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土壤不同大小颗粒固碳过程与速率

发布时间:2017-09-28 23:04

  本文关键词: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土壤不同大小颗粒固碳过程与速率


  更多相关文章: 黄土丘陵区 退耕还林 土壤有机碳 土壤颗粒 固碳


【摘要】:为揭示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土壤固碳过程及其变化机制,采用物理分组法探讨了安塞纸坊沟退耕15~45 a刺槐与柠条林地土壤砂粒、粉粒、黏粒截存有机碳的效应与速率。结果表明,对比坡耕地,两种退耕林地土壤颗粒结合碳含量均随退耕年限延长显著增加,并且表层0~10 cm土壤增幅最高,10~60 cm各土层增幅基本接近。退耕15~45 a期间,刺槐与柠条林0~20 cm土层均以粉粒碳密度增速最高,分别达0.21、0.11 Mg/(hm2·a),砂粒碳和黏粒碳增速相近,平均分别为0.13、0.06 Mg/(hm2·a)。同样的变化发生在0~60 cm土层,但各颗粒碳密度增速为0~20 cm土层的1.6~2.5倍。按此增速到退耕45 a时柠条林地砂粒碳、粉粒碳、黏粒碳相比坡耕地分别增大了2.6、1.1、0.8倍,刺槐林地则分别增大了8.3、2.2、2.8倍,并且对总有机碳累积贡献的平均比率为:砂粒碳(23%)等于黏粒碳(26%)且均小于粉粒碳(51%)。此外碳库管理指数比碳库活度与土壤总有机碳库变化有更显著的线性相关性。综上分析,该区域退耕刺槐林比柠条林土壤有更强的固碳效应,两种林地均以粉粒碳为主要固碳组分,以砂粒碳周转速率最快。
【作者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农业部西北植物营养与农业环境研究重点实验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关键词】黄土丘陵区 退耕还林 土壤有机碳 土壤颗粒 固碳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01602) 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304312)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2452015269)
【分类号】:S714
【正文快照】: 引言生态造林通过植被恢复引起的土壤碳汇效应已受到广泛的认可[1-3]。我国大规模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下40 cm深土壤固碳速率可达1.1 Mg/(hm2·a)[4]。PAUL等[2]综述分析得出欧洲原本耕地上造林可使30 cm深土壤碳库以0.56 Mg/(hm2·a)的速率增加。可见,人们对人工造林下土壤碳库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崔静;陈云明;黄佳健;王琼芳;姚志杰;张飞;;黄土丘陵半干旱区人工柠条林土壤固碳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年09期

2 ;[J];;年期



本文编号:9385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9385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136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