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小兴安岭原始红松林次生演替湿生序列主要森林类型土壤呼吸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4 09:35

  本文关键词:小兴安岭原始红松林次生演替湿生序列主要森林类型土壤呼吸的比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次生演替 云冷杉-红松林 白桦次生林 土壤呼吸 土壤湿度 CO_2的积累释放量


【摘要】:森林土壤呼吸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平衡的主要因子,研究其变化规律及其与周围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能够为准确估测和评价区域生态系统的碳收支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选择小兴安岭原始红松林次生演替湿生序列的主要森林类型:云冷杉-红松林和白桦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分离量化两个林型土壤呼吸各组分并分析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重点探究了土壤湿度对该湿生序列林型土壤呼吸的影响作用,结果如下。研究结果表明,云冷杉-红松林和白桦次生林土壤呼吸各组分具有显著的月动态特征,呈单峰曲线趋势,最大值出现在7月和8月,最小值出现在5月和10月。两林型各组分土壤呼吸与不同深度土壤温度均呈现显著的指数相关(P0.01)且与5cm深处土壤温度拟合效果更好。两林型土壤呼吸各组分和不同土壤深处的土壤湿度相关关系不显著。但总体上表明该区域内土壤温、湿度的综合作用对其土壤呼吸的影响更大。云冷杉-红松林土壤呼吸各组分年平均速率均小于白桦次生林,说明在小兴安岭地区随着湿生演替的进行(白桦次生林→云冷杉-红松林),土壤呼吸各组分均呈下降趋势。云冷杉-红松林土壤呼吸各组分的年通量均低于白桦次生林。随着湿生演替的进行,森林碳释放量有减小的趋势。土壤湿度和不同基质质量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是显著的。不同的土壤湿度条件下,三种凋落物的分解速率为红松臭冷杉白桦;对同一树种而言,不同土壤湿度的分解速率表现为5%35%65%75%,且当土壤湿度处在渍水(75%)条件下时,凋落物呼吸有加强的趋势。不同土壤湿度对于土壤呼吸(空白对照)和大多数野外实验结果一致,土壤CO2的积累释放量表现为:65%75%35%5%。
【关键词】:次生演替 云冷杉-红松林 白桦次生林 土壤呼吸 土壤湿度 CO_2的积累释放量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714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1 绪论7-13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7
  • 1.2 土壤呼吸及各组分的分离量化7-9
  • 1.3 土壤呼吸的测定方法9
  • 1.3.1 动态气室法9
  • 1.3.2 静态气室法9
  • 1.4 影响土壤呼吸的主要因子9-11
  • 1.4.1 土壤温度9-10
  • 1.4.2 土壤湿度10-11
  • 1.4.3 森林演替和林龄11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11-13
  • 2 研究地概况及研究方法13-18
  • 2.1 研究地自然地理条件13
  • 2.2 样地概况13-15
  • 2.3 技术路线15
  • 2.4 研究方法15-17
  • 2.4.1 野外实验15-16
  • 2.4.2 室内微缩实验16-17
  • 2.5 数据处理17-18
  • 3 云冷杉-红松林和白桦次生林的土壤呼吸特征18-31
  • 3.1 两种林型土壤土壤呼吸各组分及环境因子的季节变化动态18-22
  • 3.1.1 研究区域土壤温度以及月平均降雨量动态变化18-19
  • 3.1.2 两种林型不同组分土壤呼吸的季节变化19-22
  • 3.2 两种林型不同组分土壤呼吸与环境因子的关系22-25
  • 3.3 两种林型小同组分土壤呼吸的年通量及其贡献率25-26
  • 3.4 讨论26-31
  • 3.4.1 土壤呼吸各组分速率及其动态变化26-27
  • 3.4.2 环境因子对土壤呼吸各组分的影响27-29
  • 3.4.3 土壤呼吸各组分年通量及其贡献率29-31
  • 4 云冷杉-红松林和白桦次生林的凋落物研究31-41
  • 4.1 两种林型的凋落物产量31-33
  • 4.1.1 两种林型凋落物年产量及年际变化31
  • 4.1.2 两种林型凋落物月动态变化31-32
  • 4.1.3 两种林型凋落物的组成32-33
  • 4.2 不同土壤湿度和基质质量对凋落物分解和土壤呼吸的影响33-39
  • 4.2.1 主要树种凋落物的初始化学成分33-34
  • 4.2.2 土壤湿度对主要树种凋落物质量损失率的影响34-35
  • 4.2.3 不同土壤湿度对主要树种凋落物的分解数学模型拟合及常数估算35-36
  • 4.2.4 土壤湿度对主要树种凋落物CO_2累积释放量的影响36-38
  • 4.2.5 不同土壤湿度和基质质量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38-39
  • 4.3 讨论39-41
  • 4.3.1 凋落物产量与土壤呼吸的关系39
  • 4.3.2 不同土壤湿度对土壤呼吸及凋落物分解的影响39-41
  • 5 结论与展望41-43
  • 5.1 研究结论41-42
  • 5.2 研究展望42-43
  • 参考文献43-52
  • 附录52-5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3-54
  • 致谢54-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海冰,郝占庆,杨秀清,杨清培;黑龙江省红松林资源动态变化研究[J];生态学杂志;2005年09期

