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农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农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摘要】:研究了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小麦→豌豆→小麦轮作系统下免耕(N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免耕+秸秆覆盖(NTS)等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容重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措施可显著提高0~5cm层土壤有机碳、氮(全氮、速效氮)、磷(全磷、速效磷)、钾(全钾、速效钾)的含量,其中,NTS效果最优,可显著降低0~30cm各土层土壤容重;土壤有机碳与氮(全氮、速效氮)、磷(全磷、速效磷)各因子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传统耕作相比,NTS、NT、TS降低土壤容重,提高了土壤养分的含量。豌豆田土壤容重分别降低4.80%、2.67%、4.00%,有机碳分别提高10.52%、4.63%、4.83%,全氮分别提高13.83%、7.45%、8.51%;春小麦田土壤容重分别降低4.62%、3.08%、4.62%,有机碳分别提高11.99%、7.78%、12.10%,全氮分别提高11.11%、6.67%、3.33%。
【作者单位】: 甘肃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奈曼沙漠化研究站;中国科学院大学;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土壤容重 土壤养分 黄土高原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160269)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D14B03) 甘肃省高校基本科研费项目
【分类号】:S345;S153
【正文快照】: 0引言土壤是构成农田生态系统的要素,是作物生长发育所需水分、养分及热量的载体。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雨养农业区常年对土壤进行翻耕、耙耱,这种传统耕作方式会导致土壤结构破坏。作物秸秆大量移出减少了养分的外源投入,也会导致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使得耕地质量日趋下降,作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建;刘苗;李立军;刘景辉;KENNETH Dean Sayre;;不同耕作方式对内蒙古旱作农田土壤性状及作物产量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0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允青,武际,朱宏斌,李孝勇,鲁伊宁,郭熙盛;酸性红黄壤施用白云石对小麦、红豆产量的效应[J];安徽农业科学;2002年02期
2 李莉;;野生葛仙米生长繁殖期水分干湿交替管理模式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2期
3 刘淑霞;王海玲;赵兰坡;高强;张红梅;;吉林省主要耕作土壤钾素状况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3期
4 罗姗;张昆;彭涛;李宁云;;旅游活动对高原湿地纳帕海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6期
5 甄若宏;王强盛;周建涛;郑建初;何加骏;卞新民;;稻鸭共作复合系统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1期
6 夏日红;王钰;;广玉兰的生长与立地条件中的关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5期
7 程斯;何丙辉;王侨;苏锋;;不同果草模式下土壤理化性状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0期
8 黄易;;纳帕海湿地退化对碳氮积累影响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3期
9 袁颖红;;长期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氮素形态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6期
10 潘园园;黄成敏;;中国土壤中钙积层深度与年降水量关系的定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建军;李达模;;水稻(抗)潜育性水稻土的生理生态机制及其品种间的差异[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2 高晓飞;杨洁;史海珍;;土壤水分蒸发测定实验项目的改进[A];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高晓飞;王晓岚;;地理院系土壤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A];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1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4 孙愫文;;黑龙江省松嫩平原分散土的分散性机制研究[A];全国第三次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上卷)[C];1988年
5 赖宪明;刘波;王旭;张春雨;张英辉;庄长楠;;有机肥对苜蓿生长及其产量影响研究[A];科技创新与节能减排——吉林省第五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6 杨玉海;袁峡;吐尔逊古丽;买买提;李卫红;;塔里木河中游土壤盐分变异及其特点[A];海峡两岸环境与资源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集[C];2007年
7 高国雄;史常青;贾俊姝;李文忠;;祁连山南麓退耕还林不同配置模式的土壤效应[A];中国北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管理与效益评价实践[C];2008年
