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汽车论文 >

汽车薄壁吸能部件耐撞性及吸能特性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7 16:18

  本文关键词:汽车薄壁吸能部件耐撞性及吸能特性设计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汽车碰撞 薄壁吸能构件 多胞结构 耐撞性设计


【摘要】:近年来我国汽车保有量高速增长,由此带来的汽车安全性问题日益突出,而交通碰撞事故多集中在正面碰撞。商用汽车如重型卡车、客车等工程车辆的构造特点决定了其前部缓冲吸能空间较短,一旦发生正面碰撞,不仅车身前部装置易受波及受损,司乘人员也更易发生伤亡事故。目前我国商用汽车在安全性设计、主被动安全装置和乘员保护设施上要明显不足于乘用车,而且针于商用汽车被动安全的设计和要求也缺乏重视,对于商用汽车安全的强制性法规仍不够完善。由于我国交通运输产业针对高速能力和运载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商用汽车的被动安全存在的问题日益严峻。综上所述,为了提高商用车的被动安全性并促进我国交通运输业和汽车工业的快速增长,针对提高商用汽车正面耐撞性的研究设计是适时且必要的。本文立足于目前汽车安全领域的大量研究资料和设计经验上,总结出一种针对正面碰撞情况下提高商用汽车耐撞性和吸能特性的设计思路和方法,选取优良的材料和结构,设计出不同截面形状的吸能组件。然后运用非线性有限元试验方法,参照实际交通事故和国家标准对所设计的吸能试件进行正面轴向载荷的碰撞冲击计算机仿真模拟试验。并对其耐撞性及吸能特性进行基于碰撞理论的讨论分析。从吸能试件的碰撞力传递和碰撞能吸收效率等方面研究所设计的吸能试件是否符合车辆碰撞安全的性能要求。在符合安全稳定的碰撞要求的前提下,从不同截面的吸能试件中优选出具有良好吸能缓冲性能的试件。在上述设计的基础上,针对缓冲吸能部件吸能性能不足的问题。本文对吸能变形区间空间架构进行相应的改进,设计了一系列多胞架构金属薄壁缓冲吸能装置。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仿真试验和研究对比,优选出具有良好耐撞性能的多胞薄壁吸能试件。试验结果显示改进后缓冲吸能部件的耐撞性有了显著的提高。为了实现吸能部件在尽可能多吸收碰撞能量的同时,确保车辆防撞吸能构件能够产生持续稳定的压缩变形。本文采用泡沫铝作为吸能部件的填充材料,使用有限元模拟碰撞仿真的方法,分析填充了泡沫铝的多胞薄壁吸能试件在轴向碰撞冲击过程中的力学响应,从而设计出一种拥有强大吸能能力且碰撞压缩过程持续稳定的吸能构件:泡沫铝填充的三胞金属薄壁方管。最终通过验证试验,为今后针对汽车正面碰撞被动安全性的设计和改进提供了案例和参考。最后,对所做的研究设计工作进行了总结,并简单分析了所设计的前防撞梁缓冲吸能系统中存在的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以及阐述了对未来防撞缓冲装置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汽车碰撞 薄壁吸能构件 多胞结构 耐撞性设计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67.1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18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10-11
  • 1.2 国内外汽车碰撞研究发展状况11-12
  • 1.3 国内外汽车吸能部件耐撞性问题的研究发展状况12-15
  • 1.3.1 汽车吸能部件结构抗撞性技术研究12-13
  • 1.3.2 汽车吸能部件抗撞性的结构研究13-15
  •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15-18
  • 1.4.1 本课题设计内容15-16
  • 1.4.2 本课题试验方法16-18
  • 第二章 吸能部件设计理论和有限元碰撞试验理论18-24
  • 2.1 汽车缓冲吸能部件设计理论18-19
  • 2.2 汽车缓冲吸能部件设计方法19-20
  • 2.2.1 经验法19
  • 2.2.2 试验法19-20
  • 2.2.3 数值仿真模拟计算法20
  • 2.3 动态分析的主要方法20-21
  • 2.4 有限元模型建立注意事项21
  • 2.5 碰撞性能测算方程21-23
  • 2.6 本章小结23-24
  • 第三章 不同几何截面薄壁构件的耐撞性设计24-35
  • 3.1 引言24
  • 3.2 分析模型及试验的建立24-27
  • 3.2.1 材料模型24-25
  • 3.2.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碰撞仿真设立25-27
  • 3.3 四种截面的吸能部件碰撞仿真及耐撞性分析27-33
  • 3.3.1 吸能部件碰撞变形云图分析27-29
  • 3.3.2 吸能部件碰撞能量曲线分析29-30
  • 3.3.3 吸能部件碰撞压缩变形曲线分析30-31
  • 3.3.4 吸能部件碰撞力曲线分析31-32
  • 3.3.5 吸能部件碰撞性能分析32-33
  • 3.4 本章小结33-35
  • 第四章 不同单元多胞薄壁构件的耐撞性设计35-45
  • 4.1 引言35
  • 4.2 分析模型及试验的建立35-37
  • 4.2.1 材料模型35
  • 4.2.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碰撞仿真设立35-37
  • 4.3 多胞结构吸能部件碰撞仿真及耐撞性分析37-43
  • 4.3.1 多胞结构吸能部件碰撞变形云图37-39
  • 4.3.2 多胞结构吸能部件碰撞能量曲线分析39-40
  • 4.3.3 多胞结构吸能部件碰撞压缩变形曲线分析40-41
  • 4.3.4 多胞结构吸能部件碰撞力曲线分析41-42
  • 4.3.5 多胞结构吸能部件碰撞性能分析42-43
  • 4.4 本章小结43-45
  • 第五章 泡沫铝填充多胞薄壁构件的耐撞性设计45-56
  • 5.1 引言45
  • 5.2 分析模型及试验的建立45-49
  • 5.2.1 材料模型45-46
  • 5.2.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碰撞仿真设立46-49
  • 5.3 泡沫铝填充多胞结构吸能部件碰撞仿真及耐撞性分析49-54
  • 5.3.1 泡沫铝填充多胞结构吸能部件碰撞变形云图分析49-50
  • 5.3.2 泡沫铝填充多胞结构吸能部件碰撞能量曲线分析50-51
  • 5.3.3 泡沫铝填充多胞结构吸能部件碰撞压缩变形曲线分析51-52
  • 5.3.4 泡沫铝填充多胞结构吸能部件碰撞力曲线分析52-53
  • 5.3.5 泡沫铝填充多胞结构吸能部件碰撞性能分析53-54
  • 5.4 本章小结54-56
  • 第六章 某商用车前防撞梁系统下碰撞对比试验56-64
  • 6.1 引言56
  • 6.2 分析模型及试验的建立56-59
  • 6.2.1 材料模型56-57
  • 6.2.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碰撞仿真设立57-59
  • 6.3 前防撞梁系统下的碰撞对比试验及耐撞性分析59-63
  • 6.3.1 对比碰撞试验变形云图分析59-60
  • 6.3.2 对比碰撞试验力学曲线及碰撞性能分析60-63
  • 6.4 对比试验总结63-64
  • 总结和展望64-65
  • 参考文献65-68
  • 致谢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昌旺;赵永志;;抗震支撑吸能器[J];世界地震工程;1985年01期

