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肥对甘蓝植株及土壤环境中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施肥对甘蓝植株及土壤环境中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摘要】:氮是植物生长的关键限制因子,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很重要措施就是增加氮肥用量的快速增加,蔬菜、土壤中的硝酸盐、亚硝酸盐也不断增加,过量的硝酸盐、亚硝酸盐不仅威胁着我们的食品安全,也危害生态环境。本文以甘蓝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施氮量、不同供氮方式下,对甘蓝硝酸盐含量的影响,以及甘蓝不同处理对土壤的影响,以期为甘蓝安全生产中合理施肥及控制硝酸盐污染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如下:1.在施氮量150kg/hm2、300 kg/hm2、450 kg/hm2三个梯度下,甘蓝硝酸盐、亚酸盐含量随甘蓝的生长呈降低趋势,亚硝酸盐含量均在合格范围之内,但收获前硝酸盐含量仍然达不到生食标准。施氮量为600kg/hm2、750 kg/hm2时,氮供应可以明显地提高甘蓝植株的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并且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超标,不可以食用。甘蓝硝酸盐含量随着生育期的变化而改变,生长早期的含量远高于成熟期。2.上壤中硝态氮和氮肥施用量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并且当施氮量为600kg/hm2、750 kg/hm2时,硝态氮80~100cm土层出现累积;表层土壤中铵态氮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对深层土影响不大。综合考虑甘蓝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土壤硝态氮、铵态氮以及产量,最大限度降低甘蓝硝酸盐含量,又不影响产量的情况下,提高氮肥利用率,在本试验条件下建议施氮量为纯氮450 kg/hm2。3.供氮时间的延长对土壤的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影响不大,对甘蓝产量亦没有明显差异。供氮时间延长15天以上,会对甘蓝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产生显著的影响。综合甘蓝生长、硝酸盐含量等各方面因素,收获前15天停止氮肥供应比较好。4.在测定植株硝酸盐时,前处理按国标法操作后,使用硝酸盐试纸—反射仪法可以获得准确稳定的测量结果。
【关键词】:甘蓝 硝酸盐 亚硝酸盐 土壤 铵态氮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635;S15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1 引言9-16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9-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3
- 1.2.1 蔬菜硝酸盐标准及累积机制10-11
- 1.2.2 影响蔬菜硝酸盐含量的因素11-13
- 1.3 控制蔬菜硝酸盐积累的措施13-14
- 1.4 硝酸盐测定方法进展14-16
- 2 材料与方法16-21
- 2.1 研究区概况16
- 2.2 供试材料16
- 2.3 田间试验设计16-17
- 2.4 样品采集与处理17
- 2.5 甘蓝、土壤的提取17-18
- 2.5.1 试样中甘蓝硝酸盐的提取17-18
- 2.5.2 试样中土壤硝态氮、铵态氮的提取18
- 2.6 样品测试18-19
- 2.6.1 酚二磺酸分光光度法18
- 2.6.2 反射仪的使用方法18
- 2.6.3 亚硝酸盐的测定18-19
- 2.7 技术路线图19-20
- 2.8 数据处理20-21
- 3 结果与分析21-34
- 3.1 硝酸盐含量测定方法的确定21-22
- 3.1.1 甘蓝硝酸盐测定方法的对比分析21-22
- 3.1.2 土壤硝酸盐测定方法的对比分析22
- 3.2 不同施氮水平对甘蓝植株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22-24
- 3.2.1 不同施氮水平对甘蓝植株硝酸盐含量的影响22-23
- 3.2.2 不同施氮水平对甘蓝植株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23-24
- 3.3 不同施氮水平对土壤中硝态氮、铵态氮含量的影响24-29
- 3.3.1 不同施氮水平对土壤中硝态氮含量的影响24-27
- 3.3.2 不同施氮水平对土壤中铵态氮含量的影响27-29
- 3.4 不同施氮水平对甘蓝产量的影响29
- 3.5 不同氮供应方式对甘蓝产量的影响29-30
- 3.6 不同氮供应方式对甘蓝植株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30-32
- 3.6.1 氮供应方式的不同对甘蓝植株硝酸盐含量的影响30-31
- 3.6.2 不同氮供应方式对甘蓝植株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31-32
- 3.7 不同供氮方式对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含量的影响32-34
- 3.7.1 不同供氮方式对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32-33
- 3.7.2 不同供氮方式对土壤铵态氮含量的影响33-34
- 4 讨论34-36
- 5 结论36-37
- 致谢37-38
- 参考文献38-44
- 作者简介4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维玲;试样的放置时间对测定蔬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J];热带农业工程;2004年02期
2 张怀珠;王立军;彭涛;;不同处理对蔬菜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J];农业科技通讯;2011年07期
3 蒋文静;李清禄;曹高娟;;福州市部分食品中亚硝酸盐含量及分布调查[J];亚热带农业研究;2012年02期
4 郭立泉,郭淑春,,钱丽燕,徐明刚;鲜贮菜的亚硝酸盐含量变化[J];商业科技开发;1995年04期
