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泾惠渠灌区干旱评价及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10-07 20:02

  本文关键词:泾惠渠灌区干旱评价及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泾惠渠灌区 干旱 SPI SPEI 冬小麦产量


【摘要】:干旱灾害在众多的自然灾害中以其影响的范围、强度和频发性,成为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最主要的自然灾害,干旱所造成的作物损失大于其他逆境胁迫造成损失的总和。因此,掌握干旱产生的诱因和内在机理,精确评估干旱的发生和演变过程,并及时反馈到农业灌溉等应对措施上,对于控制和缓解干旱、促进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泾惠渠灌区作为研究区域,选取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和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两种干旱指数分析了灌区多年的干旱演变特征;优选趋势产量模拟方法,分析干旱与灌区作物产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干旱指数与冬小麦气候产量的定量关系,得到影响作物气候产量的关键阈值和最大增产潜力;研究气温、降水量等气象因素对农业干旱的影响作用,以及干旱指数对灌区干旱评价的合理性和精确度,剖析农业干旱的内在机理,为科学合理地实施农业灌溉等抗旱措施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得到结论如下:(1)通过运用直线回归法、多项式拟合法、五点滑动平均法三种方法模拟冬小麦的趋势产量、分离气候产量,优选出适合灌区的冬小麦趋势产量模拟方法。一是从趋势产量的角度比较分析:趋势产量与实际产量回归关系的显著性检验中,五点滑动平均法的回归关系最好,并且其模拟效果更符合实际的变化情况。二是从气候产量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在相似气候年分析、气候产量与实际产量的比值、冬小麦生育期内平均气温及降水量的关键影响时段的分析中,五点滑动平均法能够比其他两种方法更准确全面地反映出研究地的气候特征和冬小麦生长特点。综上,五点滑动平均法在泾惠渠灌区的整体适用性最优。(2)利用灌区降水量、日照时数和气温资料,分析灌区的干旱化进程。灌区降水量,1953-1984年为多雨期,1985-2008年为少雨期,其中1975-1984年为多雨期向少雨期转变的波动时期,年降水量以29.6mm/10a的速度减少;灌区日照时数,1961-1980为多日照期,1981-2001年为少日照期,年日照时数以81.79h/10a的速度减少;灌区气温,1953-1962年为偏暖期,1963-1993年为偏冷期,1994-2008年又是一个偏暖期。特别的,灌区气温的变化趋势分为两个阶段,1953-1980年为降温阶段,1981-2008年为升温阶段。总体来说,灌区年降水量和日照时数减少,平均气温先降低后上升,反映了泾惠渠灌区的干旱化趋势。(3)运用干旱指标分析灌区的干旱状况。通过干旱指标的小波分析发掘出灌区干旱变化的隐含周期:春季有1.5年左右的干旱周期;夏季有1.5年和3年的干旱周期;冬季有6.5年的干旱周期。灌区升温期各时间尺度的干旱周期均较降温期有不同程度的缩短,发生干旱的频率从25.0%~32.1%上升至55.6%~64.3%,两种干旱指标均呈下降趋势,揭示了灌区的干旱化趋势。(4)运用干旱指标进行灌区的干旱-作物产量研究,对相关性最强的SPI、SPEI干旱指标与冬小麦气候产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产量的旱涝影响阈值和最大增产潜力:当SPI24-11值在-0.295~6.160之间气候产量为正,即在趋势产量上有所增产,当SPI24-11=2.933时,最大增产198.056 Kg/hm2;当SPEI24-11值在-0.416~4.136之间增产,当SPEI24-11=1.860时,最大增产130.194 Kg/hm2;当SPI6-2值在-0.331~4.880之间增产,当SPI6-2=2.274时,最大增产175.222 Kg/hm2;当SPEI6-2值在-0.306~3.680之间增产,当SPEI6-2=1.687时,最大增产149.320 Kg/hm2。(5)SPI和SPEI的评价性能对比表明:(1)偏暖期时SPI和SPEI差值(SPI-SPEI)为正,表明SPEI所判定的干旱状况相比SPI所判定的干旱状况更干,偏冷期反之。(2)升温阶段,年尺度和春季、夏季SPEI指标序列的趋势检验显著性均优于SPI指标。(3)在干旱发生频率的评估方面,SPEI判定的干旱高发期是春季和冬季,而SPI指标判定的干旱高发期是冬季和夏季,结合灌区的实际情况,灌区属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夏秋多雨,春冬干燥,所以SPEI指标评估的结果更准确。(4)SPI和SPEI与正序排列的降水序列和反序排列的气温序列对应关系均较好,SPEI对气温波动的响应比SPI强烈。(5)SPI指数与冬小麦气候产量相关性比SPEI指数强。整体来讲,在灌区气候变暖的背景下,SPEI显示出了比SPI更为准确灵敏的干旱监测性能,但在干旱-作物产量影响评价方面SPEI没有显著表现出比SPI更优的评价性能。
【关键词】:泾惠渠灌区 干旱 SPI SPEI 冬小麦产量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423;S512.11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第一章 绪论12-20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12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12-17
  • 1.2.1 降水量干旱指标的研究12-14
  • 1.2.2 趋势产量模拟研究14-15
  • 1.2.3 时间序列的周期分析方法的研究15-16
  • 1.2.4 干旱对作物产量影响的研究16-17
  • 1.3 研究方法17-20
  • 1.3.1 研究地区概况17
  • 1.3.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17-19
  • 1.3.3 资料来源19-20
  • 第二章 趋势产量模拟方法的选取与对比分析20-27
  • 2.1 趋势产量的模拟方法的选取20-21
  • 2.2 三种趋势产量模拟方法的适用性分析21-26
  • 2.2.1 趋势产量合理性分析21-24
  • 2.2.2 气候产量合理性分析24-26
  • 2.3 本章小结26-27
  • 第三章 灌区干旱化分析27-37
  • 3.1 分析方法27-28
  • 3.2 降水量的演变趋势28-30
  • 3.3 日照时数的演变趋势30-33
  • 3.4 气温的演变趋势33-36
  • 3.5 本章总结36-37
  • 第四章 灌区干旱状况评估及分析37-52
  • 4.1 干旱指标的计算37-41
  • 4.1.1 标准化降水指数(SPI)37-38
  • 4.1.2 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38-41
  • 4.2 分析方法41-43
  • 4.2.1 Mann-Kendall趋势检验41-42
  • 4.2.2 小波分析法42-43
  • 4.3 基于干旱指标的灌区干旱化进程分析43-50
  • 4.3.1 SPI与SPEI的差值分析43-44
  • 4.3.2 SPI与SPEI的变化趋势分析44-47
  • 4.3.3 灌区干旱周期分析47-50
  • 4.3.4 灌区干旱程度分析50
  • 4.4 本章小结50-52
  • 第五章 干旱对灌区冬小麦产量的影响52-60
  • 5.1 SPI、SPEI指数与冬小麦气候产量的相关关系52-53
  • 5.2 SPI、SPEI指数与冬小麦气候产量的回归关系53-59
  • 5.3 本章小结59-60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60-63
  • 6.1 结论60-62
  • 6.2 存在问题62
  • 6.3 创新点62-63
  • 参考文献63-66
  • 致谢66-67
  • 作者简介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易秀;谷晓静;侯燕卿;刘秀花;谢娟;;陕西省泾惠渠灌区土壤重金属地质累积指数评价[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0年03期

