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长江中下游一季稻高温热害风险评价

发布时间:2017-09-19 04:54

  本文关键词:长江中下游一季稻高温热害风险评价


  更多相关文章: 风险评价 一季稻 高温热害 气候变化


【摘要】: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水稻主产区之一,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一季稻遭受高温热胁迫的风险加大,研究该地区一季稻高温热害风险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意义重大。本文利用1961—2011年的逐日气象数据和近30年的一季稻生育期及产量数据,分析该地区农业气候资源的年际变化、温度倾向率时空分布以及各年代的高温热害时空分布规律,从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脆弱性和暴露性以及防灾减灾能力四个方面入手,在分别构建了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脆弱性和暴露性以及防灾减灾能力评价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季稻高温热害风险评价模型。利用高温热害日数构建了危险性评价模型,绘制了各年代和近50年平均的危险性空间分布图,全面掌握各年代危险性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未考虑复杂地形和考虑复杂地形的危险性评价,并对比其评价结果,证明进行地形订正的必要性;综合考虑一季稻的敏感性和适应能力,采用灾年减产率变异系数、感温性变异指数以及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作为脆弱性评价指标,建立脆弱性评价模型;以一季稻种植面积和耕地面积之比作为暴露性指标,构建了暴露性评价模型;选取单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单位面积农村用电量作为防灾减灾能力的评价指标,利用加权综合评价法建立防灾减灾能力评价模型,进行防灾减灾能力评价。最后,构建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季稻高温热害“三因子”和“四因子”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通过危险性与气温的相关性分析给出一季稻高温热害风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主要结论如下:(1)危险性和脆弱性是大多数站点一季稻高温热害风险评价模型中最重要的两个因子;(2)三因子高温热害的高风险区主要在研究区东北部,风险指数在0.57以上,中值区在湖南西部、安徽以及湖北中部,低值区在研究区东部和西部。考虑防灾减灾能力的四因子高温热害高风险区主要在湖南西北部,风险指数在0.57以上,大部分为中低值区。(3)高温热害危险性与一季稻抽穗前后20d最高气温、平均气温存在正相关关系,最高气温在31℃以上、平均气温在26.5℃以上时,危险性随气温升高迅速增大。长江中下游一季稻高温热害风险存在显著地区差异,应根据各自区域的风险特征选用合适的品种类型并适当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关键词】:风险评价 一季稻 高温热害 气候变化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511;S4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引言10-18
  • 1.1 研究意义10-11
  • 1.2 研究进展11-13
  • 1.2.1 自然灾害风险理论研究进展11-12
  • 1.2.2 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价研究进展12
  • 1.2.3 长江中下游水稻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研究进展12-13
  • 1.3 研究目的13-14
  • 1.4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章节安排14-18
  • 1.4.1 研究内容14-15
  • 1.4.2 技术路线15
  • 1.4.3 研究特色与创新15-18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18-22
  • 2.1 研究区概况18
  • 2.2 数据来源18-19
  • 2.3 数据处理19-20
  • 2.4 研究方法20-22
  • 2.4.1 减产率20
  • 2.4.2 标准化处理方法20-21
  • 2.4.3 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21
  • 2.4.4 加权综合评价法21-22
  • 第三章 长江中下游一季稻高温热害等级确定22-26
  • 3.1 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季稻高温热害等级确定22-23
  • 3.2 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季稻高温热害等级验证23-25
  • 3.3 小结25-26
  • 第四章 长江中下游气候特征与一季稻高温热害风险识别26-32
  • 4.1 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特征分析26-28
  • 4.2 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季稻高温热害风险识别28-31
  • 4.3 小结31-32
  • 第五章 长江中下游一季稻高温热害风险评价32-54
  • 5.1 危险性模型的建立与评价32-36
  • 5.1.1 危险性模型的建立32-33
  • 5.1.2 未考虑复杂地形的危险性评价33-34
  • 5.1.3 考虑复杂地形的危险性评价34-36
  • 5.2 脆弱性模型的建立与评价36-39
  • 5.2.1 脆弱性模型的建立36
  • 5.2.2 脆弱性评价36-39
  • 5.3 暴露性模型的建立与评价39-40
  • 5.3.1 暴露性模型的建立39-40
  • 5.3.2 暴露性评价40
  • 5.4 防灾减灾能力模型的建立与评价40-45
  • 5.4.1 防灾减灾能力模型的建立40-41
  • 5.4.2 防灾减灾能力评价41-45
  • 5.5 高温热害风险模型的建立与评价45-48
  • 5.5.1 高温热害风险模型的建立45-46
  • 5.5.2 权重确定46-47
  • 5.5.3 高温热害风险评价47-48
  • 5.6 高温热害风险区划48-49
  • 5.7 一季稻高温热害危险性对气温升高的响应49-51
  • 5.7.1 高温热害危险性与温度的年际变化49-50
  • 5.7.2 高温热害危险性与温度的相关关系50-51
  • 5.8 小结51-54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54-58
  • 6.1 结论54-55
  • 6.2 讨论55-58
  • 参考文献58-64
  • 致谢64-66
  • 个人简介66-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秀艳;高温热害对作物的影响与对策[J];河北农业科技;2001年07期

