年03期

5 胡芬,姜雁北;半湿润易旱区农业节水技术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1998年01期

6 ;国际农业节水技术和灌溉设备应用技术培训班招生简章[J];农村实用工程技术;2000年09期

7 时德良;发展中的武清农业节水技术[J];天津科技;2000年06期

8 王磊;;农业节水的世界经验[J];农经;2011年02期

9 闻勇!237300;山丘区农业节水技术[J];安徽农业;2000年08期

10 许迪,谢崇宝;张掖节水型社会建设中的农业节水关键技术及集成模式[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长军;;加强农业节水技术推广对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探讨——以宁夏吴忠市为例[A];中国水利学会2010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刘洪兰;白虎志;张俊国;许爱琴;;河西走廊中部近50a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应对气候变化分会场——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论文集[C];2010年

3 胡菊芳;;气候变化对江西水稻生产的影响[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应对气候变化分会场——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论文集[C];2010年

4 李艳兰;何如;覃卫坚;;气候变化对广西干旱灾害的影响[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1气象与现代农业[C];2011年

5 黎清才;杨洪昌;谢考宪;;气候变化的全息统一观[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6 唐湘玲;吕新;;石河子地区近48年来气候变化对棉花产量影响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现代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7 王淑香;;气候变化对河南粮食安全影响及防御策略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现代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8 李茜;张绍恢;陈敏;;廊坊的气候变化与冬小麦播期变化的关系[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现代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9 梁树献;罗泽旺;王式成;杨亚群;程兴无;徐胜;;浅析气候变化对淮河流域地表水资源的影响分析[A];中国水利学会2010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10 孙即霖;丛明;吴德星;高山红;;中国东部海区经向热力差异对夏季南京气候变化的影响[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5气候预测新方法和新技术[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叶红;[N];石河子日报(汉);2010年

2 王金霞;[N];中国水利报;2009年

3 省水利厅提供 王恩瑞 整理;[N];山西日报;2010年

4 记者 张瑛;[N];宁夏日报;2010年

5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司长 关凤峻;[N];中国矿业报;2011年

6 毕伟;[N];中国水利报;2003年

7 通讯员 王新刚 者心燕;[N];昌吉日报;2008年

8 泾绩;[N];中国水利报;2002年

9 吴伶俐;[N];中国水利报;2002年

10 本报记者 黄勇;[N];中国环境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翟治芬;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节水技术评价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2 宋连春;西北干旱气候变化及其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3 王伟男;欧盟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年

4 胡良温;近100年江河源区生态环境与气候演变趋势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5 宋俊荣;应对气候变化的贸易措施与WTO规则:冲突与协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姚凤梅;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评价[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5年

7 马丽娟;近50年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因子的关系[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

8 郭冬梅;应对气候变化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9 邬光剑;祁连山东段0.8Ma以来的构造隆升与气候变化[D];兰州大学;2001年

10 何云玲;纵向岭谷区气候变化特征及其生态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凤歧;农业节水技术扩散机制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2 刘丽娜;气候变化对中小流域径流过程的影响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3 杨慧;低碳时代的区域发展博弈与中国对策[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4 纪道柱;江汉平原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影响的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马杰;天水地区气候变化及对林果生长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1年

6 张鹏飞;应对节能减排政府间博弈行为模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7 李爽;青藏高原气候变化风险源时空特征及综合聚类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8 孟丹丹;渭北旱塬地区气候变化的时空特征及突变性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苏坤慧;河南省小麦生产对气候变化响应及适应度评价[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婧辉;高山林线树种太白红杉年轮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节水技术评价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876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876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942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