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SI方法的多材料车身选材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PSI方法的多材料车身选材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车身轻量化 PSI 多材料车身 多材料选择 评价标准
【摘要】:车身是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式车身质量占整车质量的40%~60%。车身轻量化是汽车节约能耗、提高燃油经济性、减少尾气排放的有效手段。当前,实现车身轻量化的途径主要包括结构优化、运用先进制造工艺以及采用轻量化材料。优质轻量化材料的不断出现及制造工艺的不断革新,使得轻量化材料在车身上的应用范围逐年扩大。要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轻量化效果,就必须在满足零部件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在轻量化和材料属性、成本、工艺性及其它制约因素中找到一个最佳的契合点。相对于由单一材料构成的汽车车身而言,多材料车身可以充分发挥不同材料的性能优势,兼顾各方面的设计要求。“多材料组合的轻量化结构和合适的材料用在合适的部位”已经成为现代汽车车身设计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因此,为多材料车身寻求合适的选材方法成为多材料车身设计开发的一个重要科学问题。对于大多数用于材料选择的多属性决策方法,往往需要设计者确定不同材料属性之间的相对权重关系,这会给选材结果带来不确定性。而PSI(Preference Selection Index Method,偏好指数选择法)方法不需要确定材料的属性权重,这使其更适合于同时考虑多种因素及多种材料的车身选材研究。本文基于PSI方法,综合考虑成本、重量、工艺性、安全性以及环保性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多材料车身选材研究,实现车身综合性能的优化。具体工作如下:(1)详细阐述了PSI方法的实现步骤和计算流程。无需考虑权重是PSI方法解决多属性决策问题的优势所在,在基于PSI方法进行多材料车身选材研究的过程中,通过计算每一种备选材料的最终偏好指数(iI),并对所求得的数值进行排序,最终偏好指数(iI)最高的备选材料被认为是最优选择。(2)确定了车身备选材料及评价标准。首先确定了16种备选材料,包括:Q235钢、35号钢、合金结构钢(40Cr)、超低碳BH钢、双相钢(500DP)、低合金高强度钢(HSLA460)、奥氏体不锈钢(0Cr18Ni9)、马氏体钢(AISI410)、铝合金AL5050、铝合金AL6010、镁合金、钛合金、高强度碳纤维复合材料、高强度玻璃纤维复合材料、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芳纶-铝合金层板超混杂复合材料。同时确定了较为全面的选材评价标准,评价指标包含6大部分,分别是材料的固有属性、制造工艺性、安全性、耐久性、环保性和回收性。(3)以某轿车车门为例进行多材料车身选材研究,通过查阅资料文献、问卷调查、仿真分析等一系列手段,获得选材评价标准中各个指标的相关数据,实现评价标准各属性的量化,最终确定车门各部件的选材决策矩阵。利用MATLAB编程实现PSI方法的计算流程,以选材决策矩阵为基础进行车门部件选材,最后求出每一种备选材料的最终偏好指数(iI),得出选材结果。(4)选材结果的仿真验证。建立车门部件有限元模型,对选材前后车门部件的质量、成本以及基本性能进行分析和对比,验证本文选材方法的有效性。通过对比发现,运用PSI方法进行多材料车身选材可以获得更加合适的材料匹配方案,保证车门性能的同时也降低了车门质量,实现了车门综合性能的优化。本文选材方法适用于车身主要零部件,进一步丰富了多材料车身设计方法的研究。
【关键词】:车身轻量化 PSI 多材料车身 多材料选择 评价标准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63.8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1章 绪论11-19
- 1.1 论文研究背景11-12
- 1.2 多材料车身选材研究现状12-14
- 1.3 MADM及PSI概述14-17
- 1.3.1 MADM(Multiple Attribute Decision Making)概述14
- 1.3.2 PSI(Preference Selection Index Method)概述14-17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意义和研究方法17-19
- 第2章 车身备选材料及评价标准的确定19-29
- 2.1 车身备选材料的确定19-24
- 2.1.1 轻量化材料19-24
- 2.1.2 车身备选材料的确定24
- 2.2 车身选材评价标准的确定24-27
- 2.3 本章小结27-29
- 第3章 车门部件生命周期评价研究29-43
- 3.1 引言29-30
- 3.2 车门部件生命周期评价30-42
- 3.2.1 车门外板生命周期评价30-33
- 3.2.2 车门内板生命周期评价33-37
- 3.2.3 车门防撞梁生命周期评价37-42
- 3.3 本章小结42-43
- 第4章 基于PSI方法的多材料车门选材43-63
- 4.1 引言43
- 4.2 车门部件选材决策矩阵的建立43-49
- 4.2.1 车门外板选材决策矩阵的建立43-45
- 4.2.2 车门内板选材决策矩阵的建立45-47
- 4.2.3 车门防撞梁选材决策矩阵的建立47-49
- 4.3 车门部件选材决策矩阵的标准化49-54
- 4.3.1 车门外板选材决策矩阵的标准化49-51
- 4.3.2 车门内板选材决策矩阵的标准化51-53
- 4.3.3 车门防撞梁选材决策矩阵的标准化53-54
- 4.4 基于MATLAB编程实现PSI计算流程54-55
- 4.5 选材结果55-61
- 4.5.1 车门外板选材结果55-57
- 4.5.2 车门内板选材结果57-59
- 4.5.3 车门防撞梁选材结果59-61
- 4.6 本章小结61-63
- 第5章 基于PSI方法的车门选材结果仿真验证63-81
- 5.1 车门部件有限元模型的建立63-66
- 5.2 车门刚度分析66-70
- 5.2.1 车门下沉刚度66-67
- 5.2.2 车门侧向刚度67-69
- 5.2.3 车门刚度分析结果69-70
- 5.3 车门模态分析70-73
- 5.3.1 车门模态分析70-72
- 5.3.2 车门模态分析结果72-73
- 5.4 车门抗撞性分析73-78
- 5.4.1 车门碰撞有限元模型的建立73
- 5.4.2 车门碰撞接触的定义73-74
- 5.4.3 车门碰撞工况设定74
- 5.4.4 车门碰撞结果分析74-78
- 5.5 车门材料组合方案的确定78-79
- 5.6 本章小结79-81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81-83
- 6.1 论文总结81-82
- 6.2 论文展望82-83
- 参考文献83-89
- 附录89-91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91-93
- 致谢9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平;胡静丽;柳剑玲;;《汽车车身结构与设计》教学方法研究[J];学理论;2010年26期