8 尹娜;李占斌;李鹏;;不同制样粒径对测定土壤有效磷结果的影响[A];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李树志;鲁叶江;高均海;郭友红;;兖州矿区塌陷地土壤特性研究浅析[A];第七届全国矿山测量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同延安;王建;马文娟;高义民;高鹏程;;猕猴桃树钾素吸收累积动态规律与施肥管理[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江山;保护性耕作对旱区小麦—菘蓝轮作土壤生态及作物生理特性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2 高述超;长沙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与碳平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3 黎建强;三峡库区植物篱生态效益分析与评价[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4 孙艳丽;开封城市土壤有机碳密度、组成及时空变化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5 鲁顺保;澳大利亚三种森林类型土壤有效碳和氮库及相关微生物过程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1年
6 鲁艳红;长期施肥条件下红壤性水稻土有机质特征及其与土壤质量的关系[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7 倪忠云;西藏曲水—桑日地区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8 黎炜;煤矿充填复垦区土壤肥力质量变化与地下水重金属污染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9 李孝良;贵州喀斯特石漠化演替阶段土壤质量属性变化特征[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10 李金霞;鄂尔多斯高原西部植被—土壤—土壤动物对荒漠化的响应[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轶;潍坊烟区烟叶生产发展的限制因子及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2 张晗芝;生物炭对土壤肥力、作物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1年
3 向晓晶;重庆芙蓉洞洞穴系统元素运移的地球化学过程及其环境意义[D];西南大学;2011年
4 王明明;8年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玉米—小麦—大豆轮作系统土壤碳固定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1年
5 沈云霞;干湿循环作用下含盐类遗址土盐渍劣化试验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6 马巍;苏打盐碱地水田施肥模型及硫酸铝适宜施用量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7 魏博微;不同措施对大安市苏打碱土的改良效果及对植物生长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8 杜传莉;红壤旱地棉田间作和稻草覆盖的生理生态效应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1年
9 黄学芹;核(桃)农间作系统栽植管理技术模式的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1年
10 唐力;包头市常见绿化树种体内与生境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含量的相关分析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樊丽琴,南志标,沈禹颖,高崇岳;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小麦田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J];草原与草坪;2005年04期
2 朱文珊,曹明奎;秸杆覆勊免耕法的节水培肥增产效益及应用前景[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88年04期
3 李洪文,陈君达,高焕文,王树东;旱地表土耕作效应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0年02期
4 严洁,邓良基,黄剑;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机化;2005年02期
5 贾树龙,孟春香,任图生,杨云马;耕作及残茬管理对作物产量及土壤性状的影响[J];河北农业科学;2004年04期
6 张成娥,梁银丽,贺秀斌;地膜覆盖玉米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2年04期
7 王芸;李增嘉;韩宾;史忠强;宁堂原;江晓东;郑延海;白美;赵建波;;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微生物量及活性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7年08期
8 徐华勤;肖润林;杨知建;宋同清;夏艳君;罗文;李盛华;;不同培肥措施对红壤茶园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07年07期
9 宇万太;赵鑫;姜子绍;李欣宇;马强;周桦;;不同施肥制度对潮棕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07年10期
10 何容;王国兵;汪家社;许波峰;汪科继;方燕鸿;施政;阮宏华;;武夷山不同海拔植被土壤微生物量的季节动态及主要影响因子[J];生态学杂志;2009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惠光,张金莲,罗新湖,聂国华;伊宁市土壤养分的变化及施肥对策[J];新疆农业科技;2003年06期
2 徐丽华;魏朝富;谢德体;杨伟;;土壤养分遥感监测研究进展[J];农机化研究;2011年09期
3 王蓬;王海荣;;土地荒漠化过程中土壤养分变化分析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24期
4 武伟,唐明华,刘洪斌;土壤养分的模糊综合评价[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5 司欲辰;土壤养分测试仪[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1年05期
6 余顺和,杨惠兰,郑梅玲;和静县土壤养分现状及施肥对策[J];新疆农业科技;2001年05期
7 冯锋,杨新泉,李振声;植物高效利用土壤养分潜力和土壤环境良性循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完成情况总结[J];中国基础科学;2001年07期
8 刘长庆,王德科,王文香,桑为民;不同棚龄大棚土壤养分年度变化特征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1年06期
