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矿物和胡敏酸对阿特拉津的吸附-解吸作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土壤矿物和胡敏酸对阿特拉津的吸附-解吸作用研究
【摘要】:选取了6种土壤矿物(蒙脱石、高岭石、钙饱和处理蒙脱石、钙饱和处理高岭石、无定型氧化铁和无定型氧化铝),以及从土壤中提取纯化的3种胡敏酸为材料,采用批量吸附平衡法,研究土壤矿物和胡敏酸对阿特拉津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各吸附剂对阿特拉津的吸附均能采用Frundlich方程进行较好地拟合(r≥0.982,p0.01)。胡敏酸对阿特拉津具有最大的吸附性能,其固-液分配系数(Kd值)随平衡浓度(Ce值)的变化基本恒定,吸附等温线呈线性(Frundlich方程常数N≈1),吸附以分配溶解作用为主,吸附可逆性较高。黏土矿物(特别是蒙脱石)对阿特拉津也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Kd值随Ce值增加而增加,吸附等温线呈S型(N1),吸附主要是通过表面亲水作用。无定型氧化铁铝的Kd值随Ce值增加而降低,当Ce达到一定水平后,Kd趋于恒定,吸附等温线呈L形(N1),吸附主要是通过无定型氧化物表面的羟基与阿特拉津分子间的化学键合作用,吸附可逆性最差。
【作者单位】: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农业部南方植物营养与肥料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养分资源循环利用与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土壤矿物 胡敏酸 阿特拉津 吸附 解吸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01113;41401353;41401575)资助~~
【分类号】:S153.6;S481
【正文快照】: 吸附是影响农药在土壤中迁移和转化的重要机制之一。众多研究证明,土壤有机质是控制农药在土壤中吸附的主要因素[1-2]。然而,也有研究证明,当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对较少或农药本身带有极性功能团时,土壤矿物对农药吸附的影响几乎相当于甚至超过有机质的作用[3-4]。例如,Sheng等[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汪翠萍;宋存义;李晖;;洁霉素在黏土和有机质土中的吸附特性研究[J];土壤学报;2011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尹志芳;钟桐生;黄杉生;王文均;;阿特拉津在聚碳酸酯膜中的迁移性能研究[J];化学研究与应用;2012年01期
2 师阳;孙玉川;梁作兵;任坤;袁道先;;重庆金佛山土壤中PAHs含量的海拔梯度分布及来源解析[J];环境科学;2015年04期
3 孙玉川;王永U_;梁作兵;袁道先;;有机氯农药在岩溶区上覆土壤中的垂直迁移特征及对地下水的影响[J];环境科学;2015年05期
4 杨丽华;龚道新;袁雅洁;周健;肖浩;;低分子量有机酸对赤铁矿吸附二氯喹啉酸的影响及机理[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5年07期
5 王尊波;孙玉川;梁作兵;廖昱;;岩溶区多环芳烃的研究进展[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5年09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尹敏敏;阿特拉津及其降解菌在几种吸附剂上的吸附与共吸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1年
2 付东磊;黄土台塬典型植被恢复措施下土壤胡敏酸降解特性[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毛应明,蒋新,王正萍,王芳,邓建才;阿特拉津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研究进展[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4年12期
2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in soils of Beijing and Tianjin region: Vertical distribution, correlation with TOC and transport mechanism[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09年05期
3 肖汝;汪群慧;杜晓明;张跃进;贺晓珍;李发生;;典型污灌区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垂直分布特征[J];环境科学研究;2006年06期
4 王英辉;祁士华;袁道先;李杰;邢新丽;;广西岩溶洞穴土壤中多环芳烃污染特征与解析[J];环境科学;2009年05期
5 何江涛;金爱芳;陈素暖;魏永霞;;北京东南郊污灌区PAHs垂向分布规律[J];环境科学;2009年05期
6 任晋,蒋可;内分泌干扰剂的研究进展[J];化学进展;2001年02期
7 刘维屏,王琪全,李克斌;近代分析技术研究农药与土壤活性组份作用机理[J];中国环境科学;1998年02期
8 袁道先;对南方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资源及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一些意见[J];中国岩溶;2000年02期
9 孙玉川;沈立成;袁道先;;表层岩溶带土壤中多环芳烃分布特征及来源解析[J];中国岩溶;2013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逸帆;倪沙;邓双丽;陶龙兴;沈波;;阿特拉津对动物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8年11期
2 В.А.Кузьминская;В.А.Калинин;吴彩宣;;2,4-D和阿特拉津对菜豆标记同化物质分布的影响[J];原子能农业译丛;1982年01期
3 中作遗;;抗阿特拉津的转基因大豆植株问世[J];作物杂志;1989年01期
4 张国威,李淑芝;阿特拉津污染稻田的治理研究[J];垦殖与稻作;1999年03期
5 刘爱菊,朱鲁生,王军,孙瑞莲,林爱军;除草剂阿特拉津的环境毒理研究进展[J];土壤与环境;2002年04期
