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施肥措施下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研究
本文关键词:长期施肥措施下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旱作农田 粮豆轮作 长期施肥 土壤有机碳矿化 温度敏感性
【摘要】:研究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旱作农田土壤有机碳的矿化特征及其温度敏感性可为加深理解土壤碳循环过程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半干旱黄土区粮-豆轮作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两种不同温度(15℃和25℃)的室内培养试验,分析了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动力学特征及其温度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在培养初期较高,之后缓慢下降。施肥措施和培养温度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均具有显著影响。与不施肥对照(CK)相比,在15℃培养条件下,长期单施磷肥(P)、氮磷配施(NP)和氮磷有机肥配施(NPM)处理的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C_(min))分别增加41%、85%和89%,在25℃培养条件下,分别增加7%、46%和77%。另外,与CK处理相比,P、NP和NPM处理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温度敏感性(Q_(10))分别降低25%、21%和6%。施肥改变了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动力学参数,其改变程度与施肥种类和培养温度有关。与CK处理相比,在15℃培养条件下,P、NP和NPM处理的土壤潜在矿化有机碳量(C_p)分别增加29%、65%和48%;在25℃培养条件下,NP和NPM处理的C_p分别增加2%和21%,而P处理则减少36%。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常数(k)在15℃培养条件下变化较小,在25℃培养条件下则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在25℃培养条件下,C_(min)和Cp随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可见,长期施肥显著促进了半干旱黄土区粮-豆轮作体系土壤有机碳的矿化,减弱了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温度敏感性。
【作者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关键词】: 旱作农田 粮豆轮作 长期施肥 土壤有机碳矿化 温度敏感性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1315,41571296)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13-0487)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优秀青年人才科研专项(2014YQ007)资助~~
【分类号】:S158
【正文快照】: *The study was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o.41271315,41571296),the Program for New CenturyExcellent Talents in University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hina(No.NCET-13-0487)and the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OutstandingYo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吴建国;艾丽;朱高;田自强;苌伟;;祁连山北坡云杉林和草甸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其影响因素[J];草地学报;2007年01期
2 王清奎,汪思龙,冯宗炜,黄宇;土壤活性有机质及其与土壤质量的关系[J];生态学报;2005年03期
3 焦晓光;魏丹;隋跃宇;;长期施肥对黑土和暗棕壤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J];土壤通报;2011年03期
4 李世清,李生秀,邵明安,郭大勇;半干旱农田生态系统长期施肥对土壤有机氮组分和微生物体氮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04年06期
5 张璐;张文菊;徐明岗;蔡泽江;彭畅;王伯仁;刘骅;;长期施肥对中国3种典型农田土壤活性有机碳库变化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09年05期
6 代景忠;卫智军;何念鹏;王若梦;温学华;张云海;赵小宁;于贵瑞;;封育对羊草草地土壤碳矿化激发效应和温度敏感性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2012年1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锦桥;毛家伟;刘建波;;周口主要植烟土壤养分状况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3期
2 刘燕萍;唐英平;卢茜;高人;;温度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7期
3 葛云辉;邹冬生;;土壤有机碳与微生物群落互作关系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1期
4 卜玉涛;毛昆明;张发明;;土壤氮素淋失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16期
5 王一博;王根绪;张春敏;龙训建;;高寒植被生态系统变化对土壤物理化学性状的影响[J];冰川冻土;2007年06期
6 刘长海;骆有庆;刘冲;陈宗礼;廉振民;冯星星;;黄河沿岸榆林地区枣园土壤有机质分析[J];北方园艺;2008年03期
7 周俊国;杨鹏鸣;;不同肥料对菜地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的影响[J];北方园艺;2012年08期
8 郝瑞军;李忠佩;车玉萍;;苏南水稻土有机碳矿化特征及其与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关系[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09期
9 李翔;潘瑜春;赵春江;王纪华;;利用不同方法估测土壤有机质及其对采样数的敏感性分析[J];地理科学;2007年05期
10 王尚;蒋宏忱;黄柳琴;余涛;杨忠芳;;中国东部农耕区土壤微生物碳的分布及影响因素[J];地学前缘;2011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艳丽;开封城市土壤有机碳密度、组成及时空变化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2 王义祥;不同经营措施下果园土壤有机碳库特性及固碳潜力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3 王景燕;川南坡地几种退耕模式对土壤抗蚀性及有机质组分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4 王纪杰;桉树人工林土壤质量变化特征[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5 王栋;覆草旱作条件下稻田土壤肥力性状、碳氮动态及水稻生产力特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6 张玉平;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土壤微生物与养分动态及作物生长的影响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7 刘梦云;黄土台塬区植被恢复对土壤碳组分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8 赵萱;我国不同生态型湖泊沉积物有机质赋存形态及其与重金属相互作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王妍;长江中下游滩地抑螺防病林生态系统碳水通量及碳贮量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6年
10 陈亮中;三峡库区主要森林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庆芳;丘陵区土地整理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2 卢茜;武夷山不同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影响因素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徐欢欢;艾比湖湿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垂直分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贵美;山东桃园土壤养分状况评价与需肥特性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5 韩会阁;土壤有机碳组分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D];兰州大学;2011年
6 李玲玲;有机肥氮素有效性和替代化肥氮比例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7 周建霞;苎麻根际环境及其对纤维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8 王春燕;不同树龄橡胶人工林土壤生态系统碳贮量及土壤呼吸研究[D];海南大学;2011年
9 仪明媛;长期施肥下黑土碳库变化及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D];江西农业大学;2011年
