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铃虫非自主性Helitron转座子HaLep1的鉴定与水平转移研究
本文关键词:棉铃虫非自主性Helitron转座子HaLep1的鉴定与水平转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棉铃虫 自主性 Helitron 座子 HaLep1 鉴定 水平 转移 研究
【摘要】:转座子广泛分布于几乎所有真核生物基因组中,转座子的插入能够影响宿主基因的结构、功能和表达,是基因组进化的重要动力。水平转移是指遗传物质在具有生殖隔离的物种间的横向移动。尽管目前在多细胞真核生物间发生转座子水平转移的例子已经有200多个,但其机制尚不完全明确。Helitron是最近发现的一个转座子超家族,不同于典型的DNA转座子,Helitron转座子在整合到宿主基因组的过程中没有发生靶标位点重复,也不产生末端重复序列。本文以非自主性Helitron转座子Lepl为研究对象,利用生物信息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其在鳞翅目昆虫中的分布,以及在鳞翅目昆虫、非鳞翅目昆虫和物种间的水平转移及其机制,研究结果对于揭示昆虫Helitron转座子的分子进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将为鳞翅目昆虫的系统发生关系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以通过基因组步移方法获得的位于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细胞色素P450基因CYP6AE12翻译起始密码子上游756bp的HaLep1_1作为信息探针,通过Blastn分析在nr/nt (nucleotide collection)数据库中鉴定了21个与HaLep1_1具有高度相似性的棉铃虫HaLep1全长序列,分别命名为HaLep1_2—HaLep1_22。多重序列比对发现,这些序列都具有Lepl转座子的典型结构,包括5’-TC和3’-CTRY特征序列以及位于获得序列3’-末端的CTRR基序,并且插入宿主基因组的A、T碱基之间。系统发生分析发现,棉铃虫Lepl转座子可以分为3个主要支系,支系A(HaLep1A)包括6个HaLep1转座子,支系B (HaLep1B)和C (HaLep1C)分别包括6个和9个厶aLep1转座子;支系A和支系B转座子与134bp的Lep1一致序列相似性为83%-89%,但支系C转座子与Lep1一致序列相似性只有68%-78%,表明各支系可能独立转移进入棉铃虫基因组。以HaLep1_1为信息探针,对NCBI鳞翅目nr/nt和EST (expressed sequencetag)数据库进行Blastn分析,发现HaLep1_1与美洲棉铃虫Helicoverpa zea和烟芽夜蛾Heliothis virescens序列相似性最高,并且HaLep1的3’端获得序列都只发现于美洲棉铃虫和烟芽夜蛾中。通过PCR和同源检索进一步对HaLep1的插入多态性进行分析发现,在检测的12个棉铃虫个体样本中存在HaLep11插入的个体占25%,在棉铃虫HaLep1_20的旁系同源位点(FP340435)没有发现Lep1转座子插入,同样在美洲棉铃虫HaLep18的直系同源位点(DQ788839)也没有发现Lep1转座子插入。HaLep1_1在棉铃虫不同个体间的插入多态性表明HaLep1_1可能近期发生过转座;HaLep1_8在两个近缘物种中的插入多态性表明HaLep1_1可能水平转移到棉铃虫和美洲棉铃虫的共同祖先中,但随后在美洲棉铃虫的直系同源位点该拷贝发生丢失。以134bp的鳞翅目Lepl一致序列为信息探针,对非鳞翅目昆虫基因组数据库和NCBI非鳞翅目的WGS (whole genome shotgun)、nr/nt、GSS (genome survey sequences)、HTGS (high throughput genomic sequences)以及EST数据库进行Blastn分析,发现Lepl转座子存在于2种蚜虫(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与棉蚜Aphis gossypii)、2种寄生蜂(菜蛾盘绒茧蜂Cotesia vestalis与佛罗里达多胚跳小蜂Copidosoma floridanum)、1种甲虫(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2种茧蜂病毒和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等非鳞翅目昆虫和物种中。Lepl转座子的不连续分布、在远缘物种之间高度的序列相似性以及Lepl转座子与其宿主系统发生的不一致性都表明Lepl转座子发生了水平转移。其中,家蚕微孢子虫NbLep1和佛罗里达多胚跳小蜂CfLep1的获得序列与其鳞翅目昆虫宿主的序列相似性超过90%,表明宿主与寄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推动了转座子的水平转移。此外,还根据本文数据对Lepl转座子水平转移的可能方向和潜在载体开展了讨论。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43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文献综述11-24
- 1. 转座子的水平转移11-16
- 1.1 转座子概述11-12
- 1.2 真核生物中转座子水平转移的研究进展12-16
- 2. Helitron转座子研究进展16-23
- 2.1 Helitron转座子的概述16-17
- 2.2 Helitron转座子的鉴定17-19
- 2.3 Helitron转座子的分布19-21
- 2.4 Helitron转座子的水平转移机制21-23
- 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3-24
- 1 前言24-25
- 2 材料与方法25-31
- 2.1 供试昆虫25
- 2.2 昆虫基因组DNA提取25-26
- 2.3 数据库检索26-27
- 2.4 棉铃虫转座子HaLepl插入多态性分析27
- 2.5 棉蚜转座子的克隆27-30
- 2.5.1 PCR扩增27
- 2.5.2 PCR产物克隆与测序27-30
- 2.6 序列分析30-31
- 3 结果与分析31-60
- 3.1 棉铃虫Lep1转座子的鉴定及其在近缘种中的分布31-38
- 3.1.1 棉铃虫转座子HaLep1的鉴定31-34
- 3.1.2 棉铃虫转座子HaLep1在其近缘种中的分布34-36
- 3.1.3 棉铃虫转座子HaLep1插入多态性分析36-38
- 3.2 非鳞翅目昆虫和物种中Lep1相似序列的鉴定与水平转移分析38-60
- 3.2.1 非鳞翅目昆虫和物种中Lep1相似序列鉴定38-56
- 3.2.2 Lep1转座子的水平转移56-60
- 4 讨论60-62
- 4.1 转座子水平转移机制60-61
- 4.2 Lep1转座子的水平转移方向61-62
- 参考文献62-71
- 致谢71-7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72-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承忠,陈宝昆,江涛,张志毅,李善文;植物转座子的研究与应用[J];西南农业学报;2004年03期
2 高东迎;何冰;孙立华;;水稻转座子研究进展[J];植物学通报;2007年05期