5 李汉臣,田丽霞,赵希艳;不同处理方法对白菜发酵酸度及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6 王友保,黄伟,刘登义;芜湖市几种常见蔬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5年01期
7 李刚;刘会珍;胡海英;;蔬菜腌渍中的安全问题[J];中国农村科技;2006年12期
8 冯伟;徐震;刘然;孟庆霞;;提高腌制农产品中亚硝酸盐含量安全性的方法探讨[J];天津农林科技;2007年03期
9 何玲;罗佳;郭宁;杨公明;;浆水芹菜发酵过程中硝酸还原酶活性和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9期
10 柴银军;郭晓红;詹雪梅;郭晓燕;;兰州市蔬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状况及其分析[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燕燕;李来好;杨贤庆;刁石强;周婉君;陈胜军;;咸鱼腌制过程亚硝酸盐含量变化分析与评价[A];2008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2 李学德;吴晓东;余海兰;花日茂;唐俊;邓大鹏;吴祥为;;蔬菜中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测定方法研究进展[A];食品安全的理论与实践——安徽食品安全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3 闫建高;孙金华;吴瑞峰;;开封市市售蔬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和分析[A];第七届全国地理学研究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4 赵冰;李秀芳;张晓;莫国彪;李远志;;降低腌制花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研究[A];广东省食品学会2013年年会暨学会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13年
5 禹利君;刘仲华;张慧;黄清平;陈诗文;;茶叶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及氨基酸含量的动态变化分析[A];湖南省茶叶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郭先科;王恩升;李树铭;刘文明;孙明水;卢多山;顾景范;;VC防癌醋的研制与应用[A];中国营养学会营养与肿瘤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0年
7 禹利君;史云峰;肖海云;张慧;黄清平;陈诗文;刘仲华;;茶叶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动态变化分析[A];2008茶学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孙蕾;徐涵;孟振农;曲永峗;易琛;秦文强;陈欣;王开芳;韩传明;;香椿芽叶亚硝酸盐含量的年动态变化[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9 木本粮油产业化论文集[C];2009年
9 邹礼根;吴元锋;赵芸;;蔬菜乳酸菌腌渍发酵过程亚硝酸盐变化研究[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五届年会暨第四届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景小凡;李晓辉;文君;孙丹红;杨雪峰;倪德君;李鸣;黄承钰;;成都市区市售泡菜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分析[A];达能营养中心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膳食脂肪与健康”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安徽怀远县水产科学研究所 蒋黎;亚硝酸盐含量过高引起鳜鱼死亡[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6年
2 健康时报特约记者 吴莹琛;涮锅两种锅底要少选[N];健康时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戴岱;隔夜菜中亚硝酸盐含量有多少[N];中国消费者报;2013年
4 中国保健协会食品营养与安全专业委员会 孙莉;冬天腌泡菜至少13天[N];健康时报;2008年
5 中华中医药学会营养药膳分会理事 张年;腌菜时别忘放三辣[N];健康时报;2009年
6 正国;健胃十法[N];甘肃日报;2000年
7 董为;水的硬度与健康[N];大众卫生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何玲;浆水芹菜营养功能成分与亚硝酸盐变化规律及加工机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刁丽婷;低盐萝卜干加工及卫生评价[D];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15年
2 江学平;低盐倒笃菜快速生产工艺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4年
3 罗伟;梅菜生产关键技术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4 郑虹;施肥对甘蓝植株及土壤环境中硝酸盐含量的影响[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6年
5 华雪兰;闽西酸菜中亚硝酸盐的监控研究[D];集美大学;2011年
6 姜薇薇;控制蔬菜发酵制品中亚硝酸盐含量的研究[D];山东轻工业学院;2011年
7 郭江锋;湖北省几种食品抽样检测及泡菜中亚硝酸盐变化规律的研究[D];武汉工业学院;2012年
8 李海丽;泡菜的亚硝酸盐控制技术及贮藏性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2年
9 马延岩;发酵蔬菜中亚硝酸盐的生成及降解机理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0年
10 蔡丽清;降低酸萝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方法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8779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877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