2 耿熹,张泽福,王永德;对原始红松林调节温度能力的探讨[J];气象;1984年08期

3 池桂清,姚国清,董兆琪,郭德武;人工红松林土壤中蚯蚓的数量[J];生态学杂志;1985年01期

4 郭泉水,阎洪,徐德应,王兵;气候变化对我国红松林地理分布影响的研究[J];生态学报;1998年05期

5 范先全;;人工红松林杈干治理与经营对策初探[J];黑龙江科学;2014年02期

6 孙鹏;;谈商品林内人工红松林的抚育[J];黑龙江科学;2014年02期

7 孙嘉瑞;;红松林的故事——科教电影文学剧本[J];大自然;1980年02期

8 李以宏;;《红松林的故事》列入了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的文件[J];大自然;1982年01期

9 高兴玲;走进丰林原始红松林[J];中国生物圈保护区;1998年03期

10 李景文,刘传照,任淑文,詹鸿振;天然枫桦红松林凋落量动态及养分归还量[J];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1989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记者 孙君;桓仁红松林为农民增收添银金[N];本溪日报;2012年

2 李学文 记者 张平;伊春全面停伐天然红松林[N];黑龙江日报;2004年

3 韩景江 孙雨峰 王家福;为了“国家的肺叶”更加健康[N];人民武警;2009年

4 郭春江;东北红松林亟待修复[N];中国环境报;2014年

5 孙景辉 张旭光 本报记者 王颖;200万亩人工林染绿座座荒山[N];黑龙江经济报;2008年

6 张云生 郭文涛 赵英杰;长空铁骑护林兵[N];人民公安报·消防周刊;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俊清;红松林更新与演替过程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1988年

2 李华;原始红松林生态系统水化学特征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8年

3 吴瑶;不同类型红松林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异质性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4年

4 韩阳瑞;透光抚育对长白山中期“栽针保阔”红松林碳收支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4年

5 倪瑞强;长白山典型针阔混交林群落结构与动态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静;原始红松林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的关系[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2 王宁;不同海拔红松林土壤微生物代谢特征与有机碳重要指标变化规律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3 任清政;伴生树种对原始红松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6年

4 郭鲲;小兴安岭原始红松林次生演替湿生序列主要森林类型土壤呼吸的比较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6年

5 闫丽;小兴安岭原始红松林雪化学特征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6 郎燕;小兴安岭不同类型原始红松林对降雨水化学特征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7 周延阳;红松林不同经营方式对土壤性质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8 武秀娟;原始红松林降雨过程中水化学特征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9 徐蕊;东北林区“栽针保阔”红松林不同透光强度影响效果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10 刘阳阳;天然红松林种群生长的动力学行为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9699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9699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4e8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