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总成刚柔耦合双层隔振系统动力学分析
本文关键词:动力总成刚柔耦合双层隔振系统动力学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动力总成 双层隔振 中间构架 刚柔耦合 隔振特性 结构振动 模态匹配
【摘要】:内燃动车凭借其成本低、灵活方便、安全可靠、运用不受地域限制的优点,广泛应用于客流量较小、不适合发展电气化的支线运输以及欠发达地区。它通常采用动力总成(动力包)作为动力源,系统振动具有多振源、宽频带、强耦合的特点。为减小系统振动、提高乘坐舒适性,动力总成通常采用双层隔振系统,并以多刚体模型优化设计为主,忽略了部件柔性对系统隔振性能的影响。为定量分析中间构架柔性对动力总成双层隔振系统隔振特性的影响规律,探究隔振器参数(刚度、阻尼)变化对系统隔振特性的影响,解决动力总成启停工况振动过大以及结构振动引起的车体地板振动问题,完善传统多刚体模型优化设计方法,指导双层隔振系统的优化设计,建立了考虑中间构架柔性的多体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了系统动力学分析。首先,建立了含子系统的动力总成双层隔振系统动力学模型,总结了系统常用的隔振性能评价指标及各自优缺点,介绍了系统的传统多刚体模型优化设计方法;然后,通过Hypermesh与ANSYS联合仿真,建立了中间构架的有限元模型,通过计算模态与试验模态对比,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在ADAMS中建立了考虑中间构架柔性的刚柔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以及将中间构架视为刚体的多刚体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动力总成模态测试对模型进行了校验;通过对系统进行自由振动和强迫振动计算,对比分析了中间构架柔性对系统固有特性(模态频率、振动耦合能量)及响应特性(部件振动烈度、二级隔振器处动反力以及振级落差)的影响;通过改变隔振器刚度和阻尼,全面分析了隔振器参数变化对系统隔振特性的影响;结合动力总成试验过程中启停工况振动过大、结构振动引起的车体地板振动以及传统多刚体模型(参数化模型)优化设计方法的不足,对动力总成刚柔耦合系统减振策略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中间构架柔性会使系统固有频率及主模态方向解耦度减小,并使系统幅值响应出现“移频”、“增频”现象,其中低频段以“移频”为主,高频段以“增频”为主,中频段二者同时出现;中间构架柔性对机组振动烈度几乎无影响,但会使绝大多数工况下自身及附属装置的振动烈度增大,二级隔振器处动反力增加,一级隔振器垂向振级落差减小;隔振器刚度和阻尼变化会对二级隔振器处的位移响应频谱及机组振动烈度测点处的速度响应频谱产生影响,进而影响系统隔振性能;启停工况采用大刚度,而在正常工况采用小刚度以及启停工况和较低频段采用大阻尼,而在较高频段采用小阻尼的隔振方案,可以有效抑制机组启停工况的振动响应,并可对高频段结构振动产生很好的抑制作用;减小一级隔振器垂向刚度和二级隔振器任意方向刚度,可以显著减小二级隔振器该方向的动反力,控制结构振动:除此之外,适当减小一级隔振器阻尼,可以减小较高频段二级隔振器处位移响应,控制系统结构振动。相关结论对动力总成双层隔振系统优化设计以及系统模态匹配、动力机组启停工况振动控制、系统结构振动控制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动力总成 双层隔振 中间构架 刚柔耦合 隔振特性 结构振动 模态匹配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64.13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2
- 第1章 绪论12-17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2-13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6
- 1.2.1 典型隔振系统研究现状13-15
- 1.2.2 多体系统动力学研究现状15-16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16-17
- 第2章 动力总成双层隔振系统设计及性能评价17-27
- 2.1 动力总成双层隔振系统动力学模型17-18
- 2.2 动力总成双层隔振系统性能评价指标18-23
- 2.2.1 系统的振动耦合能量18-19
- 2.2.2 振动烈度19-20
- 2.2.3 二级隔振处动反力20
- 2.2.4 力传递率20-22
- 2.2.5 插入损失22
- 2.2.6 传递损失22-23
- 2.3 动力总成传统多刚体模型优化设计方法23-26
- 2.3.1 优化目标23-24
- 2.3.2 优化方法24-25
- 2.3.3 设计流程25-26
- 2.4 本章小结26-27
- 第3章 动力总成多体系统动力学建模27-42
- 3.1 动力总成双层隔振系统描述27-28
- 3.2 中间构架有限元建模及模态分析28-30
- 3.2.1 中间构架有限元建模28-29
- 3.2.2 中间构架模态分析29-30
- 3.3 中间构架有限元模型验证30-34
