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异养硫氧化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对鸡粪中硫化氢的减释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30 00:01

  本文关键词:异养硫氧化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对鸡粪中硫化氢的减释作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异养硫氧化细菌 硫化氢 减释作用 假单胞菌 杀鲑气单胞菌 鸡粪


【摘要】:随着大规模畜牧养殖业的迅猛发展,畜禽废弃物的排放量持续增加,废弃物中的含硫有机物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下会释放出大量的硫化氢气体,严重危害畜禽的健康及污染环境,已成为急需解决的环境问题。本研究以减少硫化氢释放量为目的,从畜禽粪便及水生植物菹草中分离获得33株硫氧化细菌,并从中筛选出两株对硫化氢有高效减释作用的细菌CN2和JS3,对两株菌的硫氧化作用进行了大量实验,主要结果如下:(1)菌株CN2是从畜禽粪便中筛选出的一株革兰氏阴性杆状,边缘整齐、表面光滑、圆形、乳白色的细菌,VITEK 2鉴定结果表明其为假单胞菌的可能性为91%,系统发育树表明其与假单胞菌的同源性最高。菌株JS3是从水生植物菹草中筛选出的一株革兰氏阴性杆状,边缘锯齿形、表面光滑、粘稠、乳白色的细菌,VITEK 2鉴定结果没有发现与菌株JS3相似度非常高的菌,系统发育树表明其与气单胞菌的同源性最高。(2)菌株CN2生长及氧化硫的碳源优先利用顺序为柠檬酸钠葡萄糖乙酸钠,氮源为氯化铵硝酸钠;菌株JS3生长及氧化硫的碳源优先利用顺序为葡萄糖柠檬酸钠乙酸钠,氮源为硝酸钠氯化铵。碳氮比从5:1升至20:1时,菌株CN2和JS3的生长和氧化硫的趋势为先增加后降低,其中最佳碳氮比为15:1,此时菌株CN2可将73.39%的硫代硫酸根转化为硫酸根,菌株JS3可将76.25%的硫代硫酸根转化为硫酸根。p H从4.05增加到10.05,两株菌的氧化硫能力先增强后降低,当p H为7.05时,菌株CN2的OD600为1.827,硫酸根的积累量可达到4.43 g/L,p H增加到10.05时,仍有1.38 g/L的硫酸根积累量;当p H为9.05时,菌株JS3的OD600为1.891,硫酸根的积累量可达到4.37 g/L,p H增加到10.05时,仍有3.89g/L的硫酸根积累量。当氯化钠添加量达到3%时对菌株CN2产生明显影响,达到4%时对菌株JS3才产生明显影响,因此说明株菌具有一定的耐盐性,并且JS3比CN2的耐盐性更高一些。硫代硫酸根的初始浓度从702 mg/L增加到5620 mg/L,对菌株CN2和JS3的生长没有明显影响,氧化硫的趋势为先增加后降低,最佳硫代硫酸根初始浓度为2810mg/L,此时菌株CN2可将81.43%的硫代硫酸根转化为硫酸根,菌株JS3可将83.22%的硫代硫酸根转化为硫酸根。250 ml三角瓶中装液量从150 ml减少到25 ml,随溶解氧含量的增加,对菌株CN2的生长及硫氧化和氨氧化都没有影响;菌株JS3的氧化硫能力先增强后降低,在装液量为75 ml时,可将80.72%的硫代硫酸根转化为硫酸根。改变氮源添加量,硫氮比从20:1到5:1时,随氮含量的增加,硫代硫酸根及氨氮转化率逐渐上升,在硫氮比为10:1时,硫代硫酸根及氨氮转化率均最大,分别为80.72%和87.36%,继续增加氮含量,转化率均下降;改变硫源添加量,硫氮比从5:1到20:1时,随硫含量的增加,硫代硫酸根的转化率持续上升,当硫氮比为10:1时,68.21%的硫代硫酸根转化为硫酸根,继续增加硫含量,转化率开始下降,但是硫氮比对菌株的氨氧化没有影响,氨氮利用率在80%以上。(3)在鸡粪实验室模拟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菌株CN2可降低81.36%的硫化氢释放量,降低88.79%的氨气释放量,菌株JS3可降低84.53%的硫化氢释放量。以上研究结果说明,菌株可减少鸡粪中硫化氢和氨气的释放量,菌株JS3可减少硫化氢的挥发,可为养殖厂提供良好的养殖环境。
【关键词】:异养硫氧化细菌 硫化氢 减释作用 假单胞菌 杀鲑气单胞菌 鸡粪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172;X713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8
  • 第一章 前言8-13
  • 1.1 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现状8-9
  • 1.2 畜禽养殖废弃物中硫化氢的产生及危害9
  • 1.3 畜禽养殖废弃物中硫化氢的防治9-10
  • 1.4 微生物法去除硫化氢的研究进展10-11
  • 1.5 研究意义11-12
  • 1.6 技术路线12-13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13-21
  • 2.1 实验材料13-16
  • 2.2 实验方法16-21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21-42
  • 3.1 实验菌株的分离与鉴定21-26
  • 3.2 菌株环境因子响应特征研究26-42
  • 第四章 讨论42-45
  • 4.1 硫氧化细菌的筛选与鉴定42
  • 4.2 菌株的硫氧化特征研究42-44
  • 4.3 菌株的硫化氢减释效果研究44-45
  • 第五章 结果与展望45-47
  • 5.1 结论45-46
  • 5.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46
  • 5.3 建议46-47
  • 参考文献47-52
  • 作者简介52-53
  • 致谢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亚娜;林智敏;林捷;;不同品种水稻土壤氨氧化细菌和氨氧化古菌群落结构组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9年06期

