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用车操纵稳定性能主观与客观评价相关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乘用车操纵稳定性能主观与客观评价相关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操纵稳定性 主观评价 客观评价 主观与客观相关性
【摘要】:在乘用车操纵稳定性开发与设计过程中,主观评价、客观评价和计算机仿真相互配合完成评价工作,配合的前提是必须明确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之间的关系。因此,本文对乘用车操纵稳定性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之间的相关关系展开研究。乘用车操稳性主、客观评价相关性研究的本质是建立主观评价得分与客观测量数据间的数学关系。通过分析国内外操纵稳定性主观评价体系,建立转向性能、弯道特性、转向力特性与抗变形转向特性等4个方面、20个主观评价指标的主观评价体系。采用十分制评分标尺对4辆试验车进行主观评价,得到主观评价指标得分。采用熵值法确定主观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通过加权计算得到主观评价总得分。客观测量数据来自转向盘角脉冲试验、蛇行试验及转向盘中心区试验,依据GB/T6323-2014初选27个客观评价指标。采用相关分析法筛选客观指标,剔除10个重复指标,建立精简的乘用车操稳性客观评价指标。采用V-BOX3i汽车整车性能测试系统完成数据采集、预处理、后处理等工作,获得客观评价指标的测量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分别建立乘用车操纵稳定性主观评价总得分与客观测量值的多元线性关系,以及20个主观评价指标得分与客观测量值的多元线性关系。对不呈现线性关系的主观评价指标进行一元非线性回归分析,采用10种非线性方程拟合样本点,建立操稳性主、客观评价间的非线性关系。结果表明,主观评价总得分与横摆角速度响应滞后时间、侧向加速度为1m/s2时的转向盘力矩具有二元线性关系;8个主观评价指标具有二元线性回归关系,10个主观评价指标具有一元线性回归关系。其中,在10个一元线性回归关系中,7个主观评价指标均与共振峰水平线性相关,认为共振峰水平是显著影响主观评价得分的客观评价指标。另外,2个主观评价指标与相应客观评价指标具有一元非线性关系。
【关键词】:操纵稳定性 主观评价 客观评价 主观与客观相关性
【学位授予单位】:长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61.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5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9-10
- 1.1.1 研究背景9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9-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10-13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0-12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2
- 1.2.3 拟解决的问题12-13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13-14
- 1.4 本章小结14-15
- 第二章 乘用车操纵稳定性主观评价指标15-25
- 2.1 操稳性主观评价指标建立15-17
- 2.1.1 评价体系国内外研究现状15-16
- 2.1.2 指标建立16-17
- 2.2 主观评价试验总体评价方法17-20
- 2.2.1 主观总评价研究方法18
- 2.2.2 主观评价指标权重系数确定18-20
- 2.3 操稳性主观评价指标动力学分析20-24
- 2.3.1 转向性能20-21
- 2.3.2 弯道特性21-22
- 2.3.3 转向力特性22-23
- 2.3.4 抗变形转向特性23-24
- 2.4 本章小结24-25
- 第三章 乘用车操纵稳定性客观评价指标25-39
- 3.1 客观试验及指标25-28
- 3.1.1 转向盘角脉冲试验及指标25-26
- 3.1.2 蛇行试验及指标26
- 3.1.3 转向盘中心区试验及指标26-28
- 3.2 操稳性主观评价指标精简28-31
- 3.2.1 相关分析法28
- 3.2.2 客观评价指标体系分析28-31
- 3.3 客观评价指标的动力学分析31-38
- 3.3.1 转向盘角脉冲试验指标动力学分析31-32
- 3.3.2 蛇行试验指标动力学分析32-34
- 3.3.3 转向盘中心区试验指标动力学分析34-38
- 3.4 本章小结38-39
- 第四章 乘用车操稳性主观与客观评价试验39-50
- 4.1 试验准备39-41
- 4.1.1 试验车辆39
- 4.1.2 试验人员39-40
- 4.1.3 试验仪器40-41
- 4.2 客观试验结果41-47
- 4.2.1 转向盘角脉冲试验结果41-43
- 4.2.2 蛇行试验结果43-46
- 4.2.3 转向盘中心区试验结果46-47
- 4.3 主观评价试验47-49
- 4.3.2 评分标尺47-48
- 4.3.3 主观评价结果48-49
- 4.4 本章小结49-50
- 第五章 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关关系研究50-67
- 5.1 相关性分析方法50-52
- 5.1.1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50-51
- 5.1.2 一元非线性回归模型51-52
- 5.2 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多元线性回归分析52-61
- 5.2.1 主观评价总得分与客观指标间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52-54
- 5.2.2 主观评价指标得分与客观指标间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54-61
- 5.3 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一元非线性回归分析61-65
- 5.3.1 转弯加速特性与客观指标的非线性关系61-63
- 5.3.2 悬架干涉转向与客观指标的非线性关系63-65
- 5.4 本章小结65-67
- 结论与展望67-69
- 结论67-68
- 展望68-69
- 参考文献69-72
- 附录72-73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73-74
- 致谢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坤;范例;司利增;;车辆操纵稳定性能评价仿真系统设计[J];山东交通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孙丽;刘永臣;张二坤;;车辆操纵稳定性评价的改进网状图法[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2年06期