2 易秀;谷晓静;侯燕卿;刘秀花;谢娟;;陕西省泾惠渠灌区土壤肥力质量综合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02期

3 ;[J];;年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国英 陈景云 黄卫涛;泾惠渠灌区冬春灌溉引水过亿方[N];陕西日报;2010年

2 陈景云 黄卫涛;陕西泾惠渠灌区——构建水费廉政“阳光工程”[N];中国水利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王永锋;泾惠渠灌区:让群众浇得上地浇得起水[N];陕西日报;2009年

4 陈景云 王超;泾惠渠灌区 春灌任务超额完成[N];陕西日报;2009年

5 陈景云;陕西省泾惠渠灌区全面推行微机开票到户[N];中国水利报;2002年

6 本报记者 王辛石;陕西泾惠渠灌区让“毛细血管”畅通无阻[N];中国水利报;2006年

7 陕西省泾惠渠管理局局长 白鹏翔;泾惠渠灌区 全面改革良性发展[N];中国水利报;2002年

8 韩焱;我市全面完成150万亩春灌任务[N];咸阳日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蒋增科;春回大地抗旱忙[N];咸阳日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夏先清 通讯员 蒋增科;春回大地浇麦忙[N];经济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代锋刚;陕西省泾惠渠灌区农业节水对地下水空间分布影响及模拟[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盼盼;泾惠渠灌区农用水资源配置及其地下水涵养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2 杨娟;泾惠渠灌区干旱评价及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3 李现勇;泾惠渠灌区生态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D];长安大学;2008年

4 黄晓蕙;泾惠渠灌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5 王旭;泾惠渠灌区地下水水化学成分区域变化特征及演化规律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6 戴国强;泾惠渠灌区灌季优化调度模型与运用[D];西安理工大学;2009年

7 许昶;泾惠渠灌区应对干旱的水源配置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8 姜鹏;泾惠渠灌区地下水位动态数值模拟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9 李洁;泾惠渠灌区供水调度与优化配置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5年

10 叶媛媛;泾惠渠灌区地下水水质现状调查分析及其演化规律的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9897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9897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1da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