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联行星轮系双离合自动变速器换挡规律研究
本文关键词:并联行星轮系双离合自动变速器换挡规律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并联行星轮系 双离合自动变速器 换挡规律 路况识别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汽车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此同时,人们对于汽车自动变速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双离合自动变速器(DCT)代表了当今最先进的变速器技术之一,符合未来变速器的发展趋势,符合国家对乘用车环保、节能、低碳排放的法规要求,十分适合我国当前的国情,因此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换挡规律和控制策略是双离合自动变速器的关键技术,是汽车进行换挡的依据,并且与汽车的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基于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资助的汽车自动变速传动技术研究与产品系统设计开发的研发项目,本文主要进行了如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简述自动变速器的种类及工作原理,总结了国内外关于DCT的研究现状,并明确了本文所需要的研究内容;(2)简述并联行星轮系DCT的结构及工作原理,且分别介绍了其电液伺服系统和TCU的工作原理;(3)通过理论计算和分析,得出了基本换挡规律,并以此为基础得出了兼顾动力性和经济性的综合性换挡规律。利用Matlab/Simulink/Stateflow建立了目标车型的整车模型,验证了基本换挡规律和综合性换挡规律的准确性;(4)基于模糊控制理论,提出了基于道路路况的识别方法,并通过建立的模型验证了其可行性;(5)通过搭建试验台架,来验证制定的换挡规律准确性和可靠性。
【关键词】:并联行星轮系 双离合自动变速器 换挡规律 路况识别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63.212
【目录】:
- 致谢7-8
- 摘要8-9
- ABSTRACT9-16
- 第一章 绪论16-25
- 1.1 引言16
- 1.2 自动变速器概述16-21
- 1.2.1 自动变速器特点16-17
- 1.2.2 自动变速器类型17-21
- 1.2.3 优缺点对比21
- 1.3 双离合自动变速器国内外发展现状21-23
- 1.3.1 DCT国外发展现状21-22
- 1.3.2 DCT国内发展现状22-23
- 1.4 课题的来源及其研究意义23
-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23-25
- 第二章 并联行星轮系双离合自动变速器系统组成25-36
- 2.1 并联行星轮系双离合自动变速器结构25-26
- 2.2 并联行星轮系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的工作原理26-30
- 2.3 并联行星轮系双离合自动变速器电液伺服控制系统30-33
- 2.4 并联行星轮系双离合自动变速器TCU的设计33-35
- 2.5 本章小结35-36
- 第三章 换挡规律的制定与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36-55
- 3.1 发动机的特性37-39
- 3.1.1 发动机的稳态转矩特性37
- 3.1.2 发动机的动态转矩特性37
- 3.1.3 发动机的燃油消耗特性37-39
- 3.2 汽车的行驶动力学方程39
- 3.3 换挡规律的制定39-45
- 3.3.1 动力性换挡规律39-42
- 3.3.2 经济性换挡规律42-44
- 3.3.3 综合性换挡规律44-45
- 3.4 汽车动力传动系统建模45-52
- 3.4.1 发动机模型45-46
- 3.4.2 变速器模型46
- 3.4.3 换挡规律模型46-47
- 3.4.4 换挡规律逻辑判断模型47-48
- 3.4.5 汽车动力学模型48
- 3.4.7 整车模型48-49
- 3.4.8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49-52
- 3.5 基于模糊自适应PI控制驾驶员模型的工况跟随仿真分析52-54
- 3.5.1 驾驶员模型52-53
- 3.5.2 工况跟随仿真结果分析53-54
- 3.6 本章小结54-55
- 第四章 道路路况的识别55-63
- 4.1 道路路况识别研究现状55
- 4.2 道路路况类型55-57
- 4.3 道路路况识别模型57-59
- 4.3.1 输入输出论域与模糊子集的设定57-58
- 4.3.2 道路路况识别模糊规则的制定58-59
- 4.4 基于道路路况识别的换挡控制策略59-60
- 4.5 基于道路路况识别的建模仿真与结果分析60-62
- 4.5.1 仿真模型的建立61-62
- 4.5.2 仿真结果分析62
- 4.6 本章小结62-63
- 第五章 台架试验63-72
- 5.1 试验台架的设计63-65
- 5.2 基于LABVIEW的试验台架上位机控制软件设计65-68
- 5.3 硬件在环仿真试验设计68-71
- 5.4 本章小结71-72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72-73
- 6.1 工作总结72
- 6.2 工作展望72-73
- 参考文献73-7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7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华兵;范晶晶;程磊;;车辆换档规律特性仿真研究[J];工业设计;2007年Z1期
2 侯亮;官登;黄鹤艇;曾峥;卜祥建;;工程车辆的综合换挡规律研究[J];中国工程机械学报;2013年03期
3 张勇,刘杰,宋健,卢新田;汽车不同质量参数的最佳动力性换挡规律[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9期
4 张泰,郭立书,葛安林,高炳钊,王龙;汽车质量对换挡规律的影响及试验研究[J];汽车科技;2004年04期
5 叶丹,黄海东,赵丁选,闫磊,唐新星,荆小怀;提高液力变矩器输出功率为目标的换挡规律[J];农业机械学报;2005年03期
6 国香恩;李艳;;工程车辆动态换挡规律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9年05期
7 魏巍;曲婧瑶;武景燕;闫清东;;液力机械传动履带车辆换挡规律优化方法研究[J];兵工学报;2011年04期
8 蒋学锋;徐贤;;坡道行驶工况下载货汽车换挡规律的研究[J];汽车科技;2011年03期
9 徐立鹏;;基于动力性的汽车换挡规律的分析研究[J];机械管理开发;2012年04期
10 朱汉清;;探究汽车换档规律及其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年1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路红山;巫世晶;邓明星;潜波;;换挡规律曲线向模糊换挡规则转化方法[A];2006年湖北省博士论坛——先进制造技术与制造装备论文集[C];2006年
2 张世义;李光辉;;汽车自动变速器换挡规律建模与仿真分析[A];2009中国控制与决策会议论文集(3)[C];2009年
3 郭彦颖;王巍巍;闫涛;孙中辉;;商用车AMT各挡位行驶时间的计算方法[A];2013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4 李大伟;方锡邦;吴哲;;微型电动汽车AMT动力性换挡规律的制定与仿真研究[A];2012安徽省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2年
5 赵璐;卢新田;;商用车AMT自动换挡规律的优化设计[A];2013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崔功杰;工程车辆三参数最佳换挡规律及控制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陈宁;工程车辆节能换挡规律智能控制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3 张晓冰;城市客车油液混合动力系统匹配及控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4 侯睿;电驱动机械式自动变速系统关键问题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5 陈然;汽车DCT智能控制及电控单元虚拟试验系统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6 赵鑫鑫;工程车辆自动变速器建模与换挡控制[D];北京科技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佳明;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换挡规律的研究与仿真[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李泽靖;拖拉机自动换挡模式及规律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张晓聪;某矿用车辆双参数换挡规律及动态修正方法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4 徐益强;并联混合动力汽车机械电控自动变速器AMT换挡规律的研究[D];江苏大学;2016年
5 李光宇;整车质量与道路坡度识别及其对纯电动汽车换挡规律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6年
6 陶城;并联行星轮系双离合自动变速器换挡规律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7 徐勇超;汽车AMT换挡规律研究及其电控平台设计[D];湖南大学;2016年
8 刘文营;重型商用车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换挡规律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周丹;机械式自动变速器换挡规律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10 郭延鹏;乘用车换挡规律云模型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0974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1097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