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区水稻土水稳性团聚体有机氮组分及其对矿化氮的贡献
本文关键词:黑土区水稻土水稳性团聚体有机氮组分及其对矿化氮的贡献
更多相关文章: 黑土区 水稻土 水稳性团聚体 有机氮组分 氮矿化潜势
【摘要】:东北黑土区水稻土已成为该区域重要的水稻土资源之一。水稻土有机氮的化学形态和存在状况直接影响土壤有机氮的矿化分解,是影响土壤氮素有效性的重要因子。科学地评价黑土区水稻土的氮素肥力特征,对于黑土的合理利用和培肥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为止,对于黑土区水稻土有机氮组分及可矿化氮的关系等内容还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本文以黑土区水稻土为研究对象,采用湿筛法、Bremner法以及长期淹水培养法,研究了不同有机碳(氮)水平水稻土水稳性团聚体的组成、有机氮组分分布以及氮素矿化特征,分析了各级团聚体有机氮组分与可矿化氮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对可矿化氮有重要贡献的有机氮组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土壤以2~0.25 mm团聚体组成为最大,是优势粒级,具有明显的固碳、氮的能力;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对该粒级团聚体组成及其碳、氮影响显著(P0.01)。(2)土壤及各级团聚体中均以酸解氮为主,酸解各组分氮含量及其占土壤全氮比例的分布规律均表现为未知态氮氨基酸态氮氨态氮氨基糖态氮,各组分有机氮主要赋存在2~0.25 mm团聚体中;酸解各组分氮对各级团聚体形成的作用因团聚体粒级不同而异,对>0.25 mm、2 mm、0.053 mm团聚体形成有重要贡献的组分分别为酸解氨态氮和氨基酸态氮、酸解氨态氮和氨基糖态氮。(3)土壤氮矿化潜势(N0)为38.0~175.3 mg kg-1,矿化速率常数(k0)为0.022~0.041 d-1,氮矿化潜势主要分布在2~0.25 mm团聚体中(50.9-85.8 mg kg-1),其次依次分布在2 mm、0.25~0.053 mm和0.053 mm团聚体中;土壤氮矿化潜势(No)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和pH值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或p<0.05),矿化速率常数(k0)与土壤全氮、pH值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土壤有机碳(氮)及pH值是影响土壤有机氮素矿化的重要因素,各级团聚体中全氮含量和C/N值是影响各级团聚体氮素矿化的重要因素。(4)土壤酸解氨态氮、氨基酸态氮、氨基糖态氮及和非酸解氮均与氮矿化势关系密切(p<0.01),酸解氨态氮对可矿化氮的贡献最大,是土壤可矿化氮的主要来源;各级团聚体中有机氮组分对其可矿化氮的贡献因团聚体粒级不同而异,在>2 mm、2~0.25mm、0.25~0.053 mm、0.053 mm团聚体中对其可矿化氮有重要贡献的组分分别为非酸解氮、酸解未知态氮、酸解氨基酸态氮和氨态氮、酸解氨态氮和氨基酸态氮。本文对黑土区不同碳氮水平水稻土水稳性团聚体有机氮组分及其氮素矿化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分析了各级团聚体有机氮组分对其可矿化氮的贡献,从团聚体的微观角度,探讨了土壤供氮的机理。研究结果为明确黑土区水稻土的氮素肥力特征及其合理培肥具有重要理论与应用价值。
【关键词】:黑土区 水稻土 水稳性团聚体 有机氮组分 氮矿化潜势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153.6
【目录】:
- 摘要8-10
- ABSTRACT10-12
- 第一章 前言12-24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12-21
- 1.1.1 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的研究12-14
- 1.1.2 土壤团聚体有机氮组分的研究14-18
- 1.1.3 土壤团聚体氮素矿化特征的研究18-20
- 1.1.4 有机氮组分与可矿化氮关系的研究20-21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21-22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22-24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22-23
- 1.3.2 技术路线23-24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24-29
- 2.1 研究区概况24
- 2.2 土壤样品采集24-25
- 2.3 分析项目及测定方法25-27
- 2.3.1 土壤团聚体分级25
- 2.3.2 土壤及各级团聚体有机氮的分组25-26
- 2.3.3 土壤及各级团聚体有机氮矿化培养试验26-27
- 2.3.4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测定27
-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27-29
- 2.4.1 各级团聚体中各指标的计算27-28
- 2.4.2 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的计算28
- 2.4.3 数据分析28-29
- 第三章 结果分析与讨论29-59
- 3.1 黑土区水稻土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及其有机碳、全氮分布29-33
- 3.1.1 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29-30
- 3.1.2 土壤及水稳性团聚体中有机碳、全氮含量30-32
- 3.1.3 讨论32-33
- 3.1.4 小结33
- 3.2 黑土区水稻土水稳性团聚体有机氮组分的分布特征33-43
- 3.2.1 土壤中有机氮组分的组成33-36
- 3.2.2 水稳性团聚体中有机氮组分的分布36-41
- 3.2.3 讨论41-43
- 3.2.4 小结43
- 3.3 黑土区水稻土水稳性团聚体氮素矿化特征43-51
- 3.3.1 土壤中潜在氮矿化势及矿化速率常数43-46