2 张启森;;浅谈汽车车身材料的发展趋势[J];汽车维修与保养;2012年07期
3 黄天泽;陈树年;;汽车车身索隐[J];湖南大学学报;1989年03期
4 张毅;向汽车车身用钢轻量化迈进[J];上海钢研;1996年01期
5 雷正保,钟志华;汽车安全车身评定标准发展趋势[J];上海汽车;1997年09期
6 朋希;;钢铁制造商拟开发超轻钢汽车车身[J];现代家电;1997年02期
7 汪卫东,康华平;世界汽车车身开发现状及我们的对策[J];汽车科技;1998年06期
8 鲍晓沾;;现代汽车车身新技术[J];现代企业教育;2012年23期
9 潘林春;超轻钢车身的设计和应用[J];上海汽车;2000年12期
10 江涛;车身实物模型的变迁与车身开发技术的发展[J];上海汽车;2000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平;;基于计算机仿真的汽车车身及零部件数字化设计方法[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上)[C];2005年
2 徐建全;陈铭年;林大同;;汽车车身结构的接头研究进展[A];福建省科协第四届学术年会——提升福建制造业竞争力的战略思考专题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徐建全;陈铭年;林大同;;汽车车身结构的接头研究进展[A];福建省科协第四届学术年会提升福建制造业竞争力的战略思考专题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肖攀;周定陆;;基于台架试验方法的车身疲劳分析[A];“技术创新与核心能力建设”重庆汽车工程学会2006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郎勇;;车身牵引装置的设计[A];第九届河南省汽车工程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兰凤崇;赖番结;陈吉清;马聪承;;泡沫铝复合板材料高刚度车身结构的基础研究[A];面向未来的汽车与交通——2013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精选[C];2013年
7 路洪洲;王文军;王智文;郭爱民;路贵民;;基于轻量化的车身用钢及铝合金的竞争分析[A];2013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8 黄小平;;浅析车身几种常见的固定顶盖装饰条的结构[A];自主创新、学术交流——第十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学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9 张正;;汽车车身装焊夹具的协调性与统一性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10 徐文忠;曾祥群;徐文寿;;一步法涂装、制造玻璃钢车身的研究[A];环保型涂料及涂装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宋凤珠;放弃车身开发就等于放弃汽车[N];中国汽车报;2002年
2 任秀平 译;未来钢质汽车——引领车身结构前沿创新[N];世界金属导报;2012年
3 ;国际钢协:未来钢质车身能减重39%[N];世界金属导报;2013年
4 肖强;怎样衡量汽车品质[N];温州日报;2005年
5 记者 陈永杰;车身越重越安全?[N];北京科技报;2011年
6 张志勤 何立波 高真凤;世界轿车车身高强度钢应用进展[N];中国冶金报;2012年
7 小也;领驭2.0 MFI“走秀”京城[N];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
8 孟岩 林元君;汽车安全的两大误区[N];经理日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黄震 王博;心向高处[N];当代汽车报;2006年
10 杜凉;概念车——别具匠心 独具魅力[N];上海科技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迟瑞丰;乘用车概念车身参数化设计、仿真、优化一体化关键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曹友强;基于机敏约束阻尼的车身结构振动噪声控制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3 左文杰;简化车身框架结构建模与快速优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黄颀;汽车车身部件约束变体建模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5 刘波;知识驱动的车身结构设计方法研究及相关软件开发[D];吉林大学;2007年
6 石琴;基于现代设计理论的车身结构设计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7 周云郊;钢铝混合材料车身结构轻量化设计关键问题与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8 宋凯;汽车车身结构概念设计关键技术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9 李亦文;车身结构抗撞性问题的简化建模及优化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曹俊;基于确定性定位分析的车身三维偏差模型及求解方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启涛;某型防地雷车车身结构优化设计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2 湛璇;基于参数化方法的车身概念正碰模块的正向设计与优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张良;某乘用车车身声振舒适性分析及优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4 郭贵平;某特种车驾驶室结构设计分析及优化[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5 姚宾;基于有限元的客车车身结构的振动与疲劳可靠性分析[D];长安大学;2015年
6 陈冬民;车身关键零部件选材方法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7 熊元;新能源汽车全塑车身结构及安全耐撞性能分析[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8 王洪宇;基于多层次优化方法的车身底板结构概念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9 肖勇;新能源汽车全塑车身设计及制造技术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10 刘迎林;GMF-NEV全塑车身仪表板及部分车身结构设计与分析[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0272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1027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