3 林克龙;陈宪明;刘志强;;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及其试验方法探讨[J];专用汽车;1992年04期
4 原田宏;刘书城;;操纵稳定性技术的回顾——对操纵稳定性定量评价的尝试[J];轻型汽车技术;1997年02期
5 王良模;尹浩;魏雪军;章骏;赵振东;;某轻型越野汽车操纵稳定性的仿真分析[J];轻型汽车技术;2005年10期
6 李文杰;丁玉兰;简小刚;;基于安全行驶的人车系统操纵稳定性研究[J];中国工程机械学报;2007年02期
7 朱学斌;高峰;;多轴车辆操纵稳定性研究[J];汽车技术;2008年08期
8 袁明;管西强;李松波;张建武;;基于预计误差方法的车辆操纵稳定性模型辨识[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8年08期
9 陈士安;顾彬彬;邱峰;何仁;李春;;车速变化对车辆操纵稳定性的影响(英文)[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9年02期
10 黄世伟;屈玉峰;赵传林;;半挂运输车操纵稳定性的蛇形试验仿真分析[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孟昕;徐中明;陈志军;;两轴转向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初步分析[A];四川省汽车工程学会二届二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2 刘喜东;马建;;汽车非线性开环系统操纵稳定性客观评价指标的探讨[A];2005年中国客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王小飞;魏朗;;虚拟试验技术在车辆操纵稳定性试验中的应用[A];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电子技术分会第七届(2006)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王亚南;周瑾;李辉;雷龙;;整车操纵稳定性仿真分析[A];第九届河南省汽车工程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5 刘丽;储江伟;施树明;邹玉凤;;车辆纵向加速度对操纵稳定性的影响分析[A];第八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侯炜;杨亚娟;刘红领;张德超;;车辆定半径稳态回转仿真试验方法研究[A];第三届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潘筱;刘永;杨爱军;;ADAMS在汽车动力学仿真中的应用研究[A];第三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潘筱;刘永;杨爱军;;ADAMS在汽车动力学仿真中的应用研究[A];第三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暨2006年省汽学会理事会议资料[C];2006年
9 刘喜东;马建;;Matlab下的国产大客车操纵稳定性研究[A];2005年中国客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秦东晨;赵红宇;陈立平;钟毅芳;;面向SUV车型整车操纵稳定性的动态优化设计研究[A];第五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栏目主持 黄震;汽车的操纵稳定性(续)[N];当代汽车报;2006年
2 栏目主持 黄震;汽车的操纵稳定性[N];当代汽车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明春;8×8轮毂电机驱动车辆操纵稳定性分析与控制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2 秦钢;四轮轮毂电动车操纵稳定性控制方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3 曹建永;基于人—车—路闭环系统的汽车操稳试验及评价方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4 邢如飞;乘用车操纵稳定性主观评价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5 郑军;新概念车舒适性与操纵稳定性研究[D];湖南大学;2001年
6 秦东晨;面向运动型多功能车操纵稳定性的建模、仿真与优化[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张浩;客车操纵稳定性分析及其控制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8 孙丽;基于操纵稳定性的混合动力客车平顺性评价与优化[D];江苏大学;2012年
9 晏愈光;大型客车非线性操纵稳定性控制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10 韦超毅;拖挂式房车列车操纵稳定性研究[D];江苏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海松;基于整车操纵稳定性的悬架硬点优化[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朱若城;提高半挂汽车列车操纵稳定性的参数优化匹配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3 童启明;汽车最速操纵稳定性主观评价指标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5年
4 王佼;扭转梁悬架优化及整车操纵稳定性分析[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5年
5 邢天龙;汽车悬架K&C特性分析及其EDBS实现[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6 刘勇;基于操纵稳定性的N2车型底盘结构改进与优化[D];天津大学;2014年
7 王维;汽车平顺性与操纵稳定性协同研究与仿真实现[D];吉林大学;2016年
8 牛子孺;提高车辆操纵稳定性的转向系参数优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9 来翔;某特种越野车行驶动力学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6年
10 许庆卫;转向盘中间位置操纵稳定性试验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1055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1105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