9 肖洪浪,李涛,刘立超;沙漠地区麦田土壤养分运动特征[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1年01期
10 陈浮,濮励杰,曹慧,彭补拙,杨桂山,周生路;近20年太湖流域典型区土壤养分时空变化及驱动机理[J];土壤学报;200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国安;项建军;袁全;;分散经营模式下的土壤养分的精准管理研究[A];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李红裔;张野;赵迪;吴锡欣;;基于神经网络多模型的土壤养分肥力评价[A];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马友华;胡勤远;贾盛宁;梁红霞;黄界颍;张自立;;安徽省土壤养分和肥料信息系统研究[A];第八届全国青年土壤暨第三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4 邢竹;李春杰;郭建华;王贵政;;土壤养分信息系统在平衡施肥中的应用(摘要)[A];中国地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专题篇)[C];2004年
5 郑小佳;邓良基;张世熔;张春;黄成毅;苟曦;;川中丘陵区不同地形位置下土壤养分特征研究[A];庆祝中国土壤学会成立60周年专刊[C];2005年
6 贾小红;高如泰;任慧勤;陈清;黄元仿;梁金凤;;种植结构变化对菜地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中)[C];2008年
7 张淑娟;王凤花;张海红;赵华民;;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土壤养分检测方法[A];纪念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CSAE 2009)论文集[C];2009年
8 武继承;龚子同;郑惠玲;薛毅芳;;土壤养分变化特征与土壤保护研究[A];中国地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专题篇)[C];2004年
9 张琳;张凤荣;吕贻忠;孔祥斌;王茹;;大城市郊区耕地集约利用程度变化趋势及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中)[C];2008年
10 李鑫鑫;王学奎;王沫;涂代群;牟来明;徐泽刚;宋慧洁;;稻连轮作区水稻土壤养分与微生物数量分析[A];全国第9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华凌;气候变化可导致土壤养分失衡[N];科技日报;2013年
2 高科;土壤养分测试仪[N];河北科技报;2001年
3 记者 赵红梅;“土壤养分管理与平衡施肥”让农民亩增收近200元[N];河北日报;2006年
4 通讯员 伍军邋彭建国;塔西南与喀什合作研究土壤养分[N];中国石油报;2008年
5 赵强;土壤养分的分析方法[N];山西科技报;2004年
6 通讯员 徐翔 何宜坦 记者 刘伟;全村农田吃上“营养配餐”[N];连云港日报;2006年
7 通讯员 姜晓平;磴口土壤养分含量逐年上升[N];巴彦淖尔日报(汉);2010年
8 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金继运 研究员;以分区土壤养分管理实现产业化[N];中华合作时报;2005年
9 冯国明;蔬菜合理轮种 降害增肥减病[N];中华合作时报;2006年
10 李青 何人;蔬菜栽培“一听五看”[N];山西科技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芬;陕西省土壤养分与肥料资源利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赵业婷;基于GIS的陕西省关中地区耕地土壤养分空间特征及其变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徐丽华;土壤养分预测方法的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4 刘雪梅;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检测土壤养分及仪器开发[D];东华大学;2014年
5 姜城;不同经营体制下土壤养分空间变异规律及管理技术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0年
6 许红卫;田间土壤养分与作物产量的时空变异及其相关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7 李瑞;规模经营条件下土壤养分精准管理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8 王红娟;我国北方粮食主产区土壤养分分布特征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9 程明芳;离子交换树脂膜提取土壤养分技术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2年
10 贾生尧;基于光谱分析技术的土壤养分检测方法与仪器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重洁;山西省耕地土壤养分空间分布及其与地貌禾口土壤的相关性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2 王紫如;植物在土壤肥力演替中的贡献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3 张惠;典型绿茶茶园土壤养分和重金属的空间变异特性分析及肥力质量评价[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4 罗博;昌都地区“老五县”农业土壤养分特征及综合评价[D];西南大学;2015年
5 谭春荐;保护性耕作对坡耕地土壤养分维持及水蚀防控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6 赵映翠;宜君县核桃经济林地土壤养分调查与肥力综合评价[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7 王倩;不同覆盖模式对旱地苹果园土壤养分、微生物和酶活性影响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8 员敏;榆林地区土壤养分时空变异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9 马桦薇;煤炭基地村庄复垦土壤养分时空变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10 崔丹娜;河北省西柏坡高速公路生态袋土壤变化与植被恢复情况分析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9221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922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