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汽车论文 >

校车侧翻安全性仿真分析与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30 09:41

  本文关键词:校车侧翻安全性仿真分析与试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校车 侧翻碰撞仿真 生存空间 侧翻试验 结构安全性


【摘要】:近几年,学生因乘坐不合格校车而引起的侧翻碰撞事故在全国各地屡有发生,严重威肋、着广大学生的人身安全,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强烈关注。因此,必须加深校车侧翻安全性研究,以提高整车侧翻安全性能,保护学生安全。本文结合生产实际,以一汽客车(无锡)有限公司某款校车为对象,在校车侧翻碰撞有限元仿真的基础理论上,建立基本力学模型与控制方程;依据图纸,建立校车的三维模型;采用大型商业软件HyperWorks建立了整车骨架的有限元模型,利用LS-DYNA求解计算,根据仿真结果对骨架结构的变形、吸能特性、碰撞力及碰撞加速度等进行分析,找到该校车骨架结构强度薄弱的地方,判断该部位是否侵入乘员生存空间;根据校车侧翻试验相关法规,建立翻转试验台,进行校车侧翻碰撞实车试验,在实车侧翻试验结束后,进入车辆车身内部,先测量其生存空间是否被侵犯,并确认生存空间内的部件是否突出变形至校车骨架结构外,然后采集车身变形数据并作分析。研究发现:试验过程中和试验后,立柱与生存空间之间的最小间隙为16 mm;生存空间外的车身任何部分的位移都未侵入生存空间,生存空间内的任何部分都未突出至变形的车身结构外。另外,实车试验与模拟仿真试验得到的结果存在误差,但是两者误差不超过10%,两者数据具有很高的一致性,两个试验表明:该校车结构强度安全性符合要求。本文的校车侧翻安全性仿真模拟的技术方法及流程的研究,对校车侧翻安全性能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校车 侧翻碰撞仿真 生存空间 侧翻试验 结构安全性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67.14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一章 绪论7-13
  • 1.1 校车侧翻的研究背景7
  • 1.2 国内外汽车侧翻安全性研究现状7-9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意义9-12
  • 1.3.1 论文的主要内容9-11
  • 1.3.2 论文的研究意义11-12
  • 1.4 本章小结12-13
  • 第二章 校车侧翻碰撞安全性仿真基本理论13-21
  • 2.1 侧翻的介绍及其仿真试验的发展13-15
  • 2.1.1 侧翻的简介13
  • 2.1.2 侧翻仿真试验的发展13-15
  • 2.2 校车侧翻碰撞有限元仿真的基础理论15-19
  • 2.2.1 汽车侧翻碰撞模拟的有限元法15
  • 2.2.2 基本力学模型与控制方程15-17
  • 2.2.3 显示积分方法探究与时间步长控制17-18
  • 2.2.4 沙漏控制和接触控制18-19
  • 2.3 校车侧翻试验仿真流程19
  • 2.4 相关软件介绍19-20
  • 2.5 本章小结20-21
  • 第三章 校车整车骨架有限元模型的建立21-29
  • 3.1 引言21-22
  • 3.2 校车三维几何模型的建立22-24
  • 3.2.1 校车的结构模型和技术参数22-23
  • 3.2.2 校车结构模型的简化与建立23-24
  • 3.3 整车骨架有限元模型的建立24-28
  • 3.3.1 有限元模型前处理24
  • 3.3.2 单元的选择与网格的划分24-25
  • 3.3.3 材料属性定义与单位制25
  • 3.3.4 载荷的处理25-26
  • 3.3.5 整车骨架有限元模型的生成26-28
  • 3.4 本章小结28-29
  • 第四章 校车侧翻碰撞试验仿真分析研究29-45
  • 4.1 引言29
  • 4.2 仿真计算有限元模型的完善29-31
  • 4.2.1 生存空间的确定与建立29-30
  • 4.2.2 轮胎车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30
  • 4.2.3 翻转平台及地面有限元模型的建立30-31
  • 4.3 校车各部件间的连接31-32
  • 4.4 侧翻仿真计算参数的设定32-37
  • 4.4.1 材料和属性定义32
  • 4.4.2 接触定义32-33
  • 4.4.3 定义边界条件、约束条件和载荷33-35
  • 4.4.4 计算控制参数及输出参数设置35-37
  • 4.5 校车侧翻仿真结果分析37-44
  • 4.5.1 侧翻仿真运动过程38-39
  • 4.5.2 车身骨架变形分析39-42
  • 4.5.3 侧翻碰撞能量变化分析42-43
  • 4.5.4 侧翻碰撞碰撞力分析43
  • 4.5.5 侧翻碰撞加速度变化分析43-44
  • 4.6 本章小结44-45
  • 第五章 校车侧翻碰撞实车试验研究45-53
  • 5.1 校车侧翻碰撞试验相关法规45
  • 5.1.1 校车侧翻相关法规简述45
  • 5.1.2 侧翻安全性标准GB24407-2012简述45
  • 5.2 校车整车侧翻试验45-48
  • 5.2.1 侧翻试验概述45-46
  • 5.2.2 侧翻试验设备要求46-47
  • 5.2.3 试验前对测试车辆的准备内容47-48
  • 5.2.4 试验测量准备内容48
  • 5.3 侧翻试验结果48-51
  • 5.3.1 侧翻结果安全性评估标准48-49
  • 5.3.2 侧翻试验结果分析49-51
  • 5.4 试验结果与有限元结果对比51-52
  • 5.5 本章小结52-53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53-55
  • 6.1 全文总结53-54
  • 6.2 展望54-55
  • 参考文献55-58
  • 致谢58-5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59-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常青;严成淑;;装得多跑得急出门侧翻[J];道路交通管理;2006年12期