2 向燕;吴宇澄;刘国锋;刘正文;吴庆龙;;太湖竺山湾沉积物中氨氧化原核生物的垂直分布与多样性[J];生态学报;2010年06期

3 贾仲君;翁佳华;林先贵;Ralf Conrad;;氨氧化古菌的生态学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报;2010年04期

4 刘晶静;吴伟祥;丁颖;石德智;陈英旭;;氨氧化古菌及其在氮循环中的重要作用[J];应用生态学报;2010年08期

5 叶磊;祝贵兵;王雨;冯晓娟;王为东;王衫允;尹澄清;;白洋淀湖滨湿地岸边带氨氧化古菌与氨氧化细菌的分布特性[J];生态学报;2011年08期

6 罗剑飞;林炜铁;;氨氧化古菌研究进展[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12期

7 秦华;刘卜榕;徐秋芳;白建峰;李永夫;李永春;;长期集约种植对雷竹林土壤氨氧化古菌群落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2年19期

8 黄蓉;张金波;钟文辉;贾仲君;蔡祖聪;;土地利用方式对万木林土壤氨氧化微生物丰度的影响[J];土壤;2012年04期

9 张挺;周俊利;谢柳;;一种高效氨氧化细菌扩大培养方法的研究[J];环境科技;2013年02期

10 K.M.Chopp;潘言明;;利用城市污水灌溉的土壤中氨氧化细菌的种群和活性[J];农业环境与发展;198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贾仲君;;细菌是农田土壤氨氧化过程的主要驱动者[A];第五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路璐;韩文炎;张金波;吴宇澄;王保战;林先贵;朱建国;蔡祖聪;贾仲君;;酸性土壤中脲酶水解为基础的古菌氨氧化[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中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3 杜晓光;;淮南地区土壤氨氧化细菌群落组成研究[A];华东地区农学会学术年会暨福建省科协第七届学术年会农业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4 廖明军;吴刚;;养殖池塘氨氧化微生物调查[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3年

5 魏博;张舒婷;于鑫;;废水生物处理工艺中氨氧化古菌分布的研究[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6 宋亚娜;林智敏;林捷;;不同品种水稻的稻田氨氧化细菌和氨氧化古菌群落结构多样性[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8年

7 贺纪正;张丽梅;;土壤中氨氧化细菌和氨氧化古菌的分子生态学研究[A];第五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侯曼华;熊金波;王凯;朱建林;陈和平;胡常巨;陈欣欣;张德民;;东海环境梯度对沉积物氨氧化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A];2013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9 吕露;魏博;于鑫;;五种不同水处理工艺的氨氧化细菌多样性和分布的比较[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陈竹;北方半干旱区退耕和开垦对土壤细菌和氨氧化微生物的影响[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2 丁潂;氨氧化古菌的富集及其在污水土地处理系统中的特性[D];清华大学;2015年

3 刘彪;仿生植物附着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研究[D];江苏大学;2014年

4 刘帅;典型生境中氨氧化古菌(AOA)和氨氧化细菌(AOB)的微生物生态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5 蒋波;氨氧化细菌强化倒置反硝化生物滤池深度处理城市污水中试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韩成;我国亚热带土壤碳氮转化微生物及其功能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7 于涌杰;土地利用方式对中国东南部红壤微生物特性及氮转化作用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天强;城市污染河流中氨氧化古菌的富集分离及氨氧化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2 梁红星;低温氨氧化细菌富集、保存及其在城市生活污水中的应用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5年

3 于少兰;黄东海泥质区沉积物氨氧化古菌和氨氧化细菌amoA基因的空间分布[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4 颜志雷;连年翻压紫云英对稻田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D];福建农林大学;2013年

5 常永凯;辽河口沉积物中氨氧化微生物多样性和硝化作用研究[D];大连海洋大学;2016年

6 樊耀;长期轮作施肥对棕壤氨氧化微生物丰度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16年

7 王金英;异养硫氧化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对鸡粪中硫化氢的减释作用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6年

8 向燕;太湖沉积物中氨氧化原核生物的群落结构及其分布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9 程林;渭北旱塬长期施肥试验中氨氧化细菌的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10 陈春宏;不同土壤环境氨氧化古菌的分布及多样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9449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9449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62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