6 张超兰,徐建民,姚斌;外加阿特拉津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对氮磷肥料的动态响应[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4年01期
7 范小振,张翠华,弓爱君;阿特拉津在土表的光解行为动力学研究[J];土壤通报;2005年03期
8 管仪庆,张丹蓉;土壤中阿特拉津降解实验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9 邓建才;蒋新;王代长;卢信;郜红建;王芳;;农田生态系统中除草剂阿特拉津的环境行为及其模型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5年12期
10 万年升;顾继东;段舜山;;阿特拉津生态毒性与生物降解的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学钰;姜桂兰;刘广民;廖资生;;阿特拉津除草剂在土壤中环境行为的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2 苑宇哲;王跃招;;阿特拉津对两栖类的作用效应研究进展[A];四川省动物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高志贤;王艳;房彦军;周焕英;王涛;王红勇;;检测阿特拉津和罂粟碱的蛋白芯片技术研究[A];恶臭污染测试与控制技术——全国首届恶臭污染测试与控制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栾新红;张媛媛;沈庆丰;刘明春;;维生素E对小鼠抗阿特拉津遗传毒性的初步研究[A];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5 塔娜;高占启;何忠;孙成;;饮用水源水中阿特拉津的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A];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6 黄红林;张淑贞;武耐英;;菌根、菌丝体分室中阿特拉津降解及土壤微生物变化[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环境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7 张超兰;徐建明;;阿特拉津污染胁迫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对外源有机无机物质响应的动态研究[A];第八届全国青年土壤暨第三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8 何日安;田霆;曾绍;;超高压液相色谱法测定阿特拉津的探讨[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1年
9 张满成;王梦乔;周庆;李爱民;;磁性吸附材料对阿特拉津的去除研究[A];热烈庆祝中国化学会成立80周年——中国化学会第16届反应性高分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10 陈建军;张坤;祖艳群;李元;;皇竹草对土壤阿特拉津的修复作用[A];十一五农业环境研究回顾与展望——第四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邢厚娟;阿特拉津和毒死蜱单一及联合暴露对鲤鱼毒理作用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0年
2 刘娜;地下水中阿特拉津污染的原位生物修复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3 李康;阿特拉津和毒死蜱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毒性效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王岙;共存污染物对沉积物及其主要组分吸附阿特拉津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刘威;阿特拉津对地表饮用水源水质影响评价及毒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6 欧晓霞;腐殖酸及其不同级分和铁的络合物对阿特拉津光降解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7 胡江;阿特拉津降解菌株BTAH1的分离鉴定、降解特性及应用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8 胡二丹;基于微孔矿物吸附耦合微波诱导降解的水体中阿特拉津去除方法[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5年
9 姚斌;控制条件下除草剂在土壤中的降解及其对土壤生物学指标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明竹;芦苇-AMF共生系统对阿特拉津胁迫的响应及其降解作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姚金忠;阿特拉津及其光解产物三聚氰酸的电子束辐照降解研究[D];上海大学;2015年
3 朱希坤;三个降解除草剂阿特拉津的菌株的分离鉴定和应用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4 张爱清;阿特拉津对浮萍的毒理学效应及其降解代谢[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5 孟顺龙;除草剂阿特拉津对鲫鱼的毒性影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6 丁明玲;丛枝菌根对阿特拉津污染土壤修复的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7 朱静;寡营养条件下阿特拉津降解菌株的分离、鉴定及特性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2年
8 孟冬芳;阿特拉津污染对黑土微生物的毒理效应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2年
9 梁海晶;阿特拉津降解酶酶学性质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3年
10 孙雪莹;寡营养条件下阿特拉津降解菌株筛选及降解途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9578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957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