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中丘陵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的灰色关联分析
本文关键词:川中丘陵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的灰色关联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川中丘陵区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理化性质 层次分析法 灰色关联分析
【摘要】:以川中丘陵区小流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坡耕地、坡改梯、甜橙林和水保林4种土地利用方式以及裸地(对照)对0~10和10~20 cm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土地利用方式下,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随土层加深而减小,而土壤容重则相反,全钾层间差异不大.相同土层甜橙林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全磷、有效磷含量最大,容重最小,水保林全氮、碱解氮含量最高,水保林0~10 cm土层的有机质含量最高,甜橙林10~20 cm土层的有机质含量最高.0~10 cm土层,灰色关联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水保林(0.9441)、甜橙林(0.8858)、梯平地(0.6300)、裸地(0.5397)、缓坡耕地(0.4714);10~20 cm土层,灰色关联度依次为水保林(0.8919)、甜橙林(0.8401)、梯平地(0.5773)、裸地(0.5301)、缓坡耕地(0.5175).水保林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作用最佳,缓坡耕地改良效果最差.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川中丘陵区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理化性质 层次分析法 灰色关联分析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1BAD31B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171291) 农业部公益性科研项目(201003014-6-3)资助~~
【分类号】:S153
【正文快照】: 本文由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1BAD31B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171291)和农业部公益性科研项目(201003014-6-3)资助This workwas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Key Technology RD Program(2011BAD31B03),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42171291)and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广容;李春莉;王自林;李永梅;;滇池流域农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磷素积累及其吸附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7期
2 阳利永;吴献花;赵斌;吴斌;王泉;;滇池柴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养分剖面分异[J];水土保持研究;2012年05期
3 张文晖;傅瓦利;张洪;张治伟;王冬银;;岩溶山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石灰土基本特性的影响[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7年03期
4 李守中;徐文程;许鹏程;;闽侯郊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碳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1期
5 杨泽贵;陈婷;林立金;朱雪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水土流失的影响[J];人民长江;2009年11期
6 乔有明;王振群;段中华;;青海湖北岸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J];草业学报;2009年06期
7 刘庆;吕振江;郑文爽;张银君;;黄河三角洲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的改良效应[J];土壤通报;2011年02期
8 赵锦梅;张德罡;刘长仲;徐长林;;祁连山东段高寒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性状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2年02期
9 李建兴;何丙辉;徐小军;;生物埂护坡下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渗透性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2年06期
10 王国兵;赵小龙;王明慧;阮宏华;徐长柏;徐亚明;;苏北沿海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易氧化碳含量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杉;胡荣桂;聂文婷;;三峡库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下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2 廖燕;朱君君;孙振钧;王冲;张宁;;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蚯蚓种群特征及与土壤肥力的关系[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8年
3 徐华勤;章家恩;冯丽芳;全国明;毛丹娟;孟磊;;微生物商对华南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不同土壤类型的响应[A];第五届中国青年生态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海春兴;赵烨;陈志凡;赵芳敏;;河北坝上东南端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可蚀性研究——以河北丰宁县大滩乡三道河为例[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5 吴祥云;张丹丹;李海燕;;辽西地区朝代小流域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A];中国水土保持学会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甄莉娜;张英俊;;农牧交错带典型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可培养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及剖面分布特征[A];2012第二届中国草业大会论文集[C];2012年
7 范君华;刘明;;塔里木极端干旱区5种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酶活性的影响[A];首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甄晓君;傅瓦利;贾红杰;段正锋;杜富芝;;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以重庆市中梁山岩溶区为例[A];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新农村建设研究[C];2008年
9 李强;刘毅华;;低碳经济与农村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思考[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10 李强;刘毅华;;低碳经济与农村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思考[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副市长 邓庆忠;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转变土地利用方式[N];惠州日报;2014年
2 本报评论员;关键是变革土地利用方式[N];深圳特区报;2006年
3 记者 肖姗 韦铭;创新转变土地利用方式 有力助推南京科学发展[N];南京日报;2012年
4 本报记者 李丽颖;创新土地利用方式 加快推进城镇化[N];农民日报;2013年
5 记者 胡志喜;深化改革推进土地利用方式转变[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6 韩永先;官学研共推土地利用方式根本转变[N];中华工商时报;2010年
7 记者 冯培丽 通讯员 贺楚华 任志远;四方面推进“双保”工作 力促土地利用方式转变[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8 记者 杨应奇 通讯员 杨丁丁;南京开展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创新试点[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2年
9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王勇;转变土地利用方式 促进发展方式转变[N];宁波日报;2011年
10 市长 邵占维;促节约守红线惠民生加快转变土地利用方式[N];杭州日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楠楠;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宁夏荒漠草原区土壤的影响[D];宁夏大学;2015年
2 毛琴;岩溶槽谷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效益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3 姜涛;辽宁省西北部风沙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固沙改土效应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4 祝滔;缙云山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组分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3年
5 宋敏;喀斯特峰丛洼地坡面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肥力空间异质性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年
6 张慧;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固碳减排潜力分析[D];西南大学;2011年
7 江淼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水土流失与降雨特性的关系[D];福建农林大学;2003年
8 宋春;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黑土磷素肥力特征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7年
9 李菁;陕北南泥湾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形态特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沈艳;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碳形态特征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9131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913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