2 黄祥兵,朱锡,刘勇;大型水面舰艇舷侧水下防雷舱吸能结构论证设计[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3 张立玲;高峰;;金属薄壁吸能结构耐撞性研究进展[J];机械工人;2006年01期

4 葛如海;王群山;杨建;苗强;;分层吸能式保险杠优化设计[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6年11期

5 李邦国;陈潇凯;林逸;;车用吸能部件吸能特性的改进[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09年01期

6 黄春曼;李慧敏;;车辆碰撞及吸能材料结构研究进展综述[J];装备制造技术;2012年01期

7 朱锡;冯文山;;爆炸载荷作用下的船用吸能防护结构[J];海军工程学院学报;1993年01期

8 李健,李庆华;刚性汽车撞击吸能技术[J];新技术新工艺;1997年05期

9 赵凯;刘凯欣;叶琳;杨嘉陵;;圆环列吸能器的力学机理及应用[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10 袁俊;孙凌玉;;基于响应表面法的分级吸能结构优化设计[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志强;杨嘉陵;;吸能缓冲靴设计方法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王光耀;万鑫铭;李阳;高丽;周佳;赵清江;;热处理工艺对铝合金吸能盒力学性能和吸能性能影响的研究[A];2012重庆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赵洪伦;程玲;王文斌;;吸能元件特性的非线性有限元仿真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4 许亚洪;程群峰;益小苏;;不同引发机制对复合材料圆管件吸能性能影响的初步研究[A];复合材料——基础、创新、高效:第十四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6年

5 燕瑛;罗炜桓;王立朋;宫少波;;复合材料圆筒结构准静态压缩破坏吸能研究[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7年

6 彭跃湘;;平头汽车碰撞吸能器结构设计与试验研究[A];2007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黄可;顾菲菲;何思渊;何德坪;;梯度孔径多孔铝合金的压缩及吸能性能[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李本怀;王科飞;李成林;;B型不锈钢地铁碰撞吸能研究[A];第八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9 潘一山;吕祥锋;李忠华;;煤矿冲击地压巷道吸能支护研究[A];塑性力学新进展——2011年全国塑性力学会议论文集[C];2011年

10 赵桂范;林乐川;储元娟;;曲面壳体撞击吸能分析[A];第二届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湖南记者站 组稿;列车结构塑变吸能技术及装置[N];科技日报;2012年

2 本报记者 谢莉葳;寻求车头吸能与刚性的平衡[N];中国消费者报;2013年

3 成吉昌 郭惠斌;防撞吸能装置令驾驶员更安全[N];中国汽车报;2001年

4 段衍;轻客品质 微面成本[N];民营经济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付玉凯;高冲击韧性锚杆吸能减冲原理及应用[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15年

2 张宗华;轻质吸能材料和结构的耐撞性分析与设计优化[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雷成;基于多体系统动力学的机车车辆耐撞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4 柳艳杰;汽车低速碰撞吸能部件的抗撞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5 尹汉锋;着陆缓冲系统中吸能结构的耐撞性优化[D];湖南大学;2011年

6 李松晏;高速列车吸能结构研究与明线交会安全评估[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7 王志华;泡沫铝合金动态力学性能及其吸能机理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5年

8 黄俊;面向行人下肢碰撞保护的汽车前端结构快速优化设计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鹏辉;基于连挂碰撞的城轨车辆吸能结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余建立;翻转式薄壁结构吸能特性研究及其在吸能盒中的运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刘洪兰;汽车吸能盒抗撞性仿真优化研究[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5年

4 赵景慧;FSAE赛车复合材料碰撞缓冲结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5 刘传欣;脆性复合材料冲击防护吸能优化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6 姜帆;基于变截面板的吸能盒与前纵梁优化[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7 林繁国;汽车碰撞能量衰变特性研究及磁流变液缓冲吸能装置设计[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8 陈淑琴;城轨车辆碰撞仿真分析及其耐撞性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5年

9 师光耀;基于ANSYS Workbench的汽车吸能盒碰撞仿真及优化设计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5年

10 张哲绎;复合材料薄壁结构抗撞性优化设计[D];燕山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1042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11042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f14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