- 3.3.2 水稳性团聚体中潜在氮矿化势及矿化速率常数46-49
- 3.3.3 水稳性团聚体中潜在氮矿化势及矿化速率常数与其有机碳、全氮的关系49-50
- 3.3.4 讨论50-51
- 3.3.5 小结51
- 3.4 黑土区水稻土水稳性团聚体中有机氮组分对可矿化氮的贡献51-59
- 3.4.1 土壤中有机氮组分对可矿化氮的贡献51-53
- 3.4.2 水稳性团聚体中有机氮组分对可矿化氮的贡献53-57
- 3.4.3 讨论57-58
- 3.4.4 小结58-59
- 第四章 结论59-61
- 参考文献61-70
- 致谢70-71
- 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C.Gianello;J.M.Bremner;胡全才;焦晓燕;;测定土壤潜在有效有机氮的简单化学方法[J];土壤学进展;1988年05期
2 宋琦;我国几种土壤的有机氮组成和性质的研究[J];土壤学报;1988年01期
3 ;生物有机氮磷肥(通用肥)施用情况[J];农业科技与信息;1994年08期
4 黄银燕,陈绍红,杨靖;农业土壤中可溶性有机氮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3年04期
5 吴江奇;;雅砻江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溶解性有机氮分布特征研究[J];北京农业;2011年15期
6 郑声滔;翁碧英;;微生物与土壤碳素关系之探析[J];西藏农业科技;1987年02期
7 ;生物有机氮磷肥通用型[J];农业科技与信息;1994年Z1期
8 张明岩;;农业土壤中可溶性有机氮的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4年03期
9 李辉;高强;张晋京;;土壤中有机氮形态及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4年21期
10 赵满兴;Kalbitz Karsten;周建斌;;黄土区几种土壤培养过程中可溶性有机氮的变化及其与土壤矿化氮的关系[J];水土保持学报;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葛体达;宋世威;唐东梅;Roberts P.;Jones D.L.;黄丹枫;;上海郊区不同园艺生产系统土壤可溶性有机氮的含量及特性[A];中国园艺学会十届二次理事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葛体达;宋世威;丁明;黄丹枫;;园艺作物生产系统中可溶性有机氮研究进展[A];中国园艺学会第七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3 蔡玉婷;;福建主要港湾悬浮有机碳、悬浮有机氮的动态变化[A];第三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Susilawati Kasim;Osumanu Haruna Ahmed;Nik Muhamad Ab.Majid;Mohd Khanif Yusop;Mohamadu Boyie Jalloh;王艳群;孙志梅;;有机氮肥对马来西亚沙捞越州酸性土壤玉米干物质产量及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的影响[A];2010中国腐植酸行业低碳经济交流大会暨第九届全国绿色环保肥料(农药)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5 刘春兰;郑爱榕;;九龙江河口水体中氮在胶体相中的含量、分布和季节变化[A];第九届全国河口海岸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淑娟;国内首条生态有机氮肥生产线建成[N];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
2 屈广臣 徐永升;国内首条生态有机氮肥生产线在赤峰投产[N];内蒙古日报(汉);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罗莎莎;旱地高产高效玉米栽培体系土壤碳氮变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张玉树;农业管理方式对亚热带土壤氮转化过程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3 赵满兴;可溶性有机氮、碳在土壤中的吸附和降解特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吉;施肥方式和冻融作用对延边水稻土有机氮组分的影响[D];延边大学;2015年
2 黄嘉璞;柱花草绿肥与磷肥混施条件下有机氮磷在土壤肥际微域中的迁移与转化[D];海南大学;2014年
3 丛耀辉;黑土区水稻土水稳性团聚体有机氮组分及其对矿化氮的贡献[D];沈阳农业大学;2016年
4 张靓;基于渗析加电原理的有机氮浓度检测预处理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5 王克鹏;长期施肥对河西灌漠土有机氮组分及其剖面分布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08年
6 李辉;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黑土有机氮含量及形态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14年
7 彭银燕;长沙县3种母质类型水稻土有机氮组分及矿化特征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年
8 龚识懿;上海大气PM_(2.5)中有机氮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D];上海大学;2013年
9 李树山;外源氮在三种典型土壤中的形态转化及作物响应[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10 王振华;几种农业废弃物还田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及碳循环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9264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926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