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秦岭山地典型林分林地土壤固碳潜力

发布时间:2017-09-19 00:20

  本文关键词:秦岭山地典型林分林地土壤固碳潜力


  更多相关文章: 土壤有机碳 碳密度 马尔科夫链转移矩阵 固碳潜力


【摘要】:森林生态系统中,尤其林地土壤碳的固定与分解直接影响整个陆地生态系统碳存储和全球碳平衡。森林土壤碳储量发生较小幅度的波动,都可能改变大气中温室气体的量,进而影响全球气候变化。森林固碳具有投入成本低、潜力巨大、综合效益高,在经济上及实际操作过程中更具可行性,其已成为中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策略之一。研究森林土壤固碳潜力及其影响因素,对探讨森林固碳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林地土壤碳管理技术有一定的现实指导作用。本研究以秦岭山地分布较广泛的天然次生华山松(Pinus armandi)、锐齿栎(Quercus aliena var.acutesrrata)为研究对象,分析典型林分不同龄组林地土壤碳密度,运用马尔科夫链转移矩阵估算典型林分林地土壤固碳潜力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林地土壤碳管理技术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华山松和锐齿栎4个龄组(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林地植被层、土壤层及生态系统总碳密度均随林龄增大而增大;(2)华山松林和锐齿栎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全氮含量之间均呈极显著相关(P0.01);华山松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全磷含量之间呈显著相关(P0.05),锐齿栎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全磷含量之间呈极显著相关(P0.01);华山松林地土壤有机碳密度与植被层生物量之间相关性不显著,锐齿栎林地土壤有机碳密度与植被层生物量之间呈极显著相关(P0.01);(3)不同龄组华山松和锐齿栎林地土壤年平均固碳量增量分别为(0.982±0.092)t C·hm-2·a-1和(1.055±0.107)t C·hm-2·a-1;(4)华山松和锐齿栎林龄为100年时,林地土壤碳密度以120 t·hm-2占主导地位。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 碳密度 马尔科夫链转移矩阵 固碳潜力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714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1-17
  • 1.1 研究背景11
  • 1.2 土壤有机碳、碳固存及固碳潜力研究11-14
  • 1.2.1 国内外研究概况11-14
  • 1.3 影响土壤固碳的因素研究进展14-15
  • 1.3.1.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固碳的影响14
  • 1.3.2 生物因子对土壤固碳的影响14-15
  • 1.4 森林土壤固碳潜力研究进展15-16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16
  • 1.6 研究内容16
  • 1.6.1 秦岭山地典型林分不同龄组林地碳密度16
  • 1.6.2 秦岭山地典型林分林地土壤固碳的影响因素16
  • 1.6.3 秦岭山地典型林分林地土壤固碳潜力16
  • 1.7 技术路线16-17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17-23
  • 2.1 研究区自然概况17
  • 2.2 研究方法17-23
  • 2.2.1 样地概况17
  • 2.2.2 样品采集与处理17-19
  • 2.2.3 数据处理19-23
  • 第三章 秦岭山地典型林分不同龄组林地土壤碳密度23-31
  • 3.1 典型林分不同龄组林地植被层碳密度23-25
  • 3.2 典型林分不同龄组林地凋落物层碳密度25
  • 3.3 典型林分林地土壤层碳密度25-26
  • 3.4 典型林分生态系统碳密度26-28
  • 3.5 小结28-31
  • 第四章 秦岭山地典型林分林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因素31-33
  • 4.1 土壤有机碳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31
  • 4.2 土壤有机碳密度与植被层生物量的关系31-32
  • 4.3 小结32-33
  • 第五章 秦岭山地典型林分林地土壤固碳潜力33-37
  • 5.1 华山松、锐齿栎林地土壤年固碳量33-34
  • 5.2 华山松、锐齿栎林地土壤固碳潜力34-36
  • 5.3 小结36-37
  •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37-41
  • 6.1 讨论37-40
  • 6.1.1 典型林分不同龄组生态系统碳密度37-38
  • 6.1.2 典型林分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因素38-39
  • 6.1.3 典型林分林地土壤固碳潜力39-40
  • 6.2 结论40-41
  • 参考文献41-44
  • 致谢44-45
  • 作者简介4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晏姝;陈红跃;何淑琼;康敏明;彭桂香;;不同大气污染区林地土壤化学和微生物特性[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2 童方平;徐艳平;龙应忠;易建新;宋庆安;易霭琴;石文峰;李贵;邹丽伟;董晓辉;;冷水江锑矿区重金属污染林地土壤理化特性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9年10期

3 尚瑛;杨鹏鸣;;3种间作方式对林地土壤及作物产量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01期

4 张晓霞;李占斌;李鹏;黎恒明;;黄土高原林地土壤微量元素分布和迁移特征[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1年S1期

5 塔西甫拉提·特依拜,西川肇,盐坂帮雄;应用TM图像数据推测林区土壤粗空隙率的试验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3期

6 洪银银;;山核桃林地土壤存在的问题及改良措施探究[J];农业科技通讯;2014年02期

7 邓鉴锋;西樵山森林改造对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广东林业科技;2005年02期

8 席彩云;余新晓;徐娟;张振明;朱建刚;王琛;庞卓;王纳丽;;北京密云山区典型林地土壤入渗特性[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9 刘延飞;王启民;;庙沟林区旱季不同林地土壤的渗透性能研究[J];青海农林科技;2009年03期

10 来航线,朱铭莪,袁胜君;喜玛拉雅山中部林地土壤中放线菌的初步鉴定[J];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周文伟;华锡奇;童晓青;叶华琳;;毛竹林地土壤水土流失的初步研究[A];中国林学会首届竹业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2 戴文圣;黎章矩;曹福亮;程晓建;喻卫武;符庆功;;香榧林地土壤及其种子矿物元素含量分析[A];2006浙江林业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李红伟;邢维芹;李立平;赵财;古德宁;;小尺度下潮土区林地土壤重金属空间变异研究[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中)[C];2008年

4 王玉娟;陈永忠;何小三;;间种对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及树体生长的影响[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9 木本粮油产业化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郭新春;亚热带不同类型林地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及其营养功能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蔡昕航;沿海防护林4种林地土壤不同季节碳氮动态变化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6年

2 罗春林;秦岭山地典型林分林地土壤固碳潜力[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3 齐娜;重庆缙云山典型林地土壤抗剪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4 周习会;石漠化喀斯特椒林地土壤质量及其可持续发展[D];贵州大学;2006年

5 李陆平;榆林沙区樟子松林地土壤生物学性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6 陈雪双;施肥及林下杂草管理对山核桃林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D];浙江农林大学;2014年

7 王新宇;水曲柳落叶松人工林近自然化培育对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8783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8783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a9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