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煤矿排土场土壤碳库管理指数与土壤酶活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9 00:26

  本文关键词: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煤矿排土场土壤碳库管理指数与土壤酶活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露天煤矿排土场 植被类型 土壤有机碳 土壤碳库管理指数 土壤酶


【摘要】:黄土高原地区气候比较干旱,地形破碎,植被覆盖度较低。露天煤矿的开采使其本身就脆弱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如何恢复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本文选取经过15年植被恢复的黑岱沟煤矿排土场,研究不同植被模式下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碳库管理指数、酶活性、土壤养分性质等能够表征土壤质量的指标。评价不同植被对排土场土壤质量的影响,旨在为排土场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依据。研究结果如下:(一)选取排土场的林地包括乔木和灌木共六种植被类型,分析0-100cm土壤有机碳的变化特征。不同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储量均符合随着土层深度加深而逐渐减小的趋势。0~100 cm土层林地SOC储量比撂荒地(17.52 t·hm-2)提高18.1%~42.4%,其中,紫穗槐林地SOC储量最高,达24.95 t·hm-2,显著高于其他植被模式。灌木林地平均SOC储量比乔木高12.4%。综上人工林地恢复模式显著提高了排土场0~100 cm土层SOC,尤其对表层SOC提高效果明显,但排土场SOC与原地貌相比差距较大。从提高排土场SOC角度优先推荐紫穗槐为主要林地植被。(二)排土场不同植被模式下0-10cm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是10-20cm的2.45-4.66,1.27-4.67,1.31-2.68倍,表明活性有机碳含量0-10cm优于10-20cm。不同植被类型下高、中、低碳库管理指数大致符合10-20cm大于0-10cm,表明土壤正在向着良性方向发展。活性有机碳有效率大致表现为符合0-10cm明显高于10-20cm,表明植被恢复有助于提高土壤表层碳库活性。不同植被模式下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碳库管理指数均低于原地貌,但均显著高于新建排土场,尤以林草和草地恢复效果最佳。(三)不同植被下排土场土壤酶活性不同。排土场不同植被类型下碱性磷酸酶活性0-10cm高于10-20cm,表现为草地灌木乔木撂荒地,草地0-20cm土层均显著高于其他植被类型。排土场0-10cm土层的蔗糖酶活性显著高于10-20cm,基本符合草地灌木乔木撂荒地,草地0-20cm均显著高于其他植被类型,甚至高于原地貌。脲酶活性基本呈现为10-20cm大于0-10cm,乔木0-20cm的脲酶活性显著均高于其他植被。排土场10-20cm不同植被类型过氧化氢酶活性均高于0-10cm。除乔木显著优于其他植被外,各植被类型之间差距不大,表明乔木是提高排土场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最优植被。四种土壤酶活性均大于新建排土场,低于原地貌,表明不同植被对土壤酶活性提升的作用。土壤四种酶活性也分别与土壤的化学性质呈显著的正相关或者负相关的关系,草地蔗糖酶的活性甚至高于原地貌。(四)排土场不同植被对土壤质量的恢复效果不同,撂荒地也有一定恢复地力的效果,这与不同植被类型下的凋落物、根系分泌物、植被的生长状态密切相关。林地土壤有机碳储量与凋落物干物质量和有机碳含量均成显著正相关,符合线性方程y=1.27x+1.90和y=1.25+0.0025x。土壤水分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关系呈极显著的正相关符合线性方程y=0.21x-0.45,乔木细根生物量与SOC含量的关系符合线性方程y=0.89+4.06x;灌木符合线性方程y=1.35+1.53x,两者均呈显著正相关。
【关键词】:露天煤矿排土场 植被类型 土壤有机碳 土壤碳库管理指数 土壤酶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153.6;S154.2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3
  • 第一章 绪论13-19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3-14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14-18
  • 1.2.1 黄土丘陵沟壑地区土壤活性有机碳及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相关研究14-16
  • 1.2.2 黄土丘陵沟壑区域土壤酶活性的相关研究16-17
  • 1.2.3 矿区植被恢复下土壤复垦的相关研究17-18
  • 1.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18-19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试验方法19-23
  • 2.1 研究区概况19
  • 2.2 研究内容19-20
  • 2.3 技术路线与实验方法20-23
  • 2.3.1 技术路线20
  • 2.3.2 研究方案20-23
  • 第三章 不同林地恢复类型下排土场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23-32
  • 3.1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24-25
  • 3.1.1 试验设计24
  • 3.1.2 测定项目与方法24-25
  • 3.1.3 数据处理25
  • 3.2 结果与分析25-30
  • 3.2.1 不同林地类型对排土场土壤剖面SOC含量的影响25-27
  • 3.2.2 不同林地类型对排土场土壤剖面SOC储量的影响27-28
  • 3.2.3 排土场不同林地SOC差异的影响因素28-30
  • 3.3 讨论30-31
  • 3.4 小结31-32
  • 第四章 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及大团聚体有机碳的分布特征32-41
  • 4.1 材料和方法33-34
  • 4.1.1 实验设计33
  • 4.1.2 采样方法33-34
  • 4.1.3 试验地土壤有机碳概况34
  • 4.2 结果与分析34-38
  • 4.2.1 排土场不同植被类型对 0 20cm土壤活性有机碳、碳库管理指数、活性有机碳有效率的影响34-37
  • 4.2.2 分析排土场下 0 20cm土壤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特征37-38
  • 4.3 讨论38-39
  • 4.4 小结39-41
  • 第五章 不同植被类型下排土场土壤酶活性的特征41-53
  • 5.1 材料和方法42-43
  • 5.1.1 实验设计42
  • 5.1.2 采样方法42
  • 5.1.3 实验样地的土壤性质概况42-43
  • 5.2 结果与分析43-50
  • 5.2.1 排土场上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表层的土壤酶活性特征43-45
  • 5.2.2 排土场不同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化学性质的关系45-50
  • 5.3 讨论50-52
  • 5.4 小结52-53
  • 第六章 主要结果与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53-55
  • 6.1 主要结果53-54
  • 6.2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54-55
  • 参考文献55-62
  • 致谢62-63
  • 作者简介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丽丽;;在煤炭矿山排土场推广生物笆复垦技术[J];现代农业;2012年03期