- 3.4 动力总成刚柔耦合系统动力学建模34-35
- 3.4.1 导出中间构架模态中性文件34
- 3.4.2 动力总成刚柔耦合系统动力学建模34-35
- 3.5 动力总成刚柔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验证35-41
- 3.5.1 多体系统动力学模态计算35-37
- 3.5.2 多体系统动力学模型验证37-41
- 3.6 本章小结41-42
- 第4章 动力总成刚柔耦合系统动力学分析42-71
- 4.1 中间构架柔性对系统固有特性的影响42-45
- 4.1.1 自由振动分析42-44
- 4.1.2 扫频分析44-45
- 4.2 中间构架柔性对系统响应特性的影响45-53
- 4.2.1 中间构架柔性对机组振动烈度的影响45-46
- 4.2.2 中间构架柔性对自身振动烈度的影响46-48
- 4.2.3 中间构架柔性对空冷装置振动烈度的影响48-49
- 4.2.4 中间构架柔性对二级隔振器处动反力的影响49-51
- 4.2.5 中间构架柔性对振级落差的影响51-53
- 4.3 隔振器刚度变化对系统隔振特性的影响53-63
- 4.3.1 一级隔振器刚度变化54-56
- 4.3.2 二级隔振器刚度变化56-58
- 4.3.3 一、级隔振器刚度同时变化58-61
- 4.3.4 一级隔振器三向刚度变化61-62
- 4.3.5 二级隔振器三向刚度变化62-63
- 4.4 隔振器阻尼变化对系统隔振特性的影响63-69
- 4.4.1 一级隔振器阻尼变化63-65
- 4.4.2 二级隔振器阻尼变化65-67
- 4.4.3 一、二级隔振器阻尼同时变化67-69
- 4.5 本章小结69-71
- 第5章 动力总成刚柔耦合系统减振策略研究71-79
- 5.1 机组启停工况减振策略研究71-73
- 5.1.1 问题描述71-72
- 5.1.2 控制策略72-73
- 5.2 结构振动控制策略研究73-76
- 5.2.1 问题描述73-74
- 5.2.2 控制策略74-76
- 5.3 中间构架模态匹配策略研究76-77
- 5.3.1 问题描述76
- 5.3.2 控制策略76-77
- 5.4 本章小结77-79
- 结论与展望79-81
- 致谢81-82
- 参考文献82-85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8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大推出韩国大宇动力总成系列豪华客车[J];世界汽车;2004年09期
2 王晓明;陈熙;赵春明;吴志新;;多能源动力总成硬件在环仿真试验系统开发与研究[J];汽车工程;2006年03期
3 邢立显;;动力总成制造[J];现代零部件;2010年08期
4 孙华连;黄治民;林泽湖;;动力总成成车数模搭载之研究[J];海峡科学;2010年12期
5 刘建娅;李舜酩;姜建中;庄严;孙勃;路志尧;;动力吸振器在动力总成振动控制中的应用[J];噪声与振动控制;2011年02期
6 张劏;邵蕊;;动力总成[J];现代零部件;2012年09期
7 孔建;苏吉阳;张志浩;;计算机分析技术在动力总成中的应用[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13年01期
8 邵蕊;;动力总成[J];现代零部件;2013年09期
9 祖文东,李宏中;发动机动力总成质量参数的扭摆测量方法[J];天津汽车;2001年01期
10 史路;赛欧轿车动力总成的构造特点和性能[J];上海汽车;200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森;;动力总成设计与计算评价[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刘东明;项党;陈琪;;运用传递路经分析研究动力总成引起的结构声[A];2007年APC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谭祥军;;整车状态下的动力总成刚体模态分析[A];现代振动与噪声技术(第九卷)[C];2011年
4 赵宏伟;臧雪柏;王庆年;;混合动力汽车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器研究与设计[A];“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吉林省第三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5 高仕伟;;车间型测量机在动力总成检测的应用[A];2013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6 解希娟;;动力总成部件测量之上下料系统浅析[A];第十三届全国汽车检测技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刘凌;李雪峰;汪伟;;基于分布式网络的电动汽车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系统[A];2002中国电动汽车研究与开发[C];2002年
8 龚利全;陈跃伟;魏q,
本文编号:11173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1117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