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糠与EM菌配施对污灌区土壤Cu、Cr形态及玉米生物效应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菌糠与EM菌配施对污灌区土壤Cu、Cr形态及玉米生物效应的研究
【摘要】:本文以采自山西某污灌区污染土壤为供试土壤,杏鲍菇菌糠、灵芝菌糠、EM菌为供试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菌糠与EM菌配施对玉米生长状况及收获后土壤中不同形态Cu、Cr的含量及酶活性的影响。为进一步利用菌糠修复污灌区Cu、Cr污染土壤,合理利用菌糠提供科学依据,试验结果表明:(1) 施用菌糠与EM菌后,种植玉米土壤中全铜含量平均下降9.40%,其中杏鲍菇菌糠EM菌液配施处理下降幅度最大(11.56%);种植玉米土壤中全铬含量平均下降0.83%,其中单施灵芝菌糠处理下降幅度最大(0.95%)。(2) 施用菌糠与EM菌后,土壤中可交换态Cu含量平均增长了25.41%,碳结合态Cu含量平均升高了8.03%,有机结合态Cu含量有所升高,残渣态Cu含量有所降低,铁锰氧化态Cu含量变化不明显;土壤中可交换态Cr含量平均增长7.74%,碳结合态Cr含量平均增长6.67%,有机结合态Cr含量平均降低17.83%,铁锰氧化态Cr含量平均降低10.94%,残渣态Cr含量平均增长3.40%。(3) 施用菌糠与EM菌后土壤中蔗糖酶活性变化显著,最大增幅达96.25%,脲酶活性增幅最大为54.50%,过氧化氢酶活性平均增幅为31.67%。(4) 施用菌糠与EM菌后,玉米成熟期株高增长0.54%-8.06%,单施杏鲍菇菌糠处理株高达到最大,玉米地上部干物质量增长4.58%~27.0%,单施杏鲍菇菌糠处理地上部干物质量最大,玉米地下部干物质量增长7.55%~29.75%,其中单施杏鲍菇菌糠为最大值。(5) 施用菌糠与EM菌后,玉米苗期叶绿素含量均有所上升,其中单施灵芝菌糠处理叶绿素含量最高,达9.40mg/kg FW,单施EM菌液处理叶绿素含量与空白处理相比降低3.74%。(6) 施用菌糠与EM菌后,玉米POD活性明显增大,单施杏鲍菇菌糠处理增幅最大,增长10.98%;玉米CAT活性均高于空白处理,其中单施杏鲍菇菌糠处理CAT活性最大,较空白处理增长52.87%;玉米SOD活性增幅较大,其中灵芝菌糠EM菌液配施处理最为明显,较空白处理增长27.14%。(7) 不同处理下玉米对Cu元素转移系数呈下降趋势,且均小于空白处理,各处理Cu元素转移系数均小于1;Cr元素转移系数变化不一致,除单施EM菌液处理Cr元素转移系数小于空白外,其余处理均大于空白,各处理转移系数均大于1。(8) 施用不同菌糠与EM菌后,玉米地下部Cu含量增大且差异达显著水平,其中单施杏鲍菇菌糠处理玉米地下部Cu含量最高(69.75mg/kg);玉米地下部Cr含量各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水平,除单施EM菌液处理(23.63mg/kg)地下部Cr含量比空白高8.99%,其余4个处理与空白相比均呈降低趋势。玉米地上部Cu含量呈降低趋势,各部位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玉米地上部Cr含量各部分变化趋势不一致,其中茎、穗部Cr含量整体呈降低趋势,叶中Cr含量呈上升趋势。
【关键词】:菌糠 EM菌 铜铬污染 玉米 修复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513;S153.6
【目录】:
- 摘要6-8
- 1 前言8-16
- 1.1 土壤重金属污染概述8-9
- 1.1.1 铜污染对植物的影响8-9
- 1.1.2 铬污染对植物的影响9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9-14
- 1.2.1 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方法9-12
- 1.2.2 菌糠在农业中的应用及研究状况12-14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14-15
- 1.4 技术路线15-16
- 2 材料与方法16-18
- 2.1 供试材料16
- 2.2 试验方法16
- 2.3 样品采集与测定方法16-18
- 2.3.1 样品采集16-17
- 2.3.2 测定方法17-18
- 3 结果与分析18-31
- 3.1 菌糠与EM菌配施对土壤中铜、铬全量的影响18-19
- 3.2 菌糠与EM菌配施对土壤中铜、铬形态的影响19-22
- 3.2.1 菌糠与EM菌配施对土壤中铜形态的影响19-21
- 3.2.2 菌糠与EM菌配施对土壤中铬形态的影响21-22
- 3.3 菌糠与EM菌配施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22-24
- 3.4 菌糠与EM菌配施对玉米生长状况的影响24-28
- 3.4.1 菌糠与EM菌配施对玉米苗期株高的影响24-25
- 3.4.2 菌糠与EM菌配施对玉米苗期叶绿素含量的影响25-26
- 3.4.3 菌糠与EM菌配施对玉米成熟期株高、干重的影响26-27
- 3.4.4 菌糠与EM菌配施对玉米成熟期酶活性的影响27-28
- 3.5 菌糠与EM菌配施处理下玉米成熟期对铜、铬的转移及富集能力28-29
- 3.6 菌糠与EM菌配施对玉米成熟期各部位Cu、Cr含量的影响29-31
- 3.6.1 菌糠与EM菌配施对玉米地下部铜、铬含量的影响29-30
- 3.6.2 菌糠与EM菌配施对玉米地上部铜、铬含量的影响30-31
- 4 结论与讨论31-34
- 4.1 结论31-33
- 4.2 讨论33-34
- 参考文献34-40
- Abstract40-42
- 致谢4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银合;;化学淋洗和固化/稳定化技术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J];安徽农业科学;2016年01期
2 刘艳丽;周蓓蓓;王全九;谭帅;;纳米碳对黄绵土Cu(Ⅱ)迁移影响的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6年01期
3 林维晟;吴海泉;胡家朋;黄雪婷;徐颖惠;;生物酶生态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J];环境工程学报;2015年12期
4 杨雨嘉;支崇远;李培林;易婷婷;董万鹏;;重金属Cd~(2+)和Cu~(2+)对一种曲壳藻生长情况及其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生态科学;2015年06期
5 王期凯;郭文娟;孙国红;林大松;徐应明;刘静茹;于士雷;;生物炭与肥料复配对土壤重金属镉污染钝化修复效应[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5年06期
6 杨启良;武振中;陈金陵;刘小刚;王卫华;刘艳伟;;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研究现状及其水肥调控技术展望[J];生态环境学报;2015年06期
7 孙建平;汤利;续勇波;郑毅;;施氮对小麦蚕豆间作根际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5年03期
8 徐友宁;张江华;柯海玲;陈华清;乔冈;刘瑞平;史宇飞;;某金矿区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人体健康风险[J];地质通报;2014年08期
9 李明遥;张妍;杜立宇;苏雪楠;董淑萍;兰西平;;生物炭与沸石混施对土壤Cd形态转化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4年03期
10 胡鹏杰;李柱;钟道旭;郑蕾娜;居述云;吴龙华;骆永明;;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植物吸取修复研究进展[J];植物生理学报;2014年05期
,本文编号:8865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886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