2 谢光耀;;客车侧翻大比拼[J];商用汽车新闻;2006年09期

3 李建;;当汽车发生侧翻、相撞时该怎么办[J];交通与运输;2008年02期

4 王璋;;汽车侧翻试验台及侧翻失效的精确计算[J];专用汽车;1987年01期

5 王瑞武;;无锡安源进行客车侧翻试验[J];城市车辆;2006年06期

6 金智林;翁建生;胡海岩;;汽车侧翻预警及防侧翻控制[J];动力学与控制学报;2007年04期

7 刘启明;徐大伟;许斌;;解读美国车辆防侧翻法规[J];上海汽车;2008年10期

8 刘艳丰;;车辆的侧翻过程及研究方法[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2年03期

9 陈启鹏;何丽华;熊巧巧;项琳;;重型汽车防侧翻技术研究现状[J];汽车零部件;2012年09期

10 徐中明;于海兴;伍小龙;张志飞;;车辆侧翻指标与侧翻风险因素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201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志刚;王书茂;徐志坚;祝青园;;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汽车静侧翻稳定性测控系统[A];设备监测与诊断技术及其应用——第十二届全国设备监测与诊断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丁国锋;丰县校车侧翻事故15名学生遇难[N];法制日报;2011年

2 记者 英涛;我市成功处置一起危化车辆侧翻事故[N];保定日报;2007年

3 邝蕾;美车辆侧翻法规30年不改遭质疑[N];中国汽车报;2004年

4 记者 崔小明 通讯员 陈卫东;公交车倒溜200余米侧翻致1人死亡[N];宁波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衡水:接触电线火药起火 陇南:货车侧翻导致燃爆[N];中国安全生产报;2010年

6 记者 薛辉;“4·21”事故施救继续进行[N];恩施日报;2010年

7 谢莉葳;SUV:C—NCAP首撞险侧翻[N];中国消费者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黄庆畅;豪华大客车,缘何如此脆弱[N];人民日报;2011年

9 舒圣祥;孩子们等不起三年过渡期[N];深圳商报;2011年

10 记者 赵卫东;一运输危险化学品的安徽车辆侧翻[N];徐州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金智林;运动型多功能汽车侧翻稳定性及防侧翻控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2 李毅;大客车侧翻碰撞安全性设计与优化关键技术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3 朱天军;基于改进TTR重型车辆侧翻预警及多目标稳定性控制算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广明;半挂汽车侧翻预警及防侧翻控制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5年

2 温占宇;基于商用车电子制动系统的客车防侧翻控制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3 段燕燕;大客车侧翻稳定性及循迹能力控制策略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5年

4 汤文科;弯道运输工况下水泥混凝土搅拌运输车防侧翻安全性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5 郑志谊;客车绊倒侧翻预测及主动控制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

6 张甲乐;客车侧翻稳定性分析与防侧翻控制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7 林志立;客车有限元模型对侧翻仿真结果的影响[D];广西科技大学;2015年

8 朱志成;基于时间预警的液压混合动力卡车主动防侧翻控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9 陈祥忠;校车侧翻安全性仿真分析与试验研究[D];扬州大学;2016年

10 张先奎;基于姿态监测的汽车侧翻预警及控制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1171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11171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da4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