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与病原菌互作的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本文关键词:植物与病原菌互作的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摘要】:深入认识植物与病原菌的识别方式、亲和性或非亲和性的互作模式,对于揭示植物-病原菌互作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蛋白质组学方法研究病原菌侵染植物过程,分析相关的基因和蛋白,有助于从分子水平上探究植物-病原菌相互作用机制。本文概述了植物-病原菌的互作机制,系统介绍了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方法在植物-病原真菌、植物-病原细菌两类互作系统中的应用,分析了植物与病原菌互作过程中可能涉及的差异表达功能蛋白,并对当前蛋白质组学技术在植物与病原菌互作研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探讨。
【作者单位】: 农业部果树种质资源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
【关键词】: 相互作用 病原菌 植物宿主 蛋白质组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00968) 国家863计划(2006AA100108)
【分类号】:S432.2
【正文快照】: 植物抗病性及抗病机制研究是当今植物病理学和植物抗病育种研究的热点和焦点。在自然情况下,植物经常处于生物胁迫或非生物胁迫之中,就生物胁迫而言,病原菌是诱发植物病害的主要根源,因此病原菌胁迫就成为植物主要的生物胁迫[1]。当受到外来病原菌侵染时,植物将通过改变自身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梁宇,荆玉祥,沈世华;植物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J];植物生态学报;2004年01期
2 郭奕明,沈世华,荆玉祥,匡廷云;后基因组时代的植物蛋白质组学(英文)[J];Acta Botanica Sinica;2002年06期
3 王忠华,贾育林,夏英武;植物抗病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植物学通报;2004年05期
4 王友红,张鹏飞,陈建群;植物抗病基因及其作用机理[J];植物学通报;2005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少斌;刘慧;;双向电泳技术在植物蛋白质组研究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0期
2 袁亮;张伟彬;;植物抗病基因作用机理及克隆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4期
3 张虹;;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5期
4 姜国勇,杨仁崔;番茄Tm-2~2基因是一个受外源乙烯调节的抗病基因[J];病毒学报;2004年04期
5 宁顺斌;钙离子可能参与放线菌素D诱导的玉米细胞凋亡(英文)[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6 杲修杰;王正华;曹孟良;;植物抗病基因研究进展[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农学卷;2006年04期
7 ;NBS-LRR Proteins and Their Partners:Molecular Switches of Plant Defense[J];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2008年04期
8 陈伟;游向荣;龙强;李燕;;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与技术[J];福建果树;2006年04期
9 张建国,何彩云,段爱国,殷继艳;植物热激蛋白研究进展[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10 姜国勇,杨仁崔;乙烯在Tm-2~2抗ToMV反应中激发ROS发生并导致细胞死亡(英文)[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雪;王省芬;马峙英;张桂寅;李喜焕;;黄萎病菌胁迫条件下棉花叶片的蛋白质组分析[A];中国棉花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七次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2 王柏臣;甘四明;卢孟柱;张德强;卓仁英;诸葛强;;林木遗传学发展[A];2008-2009林业科学学科发展报告[C];2009年
3 王峰;简恒;;植物线虫侵入过程中寄主反应的分子机理[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赖晓芳;中国对虾应答WSSV侵染相关基因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李春艳;小黑麦籽粒灌浆过程中淀粉生物合成和胚乳细胞程序性死亡的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3 陈洋;转cry1Ab/vip3H水稻抗螟性的鉴定及三类不同转基因水稻对其非靶标生物褐飞虱影响的评价[D];浙江大学;2010年
4 王猛;马尾松抑制消减文库的构建及抗病性相关基因的克隆[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5 陈少瑜;丽江云杉体胚发生体系优化及体胚发育过程蛋白质组分析[D];云南大学;2010年
6 Muharam Ali;抗条锈病小麦N95175抗性基因的遗传图谱与克隆[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7 曾兴权;小麦抗条锈病种质的鉴定及其抗性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和克隆[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8 周亚福;几类植物分泌结构发育过程中的细胞程序性死亡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9 孔祥培;玉米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C族MAPKK基因ZmMKK4的分离及功能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10 熊军波;紫花苜蓿响应盐胁迫的蛋白质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航;“柏拉玛地”玉米大斑病无病斑型抗性基因HtNB的定位[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赵丹丹;磷胁迫下油菜幼苗叶片的蛋白质组学初步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3 任秋红;油菜菌核病抗性相关基因的功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4 程丹丹;赤星病菌代谢产物对烟草BY-2细胞程序化死亡的诱导[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5 白宇杰;杂交水稻盐胁迫响应差异蛋白质组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娟;棉花纤维不同发育阶段蛋白质组的比较分析[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7 孙溶溶;花椰菜菌核病抗性种质资源筛选及诱导抗性生理基础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张吉磊;啤酒泡沫蛋白质的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9 杨水莲;湖南野生假俭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10 陈佳平;小麦与叶锈菌互作体系中TaHIR2基因克隆及其特性分析[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郭泽建,李德葆;活性氧与植物抗病性[J];植物学报;2000年09期
2 周建明,朱群,白永延;高等植物防卫反应的信号传导[J];植物学通报;1999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庆颖;张永嘉;吴泽阳;;石斑鱼烂尾病的病理组织学观察[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1993年02期
2 孔凡彬;高扬帆;陈锡岭;李广领;陈军;;不同杀菌剂对玉米弯孢叶斑病菌的抑菌效果[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1期
3 许丹宁;侯振中;薛岩;孙庆申;;奶牛临床型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6年02期
4 马琼;万佐玺;秦恩华;周光来;柳俊;余展深;;魔芋白绢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5 孙翰昌;杨帆;;草鱼肠炎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J];湖北农业科学;2008年07期
6 郭伶;陈艳会;陈宝利;;奶牛急性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J];中国牛业科学;2011年01期
7 T3}\0棠,尚兆信,潘乃珍,周国乃;猪副伤寒病原菌粗制Qg毒素对猪副伤寒发病的影响[J];中国兽医杂志;1964年03期
8 赵淑芳,胡东维,程方民;大麦与白粉病菌互作中钙调素的细胞化学定位[J];细胞生物学杂志;2004年06期
9 John K.Rosenberger ,蔡蕊;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和鸡贫血病毒相互作用的探讨[J];家禽科学;1991年04期
10 暴增海;;日发现苹果新病原菌[J];农业科技通讯;199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裴霞;;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原菌流行病学研究[A];中国医院协会第十六届全国医院感染管理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9年
2 王静;陈,
本文编号:8880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888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