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2010年中国农作物可还田量的时空演变
本文关键词:2001—2010年中国农作物可还田量的时空演变
更多相关文章: 农作物 收获指数 根冠比 CSRE 空间变化 气候因子
【摘要】:作物收获后的地上秸秆和地下根系部分是农田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准确估算农作物收获残余物(CSRE)可归还到农田中的生物量可以帮助认识秸秆和根系在农田土壤碳循环中的作用。本文采用2011—2012年全国实测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油菜、棉花6种作物的生物量获得的干燥系数(DC)、收获指数(HI)和根冠比(R/S),结合2001—2010年以县为单位的农业统计数据估算了可归还到农田中的农作物收获残余物生物量。2001—2010年中国农田产生的CSRE总量为3.5 Pg C。6种作物种,水稻产生的CSRE总量最多,为106.4 Tg C,玉米年均增加量最大,为C 6.5 Tg/a。2001—2010年,以县级行政单元估算的单位面积CSRE值在0.01~9.32 t/(hm~2·a)之间变动,全国平均值为C 3.20 t/(hm~2·a)。农田产生的CSRE空间分布不平衡,黄淮海区、长江中下游区和西南区的四川盆地CSRE可还田量较高。2001—2010年间,全国大部分地区农田产生的CSRE量呈增加趋势,黄淮海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北部、四川盆地和东北地区上升趋势明显,且CSRE年际波动较小。华南地区农作物CSRE量减少趋势明显,但是年际波动较小。CSRE量波动较大的区域主要是西北地区。农田产生的CSRE量与气温和降水有相关关系,但是不显著。
【作者单位】: 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
【关键词】: 农作物 收获指数 根冠比 CSRE 空间变化 气候因子
【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0505050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01240)资助
【分类号】:S141.4
【正文快照】: 农田土壤中有机碳的直接来源有农作物收获后地上秸秆、地下根系和根系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分泌物、脱落的组织细胞(rhizodeposition)等,以及投入的有机肥料等。近30年来,中国农田化肥投入量持续增加,有机肥料投入不足,因此农作物收获残余物的还田对维持或增加农田土壤有机碳的含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祖香;;小麦品种收获指数与其它多种性状相关性的研究[J];湖北农学院学报;1989年02期
2 张福春,朱志辉;中国作物的收获指数[J];中国农业科学;1990年02期
3 齐运田,胡长虹;水稻不同类型品种收获指数的变化及影响因素[J];作物杂志;1990年02期
4 袁婺洲,官春云;作物收获指数的研究概况[J];作物研究;1994年04期
5 廖耀平,陈钊明,何秀英,陈顺佳,陈粤汉;高收获指数型水稻品种粤香占库、源、流特性的研究[J];中国水稻科学;2001年01期
6 潘晓华;邓强辉;;作物收获指数的研究进展[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7 谢光辉;韩东倩;王晓玉;吕润海;;中国禾谷类大田作物收获指数和秸秆系数[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8 R.C.Sharma;张云芝;;三个冬小麦群体中高或低收获指数的选择[J];麦类作物学报;1988年03期
9 姚唐忠,康波,王振民;大豆收获指数在高产育种中应用的研究[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1989年02期
10 宋荷仙,李跃建,冯天铭;收获指数在小麦高产育种中的应用[J];西南农业学报;198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樊修武;池宝亮;黄学芳;张冬梅;;玉米不同基因型品种在不同水分条件下抗旱指数和收获指数研究[A];中国作物学会50周年庆祝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张英华;王志敏;周顺利;刘娜;余鹏;刘云鹏;奚文星;;关注国际小麦研究的几个热点[A];第十五次中国小麦栽培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3 江华;王兴仁;张福锁;;土壤—作物系统中氮素分配特点与氮素效率[A];青年学者论土壤与植物营养科学——第七届全国青年土壤暨第二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樊虎玲;陕西小麦品种性状演变及其营养特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2 秦晓梁;小麦选育过程中根冠比值和异速生长关系的演化[D];兰州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杨月娥;我国主要麦区施用锌硒提高小麦产量品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郑红裕;播期、密度与施氮量对油菜收获指数的影响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3 彭柳;不同生境下影响甘蓝型油菜收获指数的相关产量性状基因定位[D];西南大学;2016年
4 申鸽子;不同生境下油菜高收获指数的激素平衡与调控[D];西南大学;2016年
5 张烨;不同生境下油菜高收获指数材料光合产物储藏与运输特点[D];西南大学;2016年
6 王树亮;不同小麦品种对矿质元素吸收利用差异及农艺性状演变趋势[D];山东农业大学;2008年
7 许晶晶;陕西小麦品种更替过程中光合特性演变及抗旱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8 王朦;吉林省中部高产玉米养分吸收利用效率与氮磷施用量关系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9721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972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