10 冯国英;卧圈周围播娘蒿植株构件及其群落—土壤特征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景伟,王卫东,李成;不同类型黑松混交林土壤微生物、酶及其与土壤养分关系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2 李东,曹广民,胡启武,吴琴,李月梅,王迎红;高寒灌丛草甸生态系统CO_2释放的初步研究[J];草地学报;2005年02期
3 赵亮,徐世晓,伏玉玲,古松,李英年,王勤学,杜明远,赵新全;积雪对藏北高寒草甸CO_2和水汽通量的影响[J];草地学报;2005年03期
4 李英年;王勤学;杜明远;赵亮;徐世晓;唐艳鸿;于贵瑞;赵新全;古松;;草毡寒冻雏形土有机质补给、分解及大气CO_2通量交换[J];草地学报;2006年02期
5 李小涵;郝明德;王朝辉;李利利;;农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因素及其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8年03期
6 范分良;黄平容;唐勇军;李兆君;梁永超;;微生物群落对土壤微生物呼吸速率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J];环境科学;2012年03期
7 陶澍,王永华,刘文新,林滨,冯泉,沈伟然,王君,,张文具;引滦水中不同形态天然有机物的卤代活性[J];环境科学学报;1994年01期
8 吴景贵,姜岩,王明辉,姜亦梅;非腐解有机物培肥对苏打草甸水稻土腐殖质结合形态的影响[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1998年02期
9 焦如珍,杨承栋,屠星南,盛炜彤,焦如珍;杉木人工林不同发育阶段林下植被、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及养分的变化[J];林业科学研究;1997年04期
10 李世清,李生秀;有机物料在维持土壤微生物体氮库中的作用[J];生态学报;2001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丽霞,潘剑君;土壤有机碳动态模型的研究进展(英文)[J];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2003年04期
2 周莉,李保国,周广胜;土壤有机碳的主导影响因子及其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5年01期
3 张国盛,黄高宝;农田土壤有机碳固定潜力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5年02期
4 彭文英;张科利;杨勤科;;退耕还林对黄土高原地区土壤有机碳影响预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年03期
5 朱连奇;朱小立;李秀霞;;土壤有机碳研究进展[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6 邵月红;潘剑君;许信旺;米高奇;;浅谈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的估算方法[J];土壤通报;2006年05期
7 赵鑫;宇万太;李建东;姜子绍;;不同经营管理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06年11期
8 于永强;黄耀;张稳;孙文娟;;华东地区农田土壤有机碳时空格局动态模拟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年01期
9 苏艳华;黄耀;;湿地垦殖对土壤有机碳影响的模拟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8年04期
10 许信旺;潘根兴;汪艳林;曹志宏;;中国农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及控制因素[J];地理研究;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敏;;中国土壤有机碳研究综述[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0 林业与气候变化论文集[C];2009年
2 卢茜;唐英平;高人;尹云锋;马红亮;;温度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吴庆标;王效科;郭然;;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研究进展[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4 王百群;苏以荣;吴金水;;应用稳定性碳同位素研究土壤有机碳的来源构成[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核科技、核应用、核经济论坛[C];2005年
5 安静;邓波;韩建国;杨富裕;;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影响因子的研究进展[A];农区草业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秦小光;宁波;殷志强;穆燕;;末次间冰期以来渭南黄土地区土壤有机碳碳库的演变[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7 周莉;周广胜;;中国东北样带土壤有机碳对环境变化响应的研究[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8 李富山;韩贵琳;唐杨;吴起鑫;;喀斯特地区不同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氮特征:以贵州普定为例[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9 邱海源;黄志伟;王宪;;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汪青;张平究;;退耕还湿对菜子湖湿地土壤有机碳组分与质量的影响[A];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安全学术论文摘要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步宣;全球循环与土壤有机碳[N];中国矿业报;2010年
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李珍素;人为因素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N];农资导报;2006年
3 李云;中国耕作土壤固碳有潜力[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信旺;不同尺度区域农田土壤有机碳分布与变化[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2 徐华君;中天山北坡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3 王百群;黄土区侵蚀与干旱环境中土壤有机碳氮的变化与迁移[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4 王淑平;土壤有机碳和氮的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3年
5 孙艳丽;开封城市土壤有机碳密度、组成及时空变化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6 李典友;区域湿地和农田土壤有机碳变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7 仇开莉;沱江流域(内江段)农田土壤有机碳特征及固持能力测算[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8 刘云慧;华北平原农业土地利用对生物多样性和土壤有机碳变化的影响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9 霍莉莉;沼泽湿地垦殖前后土壤有机碳垂直分布及其稳定性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3年
10 许泉;南方水田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及保护性耕作增碳效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林林;山地丘陵区耕地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变异特征分析及预测[D];西南大学;2013年
2 蔚耀洲;温度和水分对山西省地带性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3 李悦;不同农作管理措施对东北地区农田土壤有机碳未来变化的模拟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4 姜航;张广才岭西坡地形因子和保护机制对土壤有机碳积累的相对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5 黄琳琦;森林土壤有机碳氮分布及矿化特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6 刘孝阳;复垦土壤有机碳空间插值及监测样点优化布局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7 李隽婷;不同施肥和耕作方式对新修梯田土壤水分和碳氮磷动态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5年
8 王莲阁;温度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其动力学特征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5年
9 贾会娟;西南丘陵区保护性耕作下旱作农田土壤有机碳、氮相关组分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10 张洋;浙江凤阳山不同林分土壤有机碳矿化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9457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945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