3 韩民锦;李雪;张泽;;转座子显示技术及其在家蚕遗传进化研究中的应用展望[J];蚕学通讯;2008年04期
4 田海霞;;转座子在基因组和基因进化方面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0期
5 谢维欣;武建明;王洪梅;高运东;仲跻峰;何洪彬;;转座子在动物转基因研究中的应用[J];家畜生态学报;2011年05期
6 孙国凤;;普杜大学利用转座子插入失活法鉴定抗病害基因[J];生物技术通报;1989年06期
7 朱正歌,孙宗修;转座子标签法克隆水稻基因前景[J];中国水稻科学;2001年01期
8 缪云根;昆虫转座子及在家蚕中的应用[J];蚕桑通报;2004年02期
9 李军,李洪清,吴萍,李美茹;转座子在观赏植物嵌合花色形成中的应用[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5年04期
10 刘冬;;转座子在转基因动物中的应用[J];中国牧业通讯;2008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才华;肖美丽;任小东;Alice Hayward;殷家明;付东辉;李加纳;;真核生物基因组中嵌合转座子的特征分析和功能注释[A];中国遗传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2009-2013)[C];2013年
2 严冰;曾庆韬;钱远槐;;黑腹果蝇黑条体突变体中转座子分布的多样性研究[A];中国动物科学研究——中国动物学会第十四届会员代表大会及中国动物学会65周年年会论文集[C];1999年
3 张云峰;;小麦中转座子存在的可能性初探[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五次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2年
4 曲志才;姜曰水;;山东部分地区灰飞虱mariner类转座子研究[A];中国遗传学会第八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2004-2008)[C];2008年
5 周祥;白林泉;邓子新;;井冈霉素产生菌的全基因组转座子突变[A];2008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6 逄晓阳;李晶;刘国文;王哲;;利用转座子诱变构建反刍月形单胞菌乙酸生成关键酶基因缺失工程菌[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7 瞿婷婷;俞云松;魏泽庆;陈亚岗;李兰娟;;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耐药转座子结构及MLST分型[A];2007年浙江省医学病毒学、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何泽;曹广力;薛仁宇;陈淼;陈文柱;王崇龙;郑小坚;沈卫德;贡成良;;用piggyBAC转座子进行家蚕转hGM-CSF基因研究[A];中国蚕学会第四届青年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9 钟仰进;杨婉莹;曹阳;黄亚东;温硕洋;劳海华;陈维春;;家蚕K1.4转座子的拷贝多态性及K1.4主拷贝的序列特征研究[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中国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10 程洛单;邹曙明;田玉梅;杜雪地;;金鱼hAT家族Tgf2转座子在斑马鱼胚胎中的自我剪切[A];2012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冯卫东;转座子荣居自然界最丰富基因榜首位[N];科技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冯卫东;遗传基因中的“侵略者”[N];科技日报;2008年
3 朴淑瑜;科学家找到大麦白粉病“元凶”[N];科技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露鹏;高效家蚕丝腺生物反应器的关键因素分析[D];浙江大学;2015年
2 宋成义;不同DNA转座子在哺乳动物细胞和胚胎中转座活性研究及新转座子的挖掘[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3 覃成;基于栽培辣椒和野生辣椒的全基因组测序揭示辣椒属的驯化与特异性[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4 刘东;多倍体鱼转座子的遗传变异和雌核发育鱼性腺发育的分子生物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5 张化浩;家蚕基因组中转座子的水平转移[D];重庆大学;2014年
6 陈勇;全基因组中网络缺失基因和微型转座子的发现及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7 马峇;桑树全基因组转座子的鉴定及特征分析[D];西南大学;2014年
8 丁f;piggyBac转座系统[D];复旦大学;2007年
9 王娜;基于piggyBac转座子的家蚕定向遗传转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10 吴敏;鳞翅目昆虫中piggyBac转座子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晶晶;组织培养诱导下水稻met1-2突变体反转座子Tos17活性与组蛋白修饰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2 魏彬;基因组重测序作物的新转座子鉴定及特征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3 陈楚润;基于基因组重测序的玉米温热带自交系转座子特征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4 王菁菁;烟草基因组一类微小倒置重复转座元件(MITE)的转座活性及真应用[D];浙江大学;2016年
5 韩雪;化脓隐秘杆菌转座子分布与耐药相关性及木犀草素对转座子tnpA影响的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6年
6 许海丹;长期继代的柑橘愈伤组织中转座子激活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
7 沈丹;斑马鱼活性Tc1转座子的挖掘及验证[D];扬州大学;2016年
8 钱跃;环境因子对斑马鱼转座子活性的影响[D];扬州大学;2016年
9 薛松磊;PB、SB和Tol2转座子在斑马鱼中的基因转移和基因捕获效率比较研究[D];扬州大学;2016年
10 郭雪竹;棉铃虫非自主性Helitron转座子HaLep1的鉴定与水平转移研究[D];扬州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9543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954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