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侵蚀沟现状调查及生态保护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8 17:18
本文关键词:吉林省侵蚀沟现状调查及生态保护对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侵蚀沟分布 侵蚀沟特点及分类 侵蚀沟成因 主要问题 生态保护对策
【摘要】:随着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生态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全球的关注。土壤侵蚀(又称“水土流失”)问题作为众多生态环境问题中一个重要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侵蚀沟(又称“沟道侵蚀”)是土壤侵蚀的一种主要现象,不仅破坏土地的完整性,威胁生态环境,而且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吉林省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的我国东北黑土区的中部,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东北黑土区土壤侵蚀不断加剧,吉林省水土流失问题也日益突出,侵蚀沟发育、发展,已经对人民群众生活、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对黑土区耕地构成了严重威胁,表土层越来越薄,土壤有机质含量越来越少。所以吉林省急需对侵蚀沟进行生态治理。本文引用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提供的遥感影像和比例尺为1:50000的数字高程模型(DEM),利用了第一次全国水土保持情况普查中关于吉林省侵蚀沟道普查成果,并经调查研究分析,对吉林省侵蚀沟状况有了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和认识。吉林省有水土流失面积4.8万多km2,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25.7%。沟道侵蚀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形式之一,全省有大中型的侵蚀沟62978条(沟长100m以上),占地面积约37371 hm2。侵蚀沟破坏了大量耕地,使大量的肥沃土壤流失,农用机械在耕地上的使用受到影响和制约,种植成本增加,严重影响农民的经济收入。每年雨季,遇到强降水,伴随侵蚀沟发展所产生的大量泥沙,直接进入河流和水库,淤积河道,减少库容,严重影响了河流和水库的滞洪和蓄水的能力,造成洪涝灾害,冲毁公路,淹没农田,严重威胁当地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甚至威胁生命安全。侵蚀沟作为土壤侵蚀现象,一旦形成,随着水流的不断冲刷,使侵蚀沟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面积上都不断扩大,而且导致新沟和旧沟交替出现,这种情况又进一步加剧了水土流失,使水土流失的问题进一步发展,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土地贫瘠荒漠,形成恶性循环。吉林省在多年防治水土流失的实践中,也开展了侵蚀沟的预防和治理,有经验,也有教训,取得了一些成效。由于吉林省自然地理条件各地差异较大,加之侵蚀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防治侵蚀沟也应根据不同类型的侵蚀沟和当地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治理和预防保护的措施及方法,走生态保护的路子。本文在分析全省水土保持普查成果的基础上,通过野外调查研究,总结了吉林省侵蚀沟的分布规律及特点,分析了全省各地侵蚀沟的成因和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据生态系统理论,提出了吉林省侵蚀沟生态保护对策,以进一步提高吉林省防治侵蚀沟效果,加快防治步伐。
【关键词】:侵蚀沟分布 侵蚀沟特点及分类 侵蚀沟成因 主要问题 生态保护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157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1 绪论11-18
-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12-14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14-16
- 1.3 研究内容16
- 1.4 研究方法与特点16-18
- 1.4.1 研究方法16-17
- 1.4.2 研究特点17-18
- 2 区域概况18-30
- 2.1 自然条件18-19
- 2.1.1 地形地貌18
- 2.1.2 气象与水文18
- 2.1.3 植被与土壤18-19
- 2.2 自然资源19-20
- 2.2.1 降水资源19
- 2.2.2 土地资源19
- 2.2.3 森林资源19
- 2.2.4 矿产资源19
- 2.2.5 气候资源19-20
- 2.3 社会经济概况20
- 2.4 水土流失概况20-30
- 2.4.1 风蚀现状21-23
- 2.4.2 水蚀现状23-25
- 2.4.3 水土流失治理概况25-30
- 3 区域侵蚀沟现状30-41
- 3.1 区域侵蚀沟现状调查30-41
- 3.1.1 技术手段30
- 3.1.2 建立侵蚀沟解译标志30
- 3.1.3 侵蚀沟指标采集方法30-31
- 3.1.4 侵蚀沟数量31-34
- 3.1.5 侵蚀沟分布及类型34-41
- 4 侵蚀沟治理现状41-45
- 4.1 沟头防护工程41-42
- 4.2 沟坡治理工程42
- 4.3 谷坊工程42
- 4.4 坡耕地治理工程42-44
- 4.5 荒山荒坡治理工程44-45
- 5 调查研究情况45-48
- 5.1 典型调查45-46
- 5.2 重点调查46-48
- 6 区域侵蚀沟成因分析48-52
- 6.1 自然因素48-50
- 6.1.1 土壤48
- 6.1.2 地形48-49
- 6.1.3 植被49
- 6.1.4 气候49-50
- 6.2 人为因素50-52
- 6.2.1 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忽视保护耕地50-51
- 6.2.2 开垦坡地,破坏林草植被51
- 6.2.3 开矿、修路、取土等生产建设活动,忽视保护措施51
- 6.2.4 预防治理力度小51-52
- 7 区域侵蚀沟生态保护现状问题分析52-54
- (1) 生态保护意识不强,没有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52
- (2) 各项防治措施不配套,总体防护功能差52
- (3) 缺乏科学规划,,集中治理、统一治理不到位52-53
- (4)管理保护力度小,人为破坏问题没有得到遏制53-54
- 8 侵蚀沟生态保护对策54-68
- 8.1 生态保护的理论依据54-55
- 8.2 生态保护的指导思想55
- 8.3 生态保护应遵循的原则55-56
- 8.4 生态保护工程技术措施56-68
- 8.4.1 坡面生态保护体系56-62
- 8.4.2 沟道生态保护体系62-66
- 8.4.3 稳定沟生态保护体系66
- 8.4.4 监督管理保障体系66-68
- 9 效益评估68-69
- 9.1 生态效益68
- 9.2 经济效益68
- 9.3 社会效益68-69
- 10 结论69-71
- 参考文献71-73
- 致谢73-74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俊宏;崔e
本文编号:9953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995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