2 杜玉林;蔬菜怎样预防高温热害[J];山东农机化;2004年06期

3 朱奇;张祥;曹洪;;2006年中灿稻高温热害情况调研[J];麦类文摘(种业导报);2006年10期

4 强惠葱;陈正发;强刚;;高温热害对繁昌县水稻生产的影响及防御补救措施[J];农技服务;2007年06期

5 杨太明;陈金华;;江淮之间夏季高温热害对水稻生长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7期

6 赵宏芬;赵宏敏;;大棚高温热害对蔬菜的影响[J];农民致富之友;2007年12期

7 黄宇;王华;;高温热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湖南农业;2008年08期

8 刘伟昌;张雪芬;余卫东;杜子璇;刘忠阳;;长江中下游水稻高温热害时空分布规律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4期

9 胡安胜;臧壮望;顾彩明;;高温热害对蔬菜生长发育的影响及防御措施[J];上海蔬菜;2009年05期

10 杜子璇;刘静;刘伟昌;;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高温热害风险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艳莉;刘映宁;李美荣;李健;;陕西果树高温热害气象特征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生态气象业务建设与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2 李仁忠;刘海英;李建业;叶海龙;余久红;金志凤;;浙江省早稻高温热害发生规律及防御措施[A];第七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杨太明;陈金华;江大纯;;江淮之间夏季高温热害对水稻生长的影响[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生态气象业务建设与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4 杨太明;陈金华;江大纯;;安徽江淮之间夏季高温热害对水稻生长的影响[A];中国农学会农业气象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刘伟昌;张雪芬;余卫东;杜子璇;刘忠阳;黄晚华;;长江中下游水稻高温热害时空分布规律研究[A];粮食安全与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2008年全国农业气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刘伟昌;张雪芬;余卫东;薛昌颖;王登琪;;长江中下游地区高温热害风险评价与分区[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重大天气气候事件与应急气象服务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7 褚召祥;张习军;姬建虎;陈孜虎;;我国煤矿高温热害及防治技术研究现状[A];第三届全国煤矿机械安全装备技术发展高层论坛暨新产品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8 何国家;杨壮;;我国煤矿高温热害现状及防治技术措施[A];第七次煤炭科学技术大会文集(下册)[C];2011年

9 王胜;田红;宋艳玲;吴蓉;;基于Logistic模型的长江中下游一季稻高温热害减产特征及预估分析[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4 极端气候事件和灾害风险管理[C];2014年

10 李仁忠;刘海英;李建业;叶海龙;余久红;金志凤;;浙江省早稻高温热害发生规律及防御措施[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1气象与现代农业[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龙新;农业部部署高温热害防范工作[N];农民日报;2013年

2 通讯员 尔实;省政府专题会议部署高温热害防控[N];安徽日报;2013年

3 李德;盛夏高温谨防作物遭受热害[N];中国特产报;2006年

4 林滋銮;蔬菜高温热害的防御[N];福建科技报;2006年

5 农友;谨防作物高温热害[N];陕西科技报;2009年

6 南方日报记者 谢庆裕 通讯员 杨绮薇;今年高温热害将重于常年[N];南方日报;2010年

7 州科技局供稿;如何预防作物高温热害[N];博尔塔拉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史力 见习记者 夏海军;农作物如何防高温热害?[N];安徽日报;2013年

9 蔡旭;蔬菜高温热害影响及对策[N];中国特产报;2003年

10 清明;农作物高温热害的预防措施[N];中国特产报;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沙修竹;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季稻高温热害风险评估与区划[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2 李友信;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高温热害分布规律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3 刘丹;基于遥感作物模型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高温热害对一季稻产量的影响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5年

4 孟林;长江中下游一季稻高温热害风险评价[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6年

5 强慧婷;江苏省高温热害及其对水稻生产的影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6 冯德花;安徽省高温热害分布规律及其中稻产量风险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1年

7 尤翠翠;水稻穗期高温热害的生理与分子机制[D];安徽农业大学;2013年

8 任景全;气候变化背景下江苏省水稻高温热害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9 贺黎明;高温热害矿井环境保障关键技术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2年

10 朱珠;江苏省水稻产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8796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8796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897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