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点面拓展方法对揭示土壤有机碳变异性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9-22 05:39

  本文关键词:点面拓展方法对揭示土壤有机碳变异性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土壤有机碳 点面拓展方法 空间预测 南方红壤丘陵区


【摘要】:以江西省余江县中部地区为例,基于规则网格采样点,利用普通克里格(OK)和3种图斑连接方法(采样点分别与土壤图斑(PSt)、土地利用图斑(PLu)及土壤-土地利用复合图斑连接(PSt Lu))对土壤有机碳(SOC)进行点面拓展,并通过验证样点对比各方法的预测精度。结果表明,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对红壤区SOC含量有显著影响,其中土地利用的影响大于土壤类型。OK方法未考虑土壤和土地利用对SOC的影响,空间预测误差最大;PSt和PLu分别考虑了土壤和土地利用类型间的差异,误差较OK分别降低了35.8%和46.0%;而PSt Lu综合考虑了土壤和土地利用的影响,误差较OK降低了48.9%。此外,PSt、PLu和PSt Lu方法得到的SOC分布分别与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壤-土地利用组合的空间分布一致,均较OK能更好的反映现实情况。
【作者单位】: 江苏师范大学;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 点面拓展方法 空间预测 南方红壤丘陵区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01213) 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0812201231) 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重点项目(201410320036Z)资助
【分类号】:S153.6
【正文快照】: 张啸,程瑶,张忠启,于法展.点面拓展方法对揭示土壤有机碳变异性的影响[J].土壤通报,2016,47(4):846-852ZHANG Xiao,CHENG Yao,ZHANG Zhong-qi,YU Fa-zhan.Effect of Point-plane Expanding Method on Detecting the Variability ofSoil Organic Carbon[J].Chinese Journal of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丽霞,潘剑君;土壤有机碳动态模型的研究进展(英文)[J];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2003年04期

2 周莉,李保国,周广胜;土壤有机碳的主导影响因子及其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5年01期

3 张国盛,黄高宝;农田土壤有机碳固定潜力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5年02期

4 彭文英;张科利;杨勤科;;退耕还林对黄土高原地区土壤有机碳影响预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年03期

5 朱连奇;朱小立;李秀霞;;土壤有机碳研究进展[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6 邵月红;潘剑君;许信旺;米高奇;;浅谈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的估算方法[J];土壤通报;2006年05期

7 赵鑫;宇万太;李建东;姜子绍;;不同经营管理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06年11期

8 于永强;黄耀;张稳;孙文娟;;华东地区农田土壤有机碳时空格局动态模拟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年01期

9 苏艳华;黄耀;;湿地垦殖对土壤有机碳影响的模拟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8年04期

10 许信旺;潘根兴;汪艳林;曹志宏;;中国农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及控制因素[J];地理研究;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敏;;中国土壤有机碳研究综述[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0 林业与气候变化论文集[C];2009年

2 卢茜;唐英平;高人;尹云锋;马红亮;;温度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吴庆标;王效科;郭然;;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研究进展[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4 王百群;苏以荣;吴金水;;应用稳定性碳同位素研究土壤有机碳的来源构成[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核科技、核应用、核经济论坛[C];2005年

5 安静;邓波;韩建国;杨富裕;;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影响因子的研究进展[A];农区草业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秦小光;宁波;殷志强;穆燕;;末次间冰期以来渭南黄土地区土壤有机碳碳库的演变[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7 周莉;周广胜;;中国东北样带土壤有机碳对环境变化响应的研究[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8 李富山;韩贵琳;唐杨;吴起鑫;;喀斯特地区不同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氮特征:以贵州普定为例[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9 邱海源;黄志伟;王宪;;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汪青;张平究;;退耕还湿对菜子湖湿地土壤有机碳组分与质量的影响[A];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安全学术论文摘要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步宣;全球循环与土壤有机碳[N];中国矿业报;2010年

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李珍素;人为因素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N];农资导报;2006年

3 李云;中国耕作土壤固碳有潜力[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守才;水土流失对黑土坡耕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5年

2 尤孟阳;黑土母质熟化过程中的土壤有机碳组分与结构变化特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5年

3 李慧;东北地区主要旱田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及固碳潜力估算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4 范胜龙;农用地分等中样点布设对表征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的尺度效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5 崔鸿侠;神农架巴山冷杉林土壤有机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5年

6 李慧;东北地区主要旱田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及固碳潜力估算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4年

7 许信旺;不同尺度区域农田土壤有机碳分布与变化[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8 徐华君;中天山北坡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9 王百群;黄土区侵蚀与干旱环境中土壤有机碳氮的变化与迁移[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10 王淑平;土壤有机碳和氮的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林林;山地丘陵区耕地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变异特征分析及预测[D];西南大学;2013年

2 蔚耀洲;温度和水分对山西省地带性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3 李悦;不同农作管理措施对东北地区农田土壤有机碳未来变化的模拟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4 姜航;张广才岭西坡地形因子和保护机制对土壤有机碳积累的相对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5 黄琳琦;森林土壤有机碳氮分布及矿化特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6 刘孝阳;复垦土壤有机碳空间插值及监测样点优化布局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7 李隽婷;不同施肥和耕作方式对新修梯田土壤水分和碳氮磷动态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5年

8 王莲阁;温度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其动力学特征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5年

9 贾会娟;西南丘陵区保护性耕作下旱作农田土壤有机碳、氮相关组分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10 张洋;浙江凤阳山不同林分土壤有机碳矿化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8991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8991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7a3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