2 刘思莹;吴祥云;李广芬;孙若峥;;伊敏煤田排土场恢复植被类型配置探究[J];山西农业科学;2012年09期

3 吕春娟;白中科;陈卫国;王瑛;;黄土区露天矿排土场水分调控技术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11年01期

4 孙泰森,白中科;黄河中游地域露天煤矿排土场复垦方式特殊性的探讨[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5 张丽丽;;在煤炭矿山排土场推广生物笆复垦技术[J];现代农业;2012年12期

6 张建宇;塔娜;;依兰煤矿南排土场水土流失防治分析[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4年06期

7 卫博;付梅臣;白中科;付薇;;基于节地的露天矿排土场设计[J];农业工程学报;2006年06期

8 牛星;高永;齐雅静;常金财;;伊敏露天煤矿内排土场土壤特征及其肥力评价[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Z1期

9 台培东,孙铁珩,贾宏宇,李培军,李文杰;草原地区露天矿排土场土地复垦技术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2年03期

10 宫雪;佴磊;;南芬铁矿2~#排土场泥石流危险度评判[J];中国水土保持;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屹;;复杂条件下排土场扩能及安全探讨[A];第二十届“冀鲁川辽晋琼粤”七省矿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2 项元和;;露天矿排土场边坡治理技术研究[A];全国公路生态绿化理论与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刘志斌;陈建平;范军富;;生态演替原理在排土场复垦中的应用[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4 叶驰驱;;基于生物多样性的黄土区排土场构筑工艺研究[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CSAE 2011)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王永强;张继春;;基于雷达技术的矿山排土场裂缝检测方法[A];全国危险物质与安全应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1年

6 孙俊如;;排土场地质灾害治理及安全管理[A];第十八届川鲁冀晋琼粤辽七省矿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7 代永新;李如忠;卢敬标;;北口排土场坡脚安全控制技术[A];中国采选技术十年回顾与展望[C];2012年

8 胡方强;张超;;白马铁矿Ⅳ排土场安全使用的有效手段[A];鲁冀晋琼粤川辽七省金属(冶金)学会第十九届矿山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管理及综合卷)[C];2012年

9 吕春娟;白中科;;平朔露天矿排土场水分调控技术研究[A];纪念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CSAE 2009)论文集[C];2009年

10 孙蓉;张翔;武青山;;保山昆钢嘉华水泥建材有限公司施甸县小官市石灰石矿排土场挡土坝的设计与验算[A];第五届水泥矿山年会暨“十二五”水泥矿山发展论坛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宇;开展非煤矿山排土场专项整治行动[N];中国矿业报;2008年

2 记者 刘萍;宝山铁矿排土场通过环保验收[N];中国环境报;2006年

3 周明;抚顺复垦一大型采矿排土场[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4 记者 武岩峰;昔日排土场 今日风景区[N];锡林郭勒日报;2010年

5 阚明宝 王蓓;首钢水厂矿废弃排土场也能降耗[N];中国冶金报;2006年

6 林克昌;龙岩:部门联合排查矿区地灾隐患[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年

7 王一鸣;昔日矸石黑山 今朝绿草莺飞[N];中国矿业报;2007年

8 记者 王大为;荣天厚主持召开2007年行署第一次常务会[N];锡林郭勒日报;2007年

9 李文斌 薛本贵;开辟根治酸水新途径[N];中国矿业报;2002年

10 特约记者 刘雪泉;130亩大豆苗作证[N];中国矿业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秦宏楠;紫金山金铜矿排土场滑坡诱发机理及监测预警技术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6年

2 王光进;超高台阶排土场散体介质力学特性及边坡稳定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3 王俊;水浸基底排土场边坡破坏机理及预控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5年

4 王莉;露天矿大型排土场稳定性及安全控制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5年

5 纪玉石;黄土基底排土场失稳机理与稳定控制技术研究[D];东北大学;2013年

6 王洪江;铜矿排土场细菌强化浸出机理及新工艺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7 周玉新;矿山边坡裂隙岩体和排土场地下水流数值模拟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良贵;新桥矿业有限公司二期排土场稳定性及排土工艺优化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2 张鲲华;某露天铁矿2~#排土场参数优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3 孟星吟;某露天矿陡倾地形排土场的稳定性安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4 王龙飞;金堆城北部排土场水土流失灾害现状调查及侵蚀规律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5 曹东磊;爆破震动荷载下金堆城钼矿排土场安全稳定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6 万越;基于数字地形分析的排土场微地貌景观格局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7 唐骏;黄土区露天煤矿排土场植被恢复的土壤环境效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5年

8 薛江;矿区排土场土壤水分物理特性及其改良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9 董玉锟;内蒙露天煤矿排土场边坡抗冲性及减水减沙效益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10 马佳慧;黑岱沟矿区排土场植被恢复对复垦土壤性质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9971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9971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78c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