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汽车论文 >

变壁厚吸能盒轴向载荷下压溃实验

发布时间:2018-04-18 23:26

  本文选题:变壁厚管 + 吸能盒 ; 参考:《锻压技术》2016年11期


【摘要】:以碰撞吸能部件——吸能盒为研究对象,利用差厚板制成不同截面形状的新型变壁厚吸能盒,通过控制壁厚变化来控制压溃顺序和吸能增量,取消了原有诱导槽的设计和加工工序。通过压溃实验对其在轴向载荷下的压溃过程进行实验研究,选取失效模式、初始峰值、平均载荷和比耗能4个指标,研究了截面形状对变壁厚吸能盒变形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变壁厚管的截面边数越多,周向受力越均匀,失效模式就越倾向于对称模式,变形越稳定;平均载荷和比耗能等参数随着截面边数的增加而加大;管截面对称程度高时压溃的初始峰值较大。
[Abstract]:In this paper, a new type of variable wall thickness energy absorption box with different cross-section shape is made by using the energy absorption box, which is a collision energy absorption component. By controlling the wall thickness change, the crushing sequence and the energy absorption increment are controlled.The design and processing procedure of the original induction tank is cancelled.The process of crushing under axial load was studied by crushing experiment. The effect of cross section shape on deformation behavior of energy absorption box with variable wall thickness was studied by selecting four indexes: failure mode, initial peak value, average load and specific energy consump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re the number of cross-section edges and the more uniform the circumferential force, the more symmetrical the failure mode is, and the more stable the deformation is, the more the parameters such as average load and specific energy consumption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number of cross-section edges.The initial peak value of tube collapse is larger when the symmetry degree of tube section is high.
【作者单位】: 东北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北大学研究院;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U1460107) 国际科技合作专项资助(2015DFA50780)
【分类号】:U467.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昌旺;赵永志;;抗震支撑吸能器[J];世界地震工程;1985年01期

2 黄祥兵,朱锡,刘勇;大型水面舰艇舷侧水下防雷舱吸能结构论证设计[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3 张立玲;高峰;;金属薄壁吸能结构耐撞性研究进展[J];机械工人;2006年01期

4 葛如海;王群山;杨建;苗强;;分层吸能式保险杠优化设计[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6年11期

5 李邦国;陈潇凯;林逸;;车用吸能部件吸能特性的改进[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09年01期

6 黄春曼;李慧敏;;车辆碰撞及吸能材料结构研究进展综述[J];装备制造技术;2012年01期

7 朱锡;冯文山;;爆炸载荷作用下的船用吸能防护结构[J];海军工程学院学报;1993年01期

8 李健,李庆华;刚性汽车撞击吸能技术[J];新技术新工艺;1997年05期

9 赵凯;刘凯欣;叶琳;杨嘉陵;;圆环列吸能器的力学机理及应用[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10 袁俊;孙凌玉;;基于响应表面法的分级吸能结构优化设计[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志强;杨嘉陵;;吸能缓冲靴设计方法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王光耀;万鑫铭;李阳;高丽;周佳;赵清江;;热处理工艺对铝合金吸能盒力学性能和吸能性能影响的研究[A];2012重庆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赵洪伦;程玲;王文斌;;吸能元件特性的非线性有限元仿真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4 许亚洪;程群峰;益小苏;;不同引发机制对复合材料圆管件吸能性能影响的初步研究[A];复合材料——基础、创新、高效:第十四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6年

5 燕瑛;罗炜桓;王立朋;宫少波;;复合材料圆筒结构准静态压缩破坏吸能研究[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7年

6 彭跃湘;;平头汽车碰撞吸能器结构设计与试验研究[A];2007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黄可;顾菲菲;何思渊;何德坪;;梯度孔径多孔铝合金的压缩及吸能性能[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李本怀;王科飞;李成林;;B型不锈钢地铁碰撞吸能研究[A];第八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9 潘一山;吕祥锋;李忠华;;煤矿冲击地压巷道吸能支护研究[A];塑性力学新进展——2011年全国塑性力学会议论文集[C];2011年

10 赵桂范;林乐川;储元娟;;曲面壳体撞击吸能分析[A];第二届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湖南记者站 组稿;列车结构塑变吸能技术及装置[N];科技日报;2012年

2 本报记者 谢莉葳;寻求车头吸能与刚性的平衡[N];中国消费者报;2013年

3 成吉昌 郭惠斌;防撞吸能装置令驾驶员更安全[N];中国汽车报;2001年

4 段衍;轻客品质 微面成本[N];民营经济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张宗华;轻质吸能材料和结构的耐撞性分析与设计优化[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雷成;基于多体系统动力学的机车车辆耐撞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3 柳艳杰;汽车低速碰撞吸能部件的抗撞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4 尹汉锋;着陆缓冲系统中吸能结构的耐撞性优化[D];湖南大学;2011年

5 李松晏;高速列车吸能结构研究与明线交会安全评估[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6 王志华;泡沫铝合金动态力学性能及其吸能机理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5年

7 黄俊;面向行人下肢碰撞保护的汽车前端结构快速优化设计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鹏辉;基于连挂碰撞的城轨车辆吸能结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余建立;翻转式薄壁结构吸能特性研究及其在吸能盒中的运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刘洪兰;汽车吸能盒抗撞性仿真优化研究[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5年

4 赵景慧;FSAE赛车复合材料碰撞缓冲结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5 刘传欣;脆性复合材料冲击防护吸能优化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6 姜帆;基于变截面板的吸能盒与前纵梁优化[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7 林繁国;汽车碰撞能量衰变特性研究及磁流变液缓冲吸能装置设计[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8 陈淑琴;城轨车辆碰撞仿真分析及其耐撞性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5年

9 师光耀;基于ANSYS Workbench的汽车吸能盒碰撞仿真及优化设计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5年

10 李正官;仿甲虫鞘翅耐撞性吸能结构的设计及应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7705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17705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1a5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